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8-02
瓦房店市水田主要分布在三台乡和仙浴湾镇,面积共1 000 hm2。但当地水稻生产常受病虫草害的影响,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虫害有稻水象甲、稻飞虱、二化螟等。杂草有稗草、稻稗、三棱草、鸭舌草、陌上菜、四叶萍等。现总结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1 病害
1.1 稻瘟病
1.1.1 发生症状。水稻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稻瘟病,根据病斑类型,可将该病分为2类:一是慢性型病斑,长梭形或梭形,内部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中心灰白色,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二是急性型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病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其中,在第1节穗颈上发生称为穗颈瘟,可在结实前发病,形成白穗;在分枝或小枝发病,称为枝梗瘟,影响病枝结实[1]。
1.1.2 发生原因。种植感病品种、长期深灌水或过分干旱、光照不足,阴雨连绵、迟施氮肥等均可诱发稻瘟病的发生。
1.1.3 防治方法。重点抓好水稻田叶瘟和穗瘟的防治,即“抓两头,控中间”。秧田在发病初期用药,对已发病的秧田移栽前要做好带药下田;本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 d调查1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3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已发生叶瘟的田块,以及感病品种,多肥田掌握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施药;如气候适宜,齐穗期再用药1次。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对水225 kg/hm2进行低容量喷雾。多菌灵、克瘟散和春雷霉素等药剂也可用于防治稻瘟病,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水稻纹枯病
1.2.1 发生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以后病斑增多,常互相愈合成为大型的不规则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灰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至上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2-3]。
1.2.2 发生原因。过量施用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水稻从分蘖期发病,开始为水平扩展阶段,孕穗期前后进入垂直发展期,为发病高峰。
1.2.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加强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病力,减少危害。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合理施肥,控氮增钾。二是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保护上部3片功能叶,抓住病害垂直发展期前施药。破口前5~7 d和齐穗期各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进行防治。
1.3 稻曲病
1.3.1 发生症状。水稻穗期表现症状,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大3~4倍,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每穗病粒数从几粒到几十粒不等。
1.3.2 发生原因。水稻生长嫩绿,抽穗前遇多雨,适温(26~28 ℃),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发病重。密穗型品种发病较重。
1.3.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进行合理灌溉,以减轻发病。二是药剂防治。针对感病品种,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在破口前5~7 d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用药1次。药剂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适期如遇雨天,要抓住雨停时间施药。
1.4 水稻白枯病
1.4.1 发生症状。病斑主要发生于叶片上,沿叶缘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逐渐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在早晨空气潮湿时,病叶的新鲜病斑上会分泌出混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脓[4]。
1.4.2 发生原因。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6~30 ℃。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给稻叶造成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1.4.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如辽优2006、港优1号等,培育无病壮秧,切实抓好肥水管理,整治农田排灌系统,平整土地,防止涝害,防止串灌、漫灌。二是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稻种用水浸泡12 h后,用强氯精300~400倍液浸泡12 h,洗净催芽;或用80%“402”2 000倍液浸种48 h,洗净药液后催芽,可兼治恶苗病。②秧苗保护:病区秧苗在三叶一心期和移栽前喷药预防,用20%噻菌铜胶悬剂1 500 mL/hm2,或20%噻唑锌胶悬剂1 500 mL/hm2,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90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③大田保护: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及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大风雨后,对受淹及感病品种稻田,都应喷药保护,所用药剂和剂量与秧苗保护一致。
2 虫害
2.1 稻水象甲
2.1.1 危害症状。幼虫蛀食稻根。成虫在水稻叶尖、叶缘或顺叶脉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条取食斑[5]。
2.1.2 发生特点。1年发生1代,成虫在沟渠、田埂的杂草和落叶中越冬。早春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0 ℃以上,越冬成虫复苏取食,先为害秧田,随秧苗或迁飞本田。 2.1.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消灭越冬成虫。二是化学防治。于早春在稻田四周越冬场所,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本田插秧后1周左右,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
2.2 褐飞虱
2.2.1 危害症状。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稻株干枯,颗粒无收。
2.2.2 发生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2.2.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二是药剂防治。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750 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1 500 kg/hm2喷雾。
2.3 灰飞虱
2.3.1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2种。长翅型体长3.5~4.2 mm,黄褐色至黑褐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短翅型体长2.1~2.8 mm。卵产于叶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卵粒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若虫近椭圆形,初孵淡黄色,后呈灰褐色。
2.3.2 病原。灰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春、夏季外地虫源可随气流迁入瓦房店市。灰飞虱以成虫、若虫刺吸汁液传播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作物一旦发病,产量损失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稻株发病后心叶卷曲发软,成枯心状,老叶条纹状,稻株矮化分蘖减少,发病植株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
2.3.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促使作物健壮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清除水稻秧田及本田、玉米田周围杂草,截断寄生链,减轻发病。二是化学防治。苗床揭膜后、移栽前2~3 d,水稻移栽返青后用80%吡蚜酮·烯啶虫胺(燕化扫飞)75~105 g/hm2,或10%吡虫啉300~450 g/hm2 48%乐斯本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600~675 kg/hm2喷雾,隔7 d根据虫情进行第2次防治。防治时,要统防统治,田间保持3~5 cm水层,药液打足,喷匀,尽量喷到稻丛基部。
2.4 水稻二化螟
2.4.1 危害症状。蛀食水稻茎部,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
2.4.2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在开春化蛹盛期,灌水淹没稻根3 d,杀死稻茬内越冬虫蛹。二是药剂防治。用20%氯虫苯甲酰胺胶悬剂150 mL/hm2,或40%氯虫·噻虫嗪120~150 g/hm2,或20%三唑磷乳油1 800 mL/hm2对水450~750 kg/hm2喷雾。施药时田中保持有水层,以确保防治效果。
3 杂草
3.1 苗床杂草
用1.2%丁·扑粉剂12~15 g/m2浇苗床或洒毒土防除。
3.2 本田杂草
插秧后用草克星225~450 g/hm2,或美丰农牛750~1 050 g/hm2进行防除。
4 参考文献
[1] 杨富有.常见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95,180.
[2] 郭红莉.浅谈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42.
[3] 宋国志.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56.
[4] 刘传清,向前,张峰涛.武陵山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J].绿色科技,2012(12):187-190.
[5] 莫伟冬.浅析水稻病虫害的类型与防治策略[J].大科技,2012(18):208-209.
关键词 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8-02
瓦房店市水田主要分布在三台乡和仙浴湾镇,面积共1 000 hm2。但当地水稻生产常受病虫草害的影响,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虫害有稻水象甲、稻飞虱、二化螟等。杂草有稗草、稻稗、三棱草、鸭舌草、陌上菜、四叶萍等。现总结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1 病害
1.1 稻瘟病
1.1.1 发生症状。水稻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稻瘟病,根据病斑类型,可将该病分为2类:一是慢性型病斑,长梭形或梭形,内部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中心灰白色,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二是急性型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病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其中,在第1节穗颈上发生称为穗颈瘟,可在结实前发病,形成白穗;在分枝或小枝发病,称为枝梗瘟,影响病枝结实[1]。
1.1.2 发生原因。种植感病品种、长期深灌水或过分干旱、光照不足,阴雨连绵、迟施氮肥等均可诱发稻瘟病的发生。
1.1.3 防治方法。重点抓好水稻田叶瘟和穗瘟的防治,即“抓两头,控中间”。秧田在发病初期用药,对已发病的秧田移栽前要做好带药下田;本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 d调查1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3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已发生叶瘟的田块,以及感病品种,多肥田掌握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施药;如气候适宜,齐穗期再用药1次。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对水225 kg/hm2进行低容量喷雾。多菌灵、克瘟散和春雷霉素等药剂也可用于防治稻瘟病,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水稻纹枯病
1.2.1 发生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以后病斑增多,常互相愈合成为大型的不规则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灰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至上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2-3]。
1.2.2 发生原因。过量施用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水稻从分蘖期发病,开始为水平扩展阶段,孕穗期前后进入垂直发展期,为发病高峰。
1.2.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加强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抗病力,减少危害。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合理施肥,控氮增钾。二是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保护上部3片功能叶,抓住病害垂直发展期前施药。破口前5~7 d和齐穗期各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进行防治。
1.3 稻曲病
1.3.1 发生症状。水稻穗期表现症状,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大3~4倍,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每穗病粒数从几粒到几十粒不等。
1.3.2 发生原因。水稻生长嫩绿,抽穗前遇多雨,适温(26~28 ℃),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发病重。密穗型品种发病较重。
1.3.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进行合理灌溉,以减轻发病。二是药剂防治。针对感病品种,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在破口前5~7 d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用药1次。药剂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适期如遇雨天,要抓住雨停时间施药。
1.4 水稻白枯病
1.4.1 发生症状。病斑主要发生于叶片上,沿叶缘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逐渐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在早晨空气潮湿时,病叶的新鲜病斑上会分泌出混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脓[4]。
1.4.2 发生原因。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6~30 ℃。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给稻叶造成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1.4.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如辽优2006、港优1号等,培育无病壮秧,切实抓好肥水管理,整治农田排灌系统,平整土地,防止涝害,防止串灌、漫灌。二是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稻种用水浸泡12 h后,用强氯精300~400倍液浸泡12 h,洗净催芽;或用80%“402”2 000倍液浸种48 h,洗净药液后催芽,可兼治恶苗病。②秧苗保护:病区秧苗在三叶一心期和移栽前喷药预防,用20%噻菌铜胶悬剂1 500 mL/hm2,或20%噻唑锌胶悬剂1 500 mL/hm2,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90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③大田保护: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及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大风雨后,对受淹及感病品种稻田,都应喷药保护,所用药剂和剂量与秧苗保护一致。
2 虫害
2.1 稻水象甲
2.1.1 危害症状。幼虫蛀食稻根。成虫在水稻叶尖、叶缘或顺叶脉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条取食斑[5]。
2.1.2 发生特点。1年发生1代,成虫在沟渠、田埂的杂草和落叶中越冬。早春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0 ℃以上,越冬成虫复苏取食,先为害秧田,随秧苗或迁飞本田。 2.1.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消灭越冬成虫。二是化学防治。于早春在稻田四周越冬场所,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本田插秧后1周左右,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 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
2.2 褐飞虱
2.2.1 危害症状。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稻株干枯,颗粒无收。
2.2.2 发生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2.2.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二是药剂防治。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750 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1 500 kg/hm2喷雾。
2.3 灰飞虱
2.3.1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2种。长翅型体长3.5~4.2 mm,黄褐色至黑褐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短翅型体长2.1~2.8 mm。卵产于叶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卵粒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若虫近椭圆形,初孵淡黄色,后呈灰褐色。
2.3.2 病原。灰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春、夏季外地虫源可随气流迁入瓦房店市。灰飞虱以成虫、若虫刺吸汁液传播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作物一旦发病,产量损失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稻株发病后心叶卷曲发软,成枯心状,老叶条纹状,稻株矮化分蘖减少,发病植株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
2.3.3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促使作物健壮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清除水稻秧田及本田、玉米田周围杂草,截断寄生链,减轻发病。二是化学防治。苗床揭膜后、移栽前2~3 d,水稻移栽返青后用80%吡蚜酮·烯啶虫胺(燕化扫飞)75~105 g/hm2,或10%吡虫啉300~450 g/hm2 48%乐斯本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600~675 kg/hm2喷雾,隔7 d根据虫情进行第2次防治。防治时,要统防统治,田间保持3~5 cm水层,药液打足,喷匀,尽量喷到稻丛基部。
2.4 水稻二化螟
2.4.1 危害症状。蛀食水稻茎部,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
2.4.2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在开春化蛹盛期,灌水淹没稻根3 d,杀死稻茬内越冬虫蛹。二是药剂防治。用20%氯虫苯甲酰胺胶悬剂150 mL/hm2,或40%氯虫·噻虫嗪120~150 g/hm2,或20%三唑磷乳油1 800 mL/hm2对水450~750 kg/hm2喷雾。施药时田中保持有水层,以确保防治效果。
3 杂草
3.1 苗床杂草
用1.2%丁·扑粉剂12~15 g/m2浇苗床或洒毒土防除。
3.2 本田杂草
插秧后用草克星225~450 g/hm2,或美丰农牛750~1 050 g/hm2进行防除。
4 参考文献
[1] 杨富有.常见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95,180.
[2] 郭红莉.浅谈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42.
[3] 宋国志.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56.
[4] 刘传清,向前,张峰涛.武陵山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J].绿色科技,2012(12):187-190.
[5] 莫伟冬.浅析水稻病虫害的类型与防治策略[J].大科技,2012(18):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