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近期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2021年春季学期即将开设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提供了指引方向。我校心理教师在此背景下,思考并提炼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心理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为新课标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 心理关键能力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模型 学习单元 深度学习 活动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73-03
一、问题产生及思考背景
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提到“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1]随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对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及时回应。因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引导学科教学更加注重育人本质,而且还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另外,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2020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宣布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中职思政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模块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四部分内容。[2]教育部此举不仅完善了中职思想政治的课程设置,还发布了思政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指引。
其中“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3]该课程的标准,结合了新时代对中职学生的理想、技能、素养等的新要求,提出“健全人格”和“职业精神”作为课程的核心素养,引导教学要培养学生可以支持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中职学校应立足新课程标准、立足学科教学、立足学生的学习过程、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来强化教育功能,教师要不断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中职学校当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中职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心理关键能力的构成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组成要素
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科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4]结合以上模型以及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我校心理教师提炼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职业素质素养。
自我认知素养,指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明确正确认识自我对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自我的管理和约束。
学科学习素养,指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时间管理;理解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意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人际交往素养,指学生学会尊重个体生理及心理特点差异;可以主动并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理解父母,尊重长辈、老师、师傅,感悟亲情、师生情、师徒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师生、师徒关系;与同学正常交往,并抵制校园欺凌、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学会团队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环境适应素养,指学生能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学习直面困难和挫折,掌握抗挫折方法,提高耐挫力和意志力;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职业素质素养,指学生明确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学会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生涯发展评价要素、评价标准,学会评价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应对职业发展中心理冲突的方法,增强职业适应性;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掌握提升职业素养的方法。
(二)中职学生心理关键能力构成要素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例如在教育和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预防,提升心理的关键能力。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关键能力[3]以及中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容,我校心理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关键能力包括:①认知力(客观认识世界、有效获得各种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②管理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规划等);③调适力(调节内部心理活动、主动适应外部环境);④实践力(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缓解或解决困扰、参与社会实践);⑤发展力(发展潜能和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理念、心理教学规律等,不断探索和改进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素,进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它是学科课程的组织与编写、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环节需要遵从的目标体系,亦是学科的纲领性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分解课程标准和续写目标。在以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其实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5]因此,当教师叙写目标时,可以根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注重细心耐心、变通能力、人际调节、激发价值感等的培养,在培育德技人才的同时,关注并实现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 (二)以学习单元为基础进行备课
这里的学习单元是指课程实施的单元,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学习的目标、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学习单元以主题为中心,这些主题围绕某一核心内容组织起来,彼此关联、互为结构,不断深化学科思想与方法,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另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站位,立足单元,深入设计。因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自己悟出来,但如何让学生准确地领悟和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设计的。因此,我校根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课程要求,构建出该课程的学习单元,如图2所示。
(三)注重活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要关注如何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变化,并使之进一步稳定发展并逐步实现素养化,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和实践进行落实。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由“活动—体验—感悟—成长”的传统教学形式[6]转变为“问题情境化—活动结构化—实践具体化”的教学与实践形式。[7]
关于“问题情境化”,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要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中选取主题, 通过情境呈现问题,使课堂和教学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聯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例如以新课标提到的“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内容为例,本人设计了“小杰因为晚上玩游戏导致忘记做作业,第二天上学迟到”这个情境,既回归生活又贴近学生实际,又能迅速引起学生关于生活方式及对人的影响的思考。
在“活动结构化”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有身心整体参与的集体活动等,引导学生对某种抽象认识或目标进行深刻感悟,并能分析活动结果以及尝试促进认知上的改变。以“生活方式”内容为例,可通过组织“生活方式之幻游”“生活方式愿景卡”“理想生活方式盾牌”等活动,从“感悟生活方式”—“探索理想的生活方式”—“愿意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的改变”这三个层次,借助活动和工具帮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行动的转变。
在“实践具体化”这个环节,通过设计延伸的行为作业或者拓展活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新习惯以及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做到教学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例如以“一天的手账记录”作业为例,在笔记本上用彩笔、简笔画等记录一天中的各种活动,完成手账后,思考值得保留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断实践直到形成习惯为止。
(四)以学会迁移为基础进行深度学习
我国何玲、黎加厚两位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提到,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学习新知,促使他们在众多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学习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包括决策和解决问题。[8]基于深度学习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体悟式教学,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不断学会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情境或者问题中,做到悟中学、学中做、做中思。
(五)以有效方式评价核心素养的达成
在心理课堂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则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例如参与以及体验活动的情况、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程度、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等。另外,评价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测试、观察、访谈、报告、项目成果等。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或其他构成方面处于哪种水平,还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核心素养融入课堂的效果等等。要注意的是,学科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四、未来我校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望
2021年春季,我校即将开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集合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育人功能,未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几点展望:
(一)关于教学方面各项工作的准备
做好“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课准备,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因对教法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密不可分,尝试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创新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主要考核课堂是否有趣、有用、有效,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潜力和优势等。
(二)关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服务品牌建设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继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三级指导模式、包括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在内的三大指导品牌内容体系。其中,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现状,分年级、专业制定生涯教育阶段目标体系以及推进详细的课程和活动。
(三)关于拓展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资源平台
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的协同工作、共享信息,构建各具特色的指导模式和平台,强化家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涯发展提供多维空间支持,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 04-08/2020-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 _424148.html,2020-02-14/2020-4-18.
[3]俞国良,李天然.试论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教育——以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编制为例[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4):87-93.
[4]申喆.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2).
[5]王祖浩.从科学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EB/OL].https://www.sohu.com/a/229891554_559448,2018-04-29/2020-4-18.
[6]杜新儿.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构[J].校园心理,2019(6).
[7]尹海兰,郑洪利,鞠晓辉.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8]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29-30.
作者简介:
潘虹(1980年-),女,广东韶关人,讲师。
【关键词】课程标准 心理关键能力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模型 学习单元 深度学习 活动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73-03
一、问题产生及思考背景
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提到“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1]随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对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及时回应。因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引导学科教学更加注重育人本质,而且还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另外,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2020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宣布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中职思政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模块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四部分内容。[2]教育部此举不仅完善了中职思想政治的课程设置,还发布了思政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指引。
其中“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新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3]该课程的标准,结合了新时代对中职学生的理想、技能、素养等的新要求,提出“健全人格”和“职业精神”作为课程的核心素养,引导教学要培养学生可以支持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中职学校应立足新课程标准、立足学科教学、立足学生的学习过程、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来强化教育功能,教师要不断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中职学校当前“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中职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心理关键能力的构成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组成要素
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科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4]结合以上模型以及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我校心理教师提炼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职业素质素养。
自我认知素养,指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明确正确认识自我对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自我的管理和约束。
学科学习素养,指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时间管理;理解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意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人际交往素养,指学生学会尊重个体生理及心理特点差异;可以主动并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理解父母,尊重长辈、老师、师傅,感悟亲情、师生情、师徒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师生、师徒关系;与同学正常交往,并抵制校园欺凌、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学会团队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环境适应素养,指学生能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学习直面困难和挫折,掌握抗挫折方法,提高耐挫力和意志力;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职业素质素养,指学生明确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学会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生涯发展评价要素、评价标准,学会评价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应对职业发展中心理冲突的方法,增强职业适应性;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掌握提升职业素养的方法。
(二)中职学生心理关键能力构成要素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例如在教育和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预防,提升心理的关键能力。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关键能力[3]以及中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容,我校心理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关键能力包括:①认知力(客观认识世界、有效获得各种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②管理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规划等);③调适力(调节内部心理活动、主动适应外部环境);④实践力(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缓解或解决困扰、参与社会实践);⑤发展力(发展潜能和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理念、心理教学规律等,不断探索和改进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素,进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它是学科课程的组织与编写、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环节需要遵从的目标体系,亦是学科的纲领性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分解课程标准和续写目标。在以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其实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5]因此,当教师叙写目标时,可以根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注重细心耐心、变通能力、人际调节、激发价值感等的培养,在培育德技人才的同时,关注并实现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 (二)以学习单元为基础进行备课
这里的学习单元是指课程实施的单元,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学习的目标、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学习单元以主题为中心,这些主题围绕某一核心内容组织起来,彼此关联、互为结构,不断深化学科思想与方法,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另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站位,立足单元,深入设计。因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自己悟出来,但如何让学生准确地领悟和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设计的。因此,我校根据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课程要求,构建出该课程的学习单元,如图2所示。
(三)注重活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要关注如何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变化,并使之进一步稳定发展并逐步实现素养化,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和实践进行落实。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由“活动—体验—感悟—成长”的传统教学形式[6]转变为“问题情境化—活动结构化—实践具体化”的教学与实践形式。[7]
关于“问题情境化”,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要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中选取主题, 通过情境呈现问题,使课堂和教学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聯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例如以新课标提到的“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内容为例,本人设计了“小杰因为晚上玩游戏导致忘记做作业,第二天上学迟到”这个情境,既回归生活又贴近学生实际,又能迅速引起学生关于生活方式及对人的影响的思考。
在“活动结构化”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有身心整体参与的集体活动等,引导学生对某种抽象认识或目标进行深刻感悟,并能分析活动结果以及尝试促进认知上的改变。以“生活方式”内容为例,可通过组织“生活方式之幻游”“生活方式愿景卡”“理想生活方式盾牌”等活动,从“感悟生活方式”—“探索理想的生活方式”—“愿意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的改变”这三个层次,借助活动和工具帮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行动的转变。
在“实践具体化”这个环节,通过设计延伸的行为作业或者拓展活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新习惯以及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做到教学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例如以“一天的手账记录”作业为例,在笔记本上用彩笔、简笔画等记录一天中的各种活动,完成手账后,思考值得保留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断实践直到形成习惯为止。
(四)以学会迁移为基础进行深度学习
我国何玲、黎加厚两位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提到,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学习新知,促使他们在众多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学习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包括决策和解决问题。[8]基于深度学习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体悟式教学,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不断学会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情境或者问题中,做到悟中学、学中做、做中思。
(五)以有效方式评价核心素养的达成
在心理课堂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则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例如参与以及体验活动的情况、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程度、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等。另外,评价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测试、观察、访谈、报告、项目成果等。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或其他构成方面处于哪种水平,还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核心素养融入课堂的效果等等。要注意的是,学科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四、未来我校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望
2021年春季,我校即将开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集合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育人功能,未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几点展望:
(一)关于教学方面各项工作的准备
做好“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课准备,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因对教法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密不可分,尝试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创新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主要考核课堂是否有趣、有用、有效,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潜力和优势等。
(二)关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服务品牌建设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继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三级指导模式、包括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在内的三大指导品牌内容体系。其中,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现状,分年级、专业制定生涯教育阶段目标体系以及推进详细的课程和活动。
(三)关于拓展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资源平台
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的协同工作、共享信息,构建各具特色的指导模式和平台,强化家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涯发展提供多维空间支持,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 04-08/2020-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 _424148.html,2020-02-14/2020-4-18.
[3]俞国良,李天然.试论心理健康框架下的生涯教育——以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编制为例[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4):87-93.
[4]申喆.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2).
[5]王祖浩.从科学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EB/OL].https://www.sohu.com/a/229891554_559448,2018-04-29/2020-4-18.
[6]杜新儿.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构[J].校园心理,2019(6).
[7]尹海兰,郑洪利,鞠晓辉.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8]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29-30.
作者简介:
潘虹(1980年-),女,广东韶关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