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关注过程,在经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两方面出发,分析和提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整理问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问题等内容以供学生观察,但学生观察过后却不会提问题和分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权利,这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懒惰情,学生缺乏真正的思维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特别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1.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必须引领他们到思维的源头去,即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无论开展什么样的主题,都必须学会提问题。如何提问题?我们除了边讲解边练习,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外,对于提出一个问题的来源,对学生来说,所提的问题可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提出来,可能是从看书和资料中引发或联想到的,也可能是从自己的内在需求提出来的。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就从“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三个关键要素,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研究。在开展《调查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开题课时,我们就可以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很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逐步分成几个能研究的小主题,让学生按兴趣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2.贴近学生的心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有着比成人更丰富的语言、更细腻的情感、更敏感的思维。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以儿童的真实需要为落脚点,从儿童的情感体验出发,直指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关注学生的动向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动向。教师要努力找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顺应他们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积极思考。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进行各小组讨论,制定各项活动计划表,合理分好工并按各自的要求落实任务,完成活动计划。然后是各组长将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在全班里进行汇报交流,老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情况展开讨论和点评,各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计划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各抒已见的机会,时间有可能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这时我们不能因为预设了一节课而中断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我们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详尽地发表建议再进行修改。这样可能会用上几节课才能完成任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先要充分运用感动运用感觉器官,感知学习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
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抽象。我们可根据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过程,或者有目的地给出大量相关图片,创设尽可能逼真的情境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从而更好地對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如开展《保护眼睛》这一主题,虽然对于眼睛学生并不陌生,但为什么会近视,绝大多学生还是觉得抽象,所以我们课前要找相关大量的图片和事例来说明造成眼睛近视的原因有多种,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求知欲。
二、关注过程,在经历中培养思维
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是,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才谈得上认识的成熟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
1.在认知过程中促进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和建构知识。在《家庭生活中变废为宝》方法指导课中,针对学生的采访前的准备而专门设计的一节采访问题指导课。课堂上,我投影出一份成功的采访计划表,让学生感知计划表的设计、归纳计划表要素,引导学生总结出设计采访问题的要点:①要明确采访的对象;②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了;③问题的设计要围绕研究的中心来提问;④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通过指导,学生在采访计划表的设计中促进了思维。
2.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会外出采访或调查前,组长要分好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设计出采访问题,在班里先进行模拟采访,把采访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帮助修改,更利于有地采访或调查。老师密切留意学生,及时做好指导,把握活动开展的进程,指导学生把采访或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汇总,撰写报告。学生的这种把学到知识运用到采访和撰写报告上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3.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思维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只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1984)。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后,慢慢地积累一定的活动资料。如何善用这些积累的资料?我认为上汇报交流课就最能体现了。因为并报交流课的开展就是为学生在成果展示中更好地提供学习实践活动的支撑。在汇报交流课上,各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关阶段活动开展的情况,他们有的展示采访记录;有的展示采访录音和照片;有的展示自己制作的手抄报;有的朗读自己的采访感受等等。当老师听完各组同学的发言后,对大家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为小组提出来的困惑出谋划策,为下阶段的活动提出指导意见。而这一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经历、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提升思维。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成为孕育学生思维的沃土,成为学生演练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静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问题等内容以供学生观察,但学生观察过后却不会提问题和分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权利,这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懒惰情,学生缺乏真正的思维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特别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1.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必须引领他们到思维的源头去,即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无论开展什么样的主题,都必须学会提问题。如何提问题?我们除了边讲解边练习,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外,对于提出一个问题的来源,对学生来说,所提的问题可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提出来,可能是从看书和资料中引发或联想到的,也可能是从自己的内在需求提出来的。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就从“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三个关键要素,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研究。在开展《调查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开题课时,我们就可以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很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逐步分成几个能研究的小主题,让学生按兴趣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2.贴近学生的心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有着比成人更丰富的语言、更细腻的情感、更敏感的思维。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以儿童的真实需要为落脚点,从儿童的情感体验出发,直指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关注学生的动向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动向。教师要努力找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顺应他们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积极思考。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进行各小组讨论,制定各项活动计划表,合理分好工并按各自的要求落实任务,完成活动计划。然后是各组长将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在全班里进行汇报交流,老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情况展开讨论和点评,各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计划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各抒已见的机会,时间有可能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这时我们不能因为预设了一节课而中断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我们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详尽地发表建议再进行修改。这样可能会用上几节课才能完成任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先要充分运用感动运用感觉器官,感知学习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
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抽象。我们可根据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过程,或者有目的地给出大量相关图片,创设尽可能逼真的情境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从而更好地對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如开展《保护眼睛》这一主题,虽然对于眼睛学生并不陌生,但为什么会近视,绝大多学生还是觉得抽象,所以我们课前要找相关大量的图片和事例来说明造成眼睛近视的原因有多种,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求知欲。
二、关注过程,在经历中培养思维
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是,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才谈得上认识的成熟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
1.在认知过程中促进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和建构知识。在《家庭生活中变废为宝》方法指导课中,针对学生的采访前的准备而专门设计的一节采访问题指导课。课堂上,我投影出一份成功的采访计划表,让学生感知计划表的设计、归纳计划表要素,引导学生总结出设计采访问题的要点:①要明确采访的对象;②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了;③问题的设计要围绕研究的中心来提问;④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通过指导,学生在采访计划表的设计中促进了思维。
2.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会外出采访或调查前,组长要分好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设计出采访问题,在班里先进行模拟采访,把采访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帮助修改,更利于有地采访或调查。老师密切留意学生,及时做好指导,把握活动开展的进程,指导学生把采访或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汇总,撰写报告。学生的这种把学到知识运用到采访和撰写报告上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3.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思维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只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1984)。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后,慢慢地积累一定的活动资料。如何善用这些积累的资料?我认为上汇报交流课就最能体现了。因为并报交流课的开展就是为学生在成果展示中更好地提供学习实践活动的支撑。在汇报交流课上,各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关阶段活动开展的情况,他们有的展示采访记录;有的展示采访录音和照片;有的展示自己制作的手抄报;有的朗读自己的采访感受等等。当老师听完各组同学的发言后,对大家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为小组提出来的困惑出谋划策,为下阶段的活动提出指导意见。而这一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经历、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提升思维。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成为孕育学生思维的沃土,成为学生演练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静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