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存在的现状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规定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到有用的数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明白和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对他们所学的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的很少,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于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做的方法就不够准确,思路也就不够开阔等等。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数学问题根植于生活情境
我们所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在还没入学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的数学知识进入了他们的活动领域并成为了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思维活动也是他们生活领域的一部分。例如:行程问题、路程問题、测量问题……,全部都是生活和需求的关联。这些问题既可以与知识的起源相联系,也可以与解决我们的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所以说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不断总结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用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2.联系实际,寻找生活原型
寻找生活原型主要目的是想将孩子学习到的新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原型。学生1:小红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活能得到2元的零花钱,那么她一个星期(7天)一共能得多少元?学生2:每瓶酸奶2元,每盒10瓶,买3盒需要多少元?设置这个特定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清晰,表达正确,从而做到了利用生活情境来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3.问题情境的展现与背景知识的描述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叙述情境或展示情境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授相遇问题过程中,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请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教师发号:“齐步走”到两个同学碰面为止。同学们在看了表演之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是关于几个人的问题?(小结:两人,也可以是两辆车、两艘船等两个物体)
(2)开始时他们站的位置怎样?(小结:两边即两地)
(3)他们是怎样走的?(小结:面对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师喊“齐步走”表示什么?(小结:一起走即同时出发)
(5)结果怎样?(小结: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问题情境的展示结构和背景知识的描述要与问题的产生有着必然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通过情境的叙述而逐步显现出来的。
(二)提高小学生自身水平
1.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专研数学、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动力来源,更是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使孩子们对数学着迷,就要先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孩子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向教师提出问题并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随着小学生不断的成长,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也不断增加,数学认知结构也不断的发展变化。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巩固的发展过程,对于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说。学习的初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头脑里形成相应数学认知结构的雏形,其结构及不稳定,需要紧跟其后的有效练习和在后继内容学习中的进一步应用,才能形成巩固和稳定的认知结构。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好的思维品质才会有好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培养孩子们思维品质的时候要注意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等。从思维的深刻性来看,要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善于钻研问题的能力,从复杂的表面现象里,发现本质的、核心的问题;在灵活性的处理上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一个问题,要善于举一反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创造性上要培养孩子思维独创性,不刻板,不因循守旧,不按部就班,有创造意识。
(三)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1.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
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多少,能否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都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的选择又会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味的将知识硬灌进学生的脑海中,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为了让学生获取并吸收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切忌只是为了完成授课计划的教学方式。
2.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事件证明,教师如能够把他们已具备的数学知识与课堂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其教学效果将进入佳境,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吸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规定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到有用的数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明白和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对他们所学的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的很少,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于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做的方法就不够准确,思路也就不够开阔等等。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数学问题根植于生活情境
我们所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在还没入学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的数学知识进入了他们的活动领域并成为了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思维活动也是他们生活领域的一部分。例如:行程问题、路程問题、测量问题……,全部都是生活和需求的关联。这些问题既可以与知识的起源相联系,也可以与解决我们的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所以说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不断总结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用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2.联系实际,寻找生活原型
寻找生活原型主要目的是想将孩子学习到的新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原型。学生1:小红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活能得到2元的零花钱,那么她一个星期(7天)一共能得多少元?学生2:每瓶酸奶2元,每盒10瓶,买3盒需要多少元?设置这个特定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清晰,表达正确,从而做到了利用生活情境来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3.问题情境的展现与背景知识的描述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叙述情境或展示情境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授相遇问题过程中,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请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教师发号:“齐步走”到两个同学碰面为止。同学们在看了表演之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是关于几个人的问题?(小结:两人,也可以是两辆车、两艘船等两个物体)
(2)开始时他们站的位置怎样?(小结:两边即两地)
(3)他们是怎样走的?(小结:面对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师喊“齐步走”表示什么?(小结:一起走即同时出发)
(5)结果怎样?(小结: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问题情境的展示结构和背景知识的描述要与问题的产生有着必然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通过情境的叙述而逐步显现出来的。
(二)提高小学生自身水平
1.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专研数学、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动力来源,更是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使孩子们对数学着迷,就要先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孩子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向教师提出问题并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随着小学生不断的成长,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也不断增加,数学认知结构也不断的发展变化。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巩固的发展过程,对于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说。学习的初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头脑里形成相应数学认知结构的雏形,其结构及不稳定,需要紧跟其后的有效练习和在后继内容学习中的进一步应用,才能形成巩固和稳定的认知结构。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好的思维品质才会有好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培养孩子们思维品质的时候要注意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等。从思维的深刻性来看,要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善于钻研问题的能力,从复杂的表面现象里,发现本质的、核心的问题;在灵活性的处理上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一个问题,要善于举一反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创造性上要培养孩子思维独创性,不刻板,不因循守旧,不按部就班,有创造意识。
(三)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1.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
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多少,能否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都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的选择又会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味的将知识硬灌进学生的脑海中,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为了让学生获取并吸收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切忌只是为了完成授课计划的教学方式。
2.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事件证明,教师如能够把他们已具备的数学知识与课堂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其教学效果将进入佳境,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吸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