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建筑学学科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lul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发展建筑学专业是建筑类院校应当思考的问题。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结合国外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情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学学科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学;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胡振宇(196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1-02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建筑学学科建设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构成建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从事建筑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和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存储等,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两个载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特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论述了依托信息技术学科、加强建筑学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科建设以促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方法。
  一、建筑学学科建设现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的宗旨是:以建筑类学科建设为核心,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全力促进学科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类学科,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合到建筑学学科建设中了。
  1.建筑学专业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是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表明,在注册建筑师职业制度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职业建筑师,[1]而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需掌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科技文献检索、数字建筑概论等课程。这类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本科生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模型、建筑构造等)和专业课程(如: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等)的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准备和计算机及网络的辅助。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点下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五个重点方向。这五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科的支撑。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方向中,数字化技术被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历史名镇、名村、街区的保护更新等研究中;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中,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被用来进行绿色、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在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学科方向中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来训练筛选高层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评价指标;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中更多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技术来模拟、分析和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形象;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到设计中。(见图1)
  2.信息技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单纯技术性的学科, 也不是单纯艺术性的学科,[2]因此,学院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见图2),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约占60%。通常,这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并且很乐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BIM(Bu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汉宝德先生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一文中曾这样说:“从建筑技术上说,当代的建筑师要用计算机思考,用计算机来设计,用计算机处理图样。”[3]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导师,建筑学专业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地走在时代前列。
  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通才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历届的毕业生流向来看(见图3),大部分学生进入到设计规划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学生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运用CAD进行设计、出效果图和做造型等上面。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训练。
  二、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信息技术起步较早,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演变: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至50年代)、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4]美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提倡实践教学和学科交叉,建筑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体现建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课程;宾夕法尼亚理工大学还培养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建筑学硕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是美国最早授予建筑学博士学位的学院,该学院博士生导师的研究课题有部分涉及到基于计算机科学的建筑与环境,从这点可以看出建筑学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的趋势[5];此外,一般的州立大学,如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建筑学专业,也会设置如“建筑学中的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6]
  法国实施的“发展多媒体行动计划”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知识及技术的培训技术;在德国,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是德国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7]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建筑学专业的高校教师都会借助于互动多媒体、网络、RIAs富媒体等技术授课,在设计时也会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信息、通过计算机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数据模型。   三、将信息技术导入学科建设中的策略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建筑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①
  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来制订的,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占有指导性地位。从目前建筑学本科教学内容上看,信息技术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信息技术类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当归为建筑技术科学一类,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研究开发,第二是利用现成软件。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课程的设置只考虑到了第二方面,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建筑物及其环境整个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BIM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应用的很成熟了,与建筑市场结合的也很紧密。而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这类前沿课程即使在选修课中也没有被列入。
  2.依托学校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建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专业发展有条件地突破专业界限,实现跨专业、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借助上述两个学科点的师资和硬件资源,可以优化建筑学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建筑师。
  3.提升学科带头人的信息技术修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队伍结构。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科带头人都是有教授职称的,是在本专业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尽管各位教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在给本科生上课时往往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手绘,强调艺术感觉;而且教授们会担忧学生只会用计算机绘图而丢掉了建筑师的手头“基本功”。而处于学术梯队其他层次的青年教师则更乐于借助计算机来作图。对于学生来讲,两种方式都该接触、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况且,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筑学的发展应当迎着信息技术大潮而上。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筑学院一直注重通过国际合作科研与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聘请外教、合作办学、合作项目等方式保持与国外建筑院校的沟通与交流。借助于信息技术方式可以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和建筑学院网站相结合,实现更紧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集艺术和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未来建筑的发展正朝着绿色、生态、智能方向迈进。熟练的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未来建筑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积极地借助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改善建筑教学的效果,推进建筑学学科发展,提高建筑学教育水平,以期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人才。
  注释:
  ①《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邱德华.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14-117.
  [2]仲德崑.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2007,
  (3):11-13.
  [3]汉宝德.细说建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倪栋.建筑教育信息化研究——如何推动建筑教育信息化和远程化[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13-16.
  [5]马成松,朱斯坦.国外建筑教育现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30-32.
  [6]华娜.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7).
  [7]彭先桃.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东南亚纵横,2006,
  (6):72-7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对“机械原理”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机械类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赵世田(1979-),男,山东日照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周海(1965-),男,江苏滨海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
期刊
摘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及要求。高效合理的情境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特点、本科生学习迁移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特色。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法相辅相成,教学中如果配合得当可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迁移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本科教学;学习迁移;专业特点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5-),男,河南鹤壁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在对“自动控制元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控制理论思想作为指导,在深入分析课程、学员和教员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教学反馈控制系统模型,采取了优质提问教学法等多种反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反馈控制教学  作者简介:周鑫(1979-),男,湖南益阳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控制工程系,讲师;刘志国(1977-),男,湖南益
期刊
摘要:主要针对当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班级建设水平的系列措施。指出要从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从“管”的概念过渡到“引导”,开展以班级为参与主体的校园活动,并让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去引导低年级同学的成长,实现班级建设制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把个人考核与班级建设水平结合起来,从而培养班级同学的集体主义意识。  关键词:班级建设;集体主义;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占勇(1976-),男,河北阜城人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特殊的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为例,就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解决
期刊
摘要:通过电子信息类企业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岗位专业能力,开发出其专业学习领域,并以电子产品的生产、调试、维修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重新选取内容并排序,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周南权(1974-),男,重庆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
期刊
摘要:剖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主体呈多样性趋势、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种类日益丰富,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科学性、规范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张顺涛(1979-),男,湖北武汉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朱志媛(1965-),女,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编审。(北京 102206
期刊
摘要: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针对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特点,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FIR滤波器和IIR滤波器设计等内容,详细地论述了“求同存异”的内涵。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颖异(1980-),女
期刊
摘要: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科研资源,提供集中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孵化科技企业。高校与园区企业的合作模式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从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孵化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模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198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广(197
期刊
摘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是党中央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举措,对高校二级学院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实践经验,提出高校二级学院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集体决策机构;二是明确各决策机构的决策内容;三是严格决策程序和原则;四是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二级分院;三重一大  作者简介:杨林(1986-),男,江西上饶人,中国计量学院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