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于2017年9月28日晚9时08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8岁。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当天上午,他的家人、学生都来到华山医院病房为先生祝寿、合影留念,先生精神也很好。钱先生很高兴,还自己切了蛋糕。华山医院负责照料钱先生的一位护士说,虽然平时交流不多,但先生很乐观,每次去打针发药都是笑嘻嘻,他心衰很厉害,还有其他病被限制喝水,“有两天他和我们说,好想吃冰激凌。”
一、师生回忆:“无能懒散”的魅力
钱谷融先生的散淡,是他出了名的“符号”。很多学者写过他的这一特征,有的还分析出其间蕴含的哲理韵味,可谓切中肯綮。钱先生真的像他自嘲的那样“无能懒散”吗?是,也不是。他骨子里有魏晋风骨,不愿去争世俗名利。在给学生上课时,他还是“最有名的老讲师”,很多人曾为他不平,他却淡然笑之。如今成了“名教授”,他也似乎“无感”,依然过着“无能懒散”的生活,读书散步,自得其乐。
我辈学生最早认识钱先生,是在华东师大77级中文系的课堂上,他讲《雷雨》,讲曹禺,顺带谈及“文学是人学”,娓娓而谈,不疾不徐,不像严肃的导师,更像思考着的散文家,一副性情中人的做派。他真是名副其实的“散淡之人”,不管什么场合请他讲话,他一开口,必是先“自贬”一下,念一下“无能懒散”的四字经,然后再切入主题。听得出来,他的“自评”,是出于真心。
钱先生虽然非常随意,却是很有原则的。很多场合,他是“每请必到”,但是“到场”归到场,却几乎从不发言,尽了“名家捧场”的义务,却从不说违心之言。我见过多次,主持者好歹要让他发言,他坚辞;实在捱不过,就非常简练地说几句,先祭出“四字经”,表示自己孤陋寡闻,然后言简意赅地评点几句,从来不说溢美之词,哪怕是谁谁谁的纪念会上。完了身子往后一靠,不多说一句。当然,这也就够了,要紧的是先生的到场。
与他对“大名人”从不溢美的态度相反,他对“小凡人”却亲切有加。比如很多年来,曹杨邮局的一位邮递员与钱先生关系甚笃,每有先生邮件,都为他送上楼,有时还来先生家中与之共弈一局。老先生从无等级观念,他善待每个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是钱谷融的学生,谈及对恩师的印象,杨扬说,钱谷融从未训斥过自己的弟子,一直非常关爱学生。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人,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钱谷融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此外,杨扬印象最深的是,钱谷融时常教育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人,要有真才实学。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深具平民精神的一代名师。
杨扬说:“作为学生,我非常怀念他。钱先生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他一生教书育人,是德高望重的名师,影响了无数的人。他热爱文学,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他倡导‘文学是人学’,这是他自己对读书和人生经验的提炼。他是一个自由散淡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睿智的人,他是我们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是钱老的第一代研究生。那天上午,王晓明到医院看望钱先生,为钱先生庆祝百岁生日。“昨天是他正式进入一百岁。他像往常那样微笑着,招呼看望者,房间里摆满鲜花,儿子女儿都在身边。”王晓明说,“从学生的角度,我还是很欣慰的。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钱先生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尊严、很从容。”
王晓明说起钱先生的经历,“他在华师大教书,我们进学校的时候他还只是讲师,尽管他的学术水准比当时很多教授都高。”
讓王晓明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华师大曾于1979年左右召开全国文艺理论研讨会,王晓明当时是学生,就坐在会堂后排听着。“当时主持人说我们请钱谷融教授讲话,钱先生就笑嘻嘻上去了,解释说:‘我不是教授,是讲师’。当时来的都是全国文艺理论界的学者,觉得这太荒唐了,还联名写过意见。很快,钱先生直接从讲师升到正教授,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正导师身份)指导我们这些硕士研究生了。”
“钱先生是通达的人,他大概不在意这些。但是从旁人的角度来看,一个真有水准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就不能容忍了,这就有一个学术公正的问题了。”王晓明感慨,那个事对他这样当时二十来岁的青年学子而言是有触动的,“出现了不公正的事,大家会起公愤,会提出来,而有关方面也会迅速改正,这就让年轻人对学术界,对今后的人生,有了信心。”
在一篇《祖师爷大寿》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回忆过钱老九十大寿时的场景:钱先生鹤发童颜地坐在台上,台下是钱门弟子,钱门徒孙,徒徒孙,以及天南海北赶来的文学研究者,四面八方的媒体记者。
“寿会上,有人窃窃私语,左看钱先生闲云野鹤,右看钱先生游戏人生,凭什么在学术界赢得了如此崇高的地位?嘿嘿,这个真是不消与人说!一定要追究,那我可以说,其中倒是藏着钱门秘籍。”毛尖说,“静下来,让我们在文学史上找一找,有几个人的文艺思想,能够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一路贯穿到今天?今天我们坐在屋子里重新讨论钱先生,需要为他辩解一个字一个句子吗?九十年了,他说他献身文学,那是无怨无悔,无怨还容易,无悔的人,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个?”
在很多人看来,钱先生是个特别真实、好玩的老头。“从小,外公外婆宠溺我们,父母要揍我们的时候,我们逃进外公房间,外公当门一站:谁敢揍你们!父母软了,我们爽了。”在毛尖的心里,钱老就是华师大那个当门一站宠溺他们的外公。
“论文写得不好,答辩时候慌。钱先生说,论文小事情,宽袍大袖送我们下山。他的宽容一边让我们松口气,一边也更加羞惭。”毛尖说,“这是钱先生的方法,他几乎从不批评我们,常常,他用他自己也懒散的说法庇护我们,说现代文学也没啥意思,让我们顺杆觉得思考不深不能怪我们,但深夜里想想,他挂在嘴上的懒散也好,无能也好,本质上是一种剑法。在这个剑法的笼罩下,我们以优渥的方式继续热爱文学继续厕身学院。”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赵丽宏也是华师大中文系的毕业生,赵丽宏还记得,刚进大学时,他的课很受大家喜欢。“他当时还是讲师,从来不摆架子,讲课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他对《雷雨》的解读,从艺术、人性去分析,无人可及。他讲课时也很有自己的个性,会说我这个已经讲过了,再讲就没有意思了。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听他讲。”赵丽宏说。 20世纪80年代的华师大中文系诞生了许多作家、诗人,赵丽宏说,“在我看来,华师大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了那么多作家,和他是有关系的。他和徐中玉都鼓励学生写作。我们华师大有个作家群,和他们这群老先生很有关系。钱先生和徐先生性格也不大一样,徐先生比较认真,钱先生很淡的,一直淡淡的,说自己是懒惰的。他不是故作谦虚,他的书和其他名教授比也少。但是他的文章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他一篇文章能够抵得上别人几本书,一篇文章几个观点能影响一个时代。”
二、爱玩:生活与学问融为一体
钱谷融先生一生追求快乐,生前喜欢有人陪他玩。下象棋、打桥牌和打麻将。其中最喜欢打麻将。
谈到“玩”,钱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爱玩麻将。钱先生说,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钱谷融先生的学问在中国文艺思想界很受尊重,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只是他本人谦虚地笑着说,“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他的“玩”“学问”和“人生”已相融为一体。
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除了下象棋,钱先生也喜欢打桥牌和打麻将,麻将是从学生时代玩到现在的。在重庆读大学那会儿,他常常逃课跑去茶馆里面泡壶茶,边喝茶边读书。“要是有人来了,我就打麻将,有的玩就不读书了。”他说话时喜欢乐呵着,说到玩就更乐呵了。“学生时代只要有人找我玩,我就马上去玩了。我以前在师大教书时,有个人常来跟我下棋,我们一下一整天,有的时候还下到晚上。”
象棋、桥牌和麻将,这三样东西钱谷融都喜欢玩,但显然他最喜欢玩的还是麻将,“桥牌没麻将好玩,我是感情冲动的人,不够冷静。”言外之意,他的性格打起桥牌来没那么合适。但是不管是桥牌还是麻将,都需要四个人,家里常常凑不齐这么多的人,他就只好去下棋。“我是被动的,他来我们就玩,学生不来,我也只有看书看电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说,钱谷融的一生都在追求善美。他的善在于首先为他人考虑,每次学生来家里拜访他,他都会把学生送到家门口;这次住院,很多学生到医院来看他,没过几分钟他就赶学生走,怕耽误他们时间。而他对美的追求在于,他富有幽默感,很讲究生活的趣味,总能把平庸的世界变得优美有趣。除此之外,钱谷融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爱读《世说新语》,随性求真的魏晋风度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在朱国华看来,钱谷融也是一个老顽童,当朱国华跟他下棋时,朱国华输给了他,他很认真地说:“这不是你让我的,你就是下不过我。”朱国华觉得这说明钱谷融有一颗童心。很多人习惯戴着社会的面具,失去了真诚,而钱谷融依然保有这种真诚,可见他不光写了《论“文学是人学”》,更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中。
钱先生常说:我这个人既无能又懒惰,这绝不是谦虚。至于我的名徒,我觉得是来料好,我只是进行了加工。这些名徒把我抬高了。我带学生,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人的短处和长处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你把他短处拘束了,往往长处也发挥不出来。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我这个人一生随波逐流,不太计较名利,有口饭吃就行。但是,饭没得吃就不行。
谈到学问,钱先生说自己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又无能”。藏书众多的钱谷融,趁着几年前家里装修,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藏书。他说自己一生没做过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词。
钱家的藏书曾经让许多好书者羡慕不已,但趁着几年前的那次装修,他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藏书。当时他叫了好些朋友、学生来家里任意选书,据说陈子善挑了五捆走,其他人也都各有所获。挑剩下的书还卖了一万两千块钱。家里除了留了些工具书、和他常翻的《世说新语》,其余几乎都是外文书了。钱先生说,散了藏书“不心疼,身外之物,无所谓的。”
平日里他大都在自己的卧室里呆着,翻书看电视。《世说新语》是他翻得最多的书,他到现在还有六个版本。问他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内容,他就会说“很难说了,那么多,看了也不记得呀。”
有人说《论“文学是人学”》有什么了不起,赵丽宏认为,说这种话的人非常浅薄。“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是睿智,要有深刻的见解,也要有勇气。他也从不更改自己的观点。他一辈子保持了一件事,很不容易,就是他不想写的文章,他从来不写。他写的文章一定是自己想写的。我们的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趙丽宏说,直到去世前,钱先生都是头脑清晰,精神开朗的。他的生命有质量,他是一个有福的人。“我和他很有感情。他人很好,而且宽容,经历了这么多创伤、磨难依然豁达、宽容、不记仇。他是一个特别谦和、睿智、豁达的先生。”
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想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
虽然在华师大一直教现代文学,但其实钱谷融对现代文学却是兴趣全无。至于当代文学,他说“根本就不大看了。”“我不做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我一生没做过学问,真的,我是懒惰、无能。”“懒惰”和“无能”,钱谷融反复在强调着。
钱谷融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小说里托尔斯泰最好了”这话他也说了不止一次。“梅里美也还可以。”总之他认为,最好的小说产生在18、19世纪,而20世纪的小说多了理性,少了情感。“昆德拉、卡夫卡我也看,但都不使我激动,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20世纪以后的文学思想力量大于感情力量,理性太强了,思辨的东西太多。”
卧室里的电视常常开着,钱谷融总是定格在戏曲频道,京戏、昆曲、越剧他统统喜欢听,但吴剧他是不爱听的。以前他也收过自己喜欢的唱段的光碟,还会出去听听戏,现在出去比以前麻烦了。他喜欢听余叔岩和杨宝森的戏,但现在也不大听光碟了,电视上播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喜欢听戏多过听讲话,“听讲话还要动脑子,现在人的讲话很多又言之无物。” 一边开着电视听戏,一边翻翻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或是英文版托尔斯泰的书,这就是钱谷融最普通的一天里最普通的景象。
三、谈人生:当年也曾想自杀,而今愿天朗气清
钱谷融曾经说过,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像孔子一样,带着72贤士周游列国。现在问起他的这个梦想时,他反问一句“我说过这话吗?”顿了顿他才说,“碰到有灵性的学生,那也是很愉快的,上课时他们眼神都很专注,自己也很高兴。”后来聊到他的生日,他说自己阳历生日是9月28日,“和孔子一天。”
在特殊的年代,食物也给了他诸多慰藉。“解放以前国民党让我很失望,解放后以为从此天晴,结果还是运动不断,我被批了38年。我也没什么罪过,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不过开完批判大会,我们一家4口坐一辆三轮车,就出去下馆子去了。”上海从前有名的馆子不多,钱谷融带着家人一家一家吃下来,每一家连着吃半年,每个周末都去吃。
当年遭批判时的钱谷融就像今天这样看得开?也并非如此。钱先生说自己也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一看,那些比我年纪大的,比我有威望的人也都挨批判。自己的一生,多灾多难,小时候碰到了江浙战争。1937年抗战逃难到四川,后来又是解放战争。再后来自己受批判,批了38年,做了38年讲师。
自己还算看得开,批完下馆子,不然真受不了。这些你们都是不大能理解的……自己现在希望国泰民安,天朗气清。
钱谷融以现代文学批评名世,最爱的却是魏晋文学。余嘉锡版的《世说新语》一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北王南钱”声誉卓著。“北王”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辞世的北京大学教授王瑶先生。“南钱”指的正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钱谷融以现代文学批评名世,但最爱的却是魏晋文学。余嘉锡版的《世说新语》一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中文系任教时,钱谷融教授的是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他表示“我是实在不喜欢现当代文学的。”而对于不喜欢的原因,钱先生认为“主要还是文章不好,除了鲁迅和周作人,其他都不大喜欢。”
但钱先生说自己喜欢魏晋文学,倒是很有迹可循。“伍叔傥先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钱谷融在中央大学念书时,中文系的老师伍叔傥就很爱好汉魏六朝文学,自称就是做“衰”文的(苏东坡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钱谷融的老师伍叔傥先生,是浙江温州人。方东美评价伍叔傥,谓其一生风流倜傥,特立独行,乃魏晋间人。当下人們对于钱谷融先生的心仪,也多是对他那“魏晋风度”的景仰。钱先生自己也说过,“作为伍先生的弟子,我别的没学到,独独对于他懒散、随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刻骨铭心,终于成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钱先生这些自谦之词,恰恰说明他从伍先生那里学到的正是魏晋间人的风神。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远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还是心灵深处的交融。也正是“魏晋间人”,把钱先生与伍先生这对师生的血脉贯通、融合在了一起。
“文学就是人学”在60年前的提出曾为钱老召来许多麻烦。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钱老于那年2月初写成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之后,钱谷融受到批判。如今,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事件。
受批后,钱先生曾经几次胃出血,他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钱先生说,“第一次受批判特别受不了,特别在开始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看到)许多年纪比我大很有威望的人都在被批判,就想开了。”“文学就是人学”也不是自己提的,最早是知道高尔基有把文学叫做人学的意思,我认为他有这样的意思,所以就写了。后来接受许杰老师的建议,把论文题目写成《论“文学是人学”》,原来以为写个“论”字就不会有太大麻烦,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过。”但在钱先生看来,这次批判却有点因祸得福,意外批出了“名声”,他就是这么乐观。
“文学就是人学”批判风波还没有平息,钱谷融又凭着自己的兴趣写了曹禺的《〈雷雨〉人物谈》。“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担心再批判,我是因为自己不是错的所以才写,就算是批判了我也不认为是错的。”之后钱老遭受批斗十多年,期间四次胃大出血,“不过最后一次1968年大出血后就从来没有犯病了,老了身体反而好了。”钱老对所有都那么乐观。“但这些我都无所谓。后来学校要开批判大会,都提我钱谷融来批判,我都习惯,无所谓!”钱先生说。
钱先生认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第一要正直,第二要诚恳,做人不能弄虚作假,读书尤其不该弄虚作假。两篇文章让钱先生遭到批判,一批就是38年,而他也因此当了38年的讲师。
钱谷融先生有下馆子的嗜好,甚至在一次批判会后,他“立刻与家人一道,租乘三轮车外出下饭馆吃饭去了”。在三年前的一次采访中,钱谷融说:“我一般是半年吃一家,这半年里专门在这一家吃,下半年再换另一家。没几家,都吃遍了。”据说炒虾仁、炒鳝糊、砂锅鱼头和炭烤猪颈肉是钱谷融最爱的四道菜。“龙虾当然也爱吃,但太贵,吃不起”,他笑笑说。
2017年5月,钱谷融住院期间毅然参与央视《朗读者》节目的录制。作为这档节目最年长的“朗读者”,很多人记住了钱谷融的音容笑貌—他朗读了鲁迅先生的《生命的路》:“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钱谷融先生创言“文学是人学”,作为一代文论大家,钱谷融的为人、为学,都让后人高山仰止。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观。他为人散淡而世事洞明,他一直被门生尊称为“先生”。斯人已逝,道德文章长留。从此,我们少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先生,多了一份无法忘却的怀念。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等)
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19年9月28日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雷雨〉人物谈》《散淡人生》等。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
钱先生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词评价他作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家”“理论、评论、赏析皆有传世的独特建树。”
一、师生回忆:“无能懒散”的魅力
钱谷融先生的散淡,是他出了名的“符号”。很多学者写过他的这一特征,有的还分析出其间蕴含的哲理韵味,可谓切中肯綮。钱先生真的像他自嘲的那样“无能懒散”吗?是,也不是。他骨子里有魏晋风骨,不愿去争世俗名利。在给学生上课时,他还是“最有名的老讲师”,很多人曾为他不平,他却淡然笑之。如今成了“名教授”,他也似乎“无感”,依然过着“无能懒散”的生活,读书散步,自得其乐。
我辈学生最早认识钱先生,是在华东师大77级中文系的课堂上,他讲《雷雨》,讲曹禺,顺带谈及“文学是人学”,娓娓而谈,不疾不徐,不像严肃的导师,更像思考着的散文家,一副性情中人的做派。他真是名副其实的“散淡之人”,不管什么场合请他讲话,他一开口,必是先“自贬”一下,念一下“无能懒散”的四字经,然后再切入主题。听得出来,他的“自评”,是出于真心。
钱先生虽然非常随意,却是很有原则的。很多场合,他是“每请必到”,但是“到场”归到场,却几乎从不发言,尽了“名家捧场”的义务,却从不说违心之言。我见过多次,主持者好歹要让他发言,他坚辞;实在捱不过,就非常简练地说几句,先祭出“四字经”,表示自己孤陋寡闻,然后言简意赅地评点几句,从来不说溢美之词,哪怕是谁谁谁的纪念会上。完了身子往后一靠,不多说一句。当然,这也就够了,要紧的是先生的到场。
与他对“大名人”从不溢美的态度相反,他对“小凡人”却亲切有加。比如很多年来,曹杨邮局的一位邮递员与钱先生关系甚笃,每有先生邮件,都为他送上楼,有时还来先生家中与之共弈一局。老先生从无等级观念,他善待每个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是钱谷融的学生,谈及对恩师的印象,杨扬说,钱谷融从未训斥过自己的弟子,一直非常关爱学生。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人,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钱谷融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此外,杨扬印象最深的是,钱谷融时常教育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人,要有真才实学。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深具平民精神的一代名师。
杨扬说:“作为学生,我非常怀念他。钱先生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他一生教书育人,是德高望重的名师,影响了无数的人。他热爱文学,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他倡导‘文学是人学’,这是他自己对读书和人生经验的提炼。他是一个自由散淡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睿智的人,他是我们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是钱老的第一代研究生。那天上午,王晓明到医院看望钱先生,为钱先生庆祝百岁生日。“昨天是他正式进入一百岁。他像往常那样微笑着,招呼看望者,房间里摆满鲜花,儿子女儿都在身边。”王晓明说,“从学生的角度,我还是很欣慰的。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钱先生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尊严、很从容。”
王晓明说起钱先生的经历,“他在华师大教书,我们进学校的时候他还只是讲师,尽管他的学术水准比当时很多教授都高。”
讓王晓明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华师大曾于1979年左右召开全国文艺理论研讨会,王晓明当时是学生,就坐在会堂后排听着。“当时主持人说我们请钱谷融教授讲话,钱先生就笑嘻嘻上去了,解释说:‘我不是教授,是讲师’。当时来的都是全国文艺理论界的学者,觉得这太荒唐了,还联名写过意见。很快,钱先生直接从讲师升到正教授,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正导师身份)指导我们这些硕士研究生了。”
“钱先生是通达的人,他大概不在意这些。但是从旁人的角度来看,一个真有水准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就不能容忍了,这就有一个学术公正的问题了。”王晓明感慨,那个事对他这样当时二十来岁的青年学子而言是有触动的,“出现了不公正的事,大家会起公愤,会提出来,而有关方面也会迅速改正,这就让年轻人对学术界,对今后的人生,有了信心。”
在一篇《祖师爷大寿》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回忆过钱老九十大寿时的场景:钱先生鹤发童颜地坐在台上,台下是钱门弟子,钱门徒孙,徒徒孙,以及天南海北赶来的文学研究者,四面八方的媒体记者。
“寿会上,有人窃窃私语,左看钱先生闲云野鹤,右看钱先生游戏人生,凭什么在学术界赢得了如此崇高的地位?嘿嘿,这个真是不消与人说!一定要追究,那我可以说,其中倒是藏着钱门秘籍。”毛尖说,“静下来,让我们在文学史上找一找,有几个人的文艺思想,能够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一路贯穿到今天?今天我们坐在屋子里重新讨论钱先生,需要为他辩解一个字一个句子吗?九十年了,他说他献身文学,那是无怨无悔,无怨还容易,无悔的人,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个?”
在很多人看来,钱先生是个特别真实、好玩的老头。“从小,外公外婆宠溺我们,父母要揍我们的时候,我们逃进外公房间,外公当门一站:谁敢揍你们!父母软了,我们爽了。”在毛尖的心里,钱老就是华师大那个当门一站宠溺他们的外公。
“论文写得不好,答辩时候慌。钱先生说,论文小事情,宽袍大袖送我们下山。他的宽容一边让我们松口气,一边也更加羞惭。”毛尖说,“这是钱先生的方法,他几乎从不批评我们,常常,他用他自己也懒散的说法庇护我们,说现代文学也没啥意思,让我们顺杆觉得思考不深不能怪我们,但深夜里想想,他挂在嘴上的懒散也好,无能也好,本质上是一种剑法。在这个剑法的笼罩下,我们以优渥的方式继续热爱文学继续厕身学院。”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赵丽宏也是华师大中文系的毕业生,赵丽宏还记得,刚进大学时,他的课很受大家喜欢。“他当时还是讲师,从来不摆架子,讲课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他对《雷雨》的解读,从艺术、人性去分析,无人可及。他讲课时也很有自己的个性,会说我这个已经讲过了,再讲就没有意思了。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听他讲。”赵丽宏说。 20世纪80年代的华师大中文系诞生了许多作家、诗人,赵丽宏说,“在我看来,华师大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了那么多作家,和他是有关系的。他和徐中玉都鼓励学生写作。我们华师大有个作家群,和他们这群老先生很有关系。钱先生和徐先生性格也不大一样,徐先生比较认真,钱先生很淡的,一直淡淡的,说自己是懒惰的。他不是故作谦虚,他的书和其他名教授比也少。但是他的文章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他一篇文章能够抵得上别人几本书,一篇文章几个观点能影响一个时代。”
二、爱玩:生活与学问融为一体
钱谷融先生一生追求快乐,生前喜欢有人陪他玩。下象棋、打桥牌和打麻将。其中最喜欢打麻将。
谈到“玩”,钱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爱玩麻将。钱先生说,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钱谷融先生的学问在中国文艺思想界很受尊重,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只是他本人谦虚地笑着说,“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他的“玩”“学问”和“人生”已相融为一体。
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除了下象棋,钱先生也喜欢打桥牌和打麻将,麻将是从学生时代玩到现在的。在重庆读大学那会儿,他常常逃课跑去茶馆里面泡壶茶,边喝茶边读书。“要是有人来了,我就打麻将,有的玩就不读书了。”他说话时喜欢乐呵着,说到玩就更乐呵了。“学生时代只要有人找我玩,我就马上去玩了。我以前在师大教书时,有个人常来跟我下棋,我们一下一整天,有的时候还下到晚上。”
象棋、桥牌和麻将,这三样东西钱谷融都喜欢玩,但显然他最喜欢玩的还是麻将,“桥牌没麻将好玩,我是感情冲动的人,不够冷静。”言外之意,他的性格打起桥牌来没那么合适。但是不管是桥牌还是麻将,都需要四个人,家里常常凑不齐这么多的人,他就只好去下棋。“我是被动的,他来我们就玩,学生不来,我也只有看书看电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说,钱谷融的一生都在追求善美。他的善在于首先为他人考虑,每次学生来家里拜访他,他都会把学生送到家门口;这次住院,很多学生到医院来看他,没过几分钟他就赶学生走,怕耽误他们时间。而他对美的追求在于,他富有幽默感,很讲究生活的趣味,总能把平庸的世界变得优美有趣。除此之外,钱谷融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爱读《世说新语》,随性求真的魏晋风度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在朱国华看来,钱谷融也是一个老顽童,当朱国华跟他下棋时,朱国华输给了他,他很认真地说:“这不是你让我的,你就是下不过我。”朱国华觉得这说明钱谷融有一颗童心。很多人习惯戴着社会的面具,失去了真诚,而钱谷融依然保有这种真诚,可见他不光写了《论“文学是人学”》,更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中。
钱先生常说:我这个人既无能又懒惰,这绝不是谦虚。至于我的名徒,我觉得是来料好,我只是进行了加工。这些名徒把我抬高了。我带学生,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人的短处和长处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你把他短处拘束了,往往长处也发挥不出来。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我这个人一生随波逐流,不太计较名利,有口饭吃就行。但是,饭没得吃就不行。
谈到学问,钱先生说自己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又无能”。藏书众多的钱谷融,趁着几年前家里装修,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藏书。他说自己一生没做过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词。
钱家的藏书曾经让许多好书者羡慕不已,但趁着几年前的那次装修,他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藏书。当时他叫了好些朋友、学生来家里任意选书,据说陈子善挑了五捆走,其他人也都各有所获。挑剩下的书还卖了一万两千块钱。家里除了留了些工具书、和他常翻的《世说新语》,其余几乎都是外文书了。钱先生说,散了藏书“不心疼,身外之物,无所谓的。”
平日里他大都在自己的卧室里呆着,翻书看电视。《世说新语》是他翻得最多的书,他到现在还有六个版本。问他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内容,他就会说“很难说了,那么多,看了也不记得呀。”
有人说《论“文学是人学”》有什么了不起,赵丽宏认为,说这种话的人非常浅薄。“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是睿智,要有深刻的见解,也要有勇气。他也从不更改自己的观点。他一辈子保持了一件事,很不容易,就是他不想写的文章,他从来不写。他写的文章一定是自己想写的。我们的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趙丽宏说,直到去世前,钱先生都是头脑清晰,精神开朗的。他的生命有质量,他是一个有福的人。“我和他很有感情。他人很好,而且宽容,经历了这么多创伤、磨难依然豁达、宽容、不记仇。他是一个特别谦和、睿智、豁达的先生。”
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想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
虽然在华师大一直教现代文学,但其实钱谷融对现代文学却是兴趣全无。至于当代文学,他说“根本就不大看了。”“我不做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我一生没做过学问,真的,我是懒惰、无能。”“懒惰”和“无能”,钱谷融反复在强调着。
钱谷融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小说里托尔斯泰最好了”这话他也说了不止一次。“梅里美也还可以。”总之他认为,最好的小说产生在18、19世纪,而20世纪的小说多了理性,少了情感。“昆德拉、卡夫卡我也看,但都不使我激动,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20世纪以后的文学思想力量大于感情力量,理性太强了,思辨的东西太多。”
卧室里的电视常常开着,钱谷融总是定格在戏曲频道,京戏、昆曲、越剧他统统喜欢听,但吴剧他是不爱听的。以前他也收过自己喜欢的唱段的光碟,还会出去听听戏,现在出去比以前麻烦了。他喜欢听余叔岩和杨宝森的戏,但现在也不大听光碟了,电视上播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喜欢听戏多过听讲话,“听讲话还要动脑子,现在人的讲话很多又言之无物。” 一边开着电视听戏,一边翻翻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或是英文版托尔斯泰的书,这就是钱谷融最普通的一天里最普通的景象。
三、谈人生:当年也曾想自杀,而今愿天朗气清
钱谷融曾经说过,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像孔子一样,带着72贤士周游列国。现在问起他的这个梦想时,他反问一句“我说过这话吗?”顿了顿他才说,“碰到有灵性的学生,那也是很愉快的,上课时他们眼神都很专注,自己也很高兴。”后来聊到他的生日,他说自己阳历生日是9月28日,“和孔子一天。”
在特殊的年代,食物也给了他诸多慰藉。“解放以前国民党让我很失望,解放后以为从此天晴,结果还是运动不断,我被批了38年。我也没什么罪过,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不过开完批判大会,我们一家4口坐一辆三轮车,就出去下馆子去了。”上海从前有名的馆子不多,钱谷融带着家人一家一家吃下来,每一家连着吃半年,每个周末都去吃。
当年遭批判时的钱谷融就像今天这样看得开?也并非如此。钱先生说自己也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一看,那些比我年纪大的,比我有威望的人也都挨批判。自己的一生,多灾多难,小时候碰到了江浙战争。1937年抗战逃难到四川,后来又是解放战争。再后来自己受批判,批了38年,做了38年讲师。
自己还算看得开,批完下馆子,不然真受不了。这些你们都是不大能理解的……自己现在希望国泰民安,天朗气清。
钱谷融以现代文学批评名世,最爱的却是魏晋文学。余嘉锡版的《世说新语》一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北王南钱”声誉卓著。“北王”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辞世的北京大学教授王瑶先生。“南钱”指的正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钱谷融以现代文学批评名世,但最爱的却是魏晋文学。余嘉锡版的《世说新语》一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中文系任教时,钱谷融教授的是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他表示“我是实在不喜欢现当代文学的。”而对于不喜欢的原因,钱先生认为“主要还是文章不好,除了鲁迅和周作人,其他都不大喜欢。”
但钱先生说自己喜欢魏晋文学,倒是很有迹可循。“伍叔傥先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钱谷融在中央大学念书时,中文系的老师伍叔傥就很爱好汉魏六朝文学,自称就是做“衰”文的(苏东坡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钱谷融的老师伍叔傥先生,是浙江温州人。方东美评价伍叔傥,谓其一生风流倜傥,特立独行,乃魏晋间人。当下人們对于钱谷融先生的心仪,也多是对他那“魏晋风度”的景仰。钱先生自己也说过,“作为伍先生的弟子,我别的没学到,独独对于他懒散、随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刻骨铭心,终于成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钱先生这些自谦之词,恰恰说明他从伍先生那里学到的正是魏晋间人的风神。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远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还是心灵深处的交融。也正是“魏晋间人”,把钱先生与伍先生这对师生的血脉贯通、融合在了一起。
“文学就是人学”在60年前的提出曾为钱老召来许多麻烦。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钱老于那年2月初写成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之后,钱谷融受到批判。如今,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事件。
受批后,钱先生曾经几次胃出血,他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钱先生说,“第一次受批判特别受不了,特别在开始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看到)许多年纪比我大很有威望的人都在被批判,就想开了。”“文学就是人学”也不是自己提的,最早是知道高尔基有把文学叫做人学的意思,我认为他有这样的意思,所以就写了。后来接受许杰老师的建议,把论文题目写成《论“文学是人学”》,原来以为写个“论”字就不会有太大麻烦,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过。”但在钱先生看来,这次批判却有点因祸得福,意外批出了“名声”,他就是这么乐观。
“文学就是人学”批判风波还没有平息,钱谷融又凭着自己的兴趣写了曹禺的《〈雷雨〉人物谈》。“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担心再批判,我是因为自己不是错的所以才写,就算是批判了我也不认为是错的。”之后钱老遭受批斗十多年,期间四次胃大出血,“不过最后一次1968年大出血后就从来没有犯病了,老了身体反而好了。”钱老对所有都那么乐观。“但这些我都无所谓。后来学校要开批判大会,都提我钱谷融来批判,我都习惯,无所谓!”钱先生说。
钱先生认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第一要正直,第二要诚恳,做人不能弄虚作假,读书尤其不该弄虚作假。两篇文章让钱先生遭到批判,一批就是38年,而他也因此当了38年的讲师。
钱谷融先生有下馆子的嗜好,甚至在一次批判会后,他“立刻与家人一道,租乘三轮车外出下饭馆吃饭去了”。在三年前的一次采访中,钱谷融说:“我一般是半年吃一家,这半年里专门在这一家吃,下半年再换另一家。没几家,都吃遍了。”据说炒虾仁、炒鳝糊、砂锅鱼头和炭烤猪颈肉是钱谷融最爱的四道菜。“龙虾当然也爱吃,但太贵,吃不起”,他笑笑说。
2017年5月,钱谷融住院期间毅然参与央视《朗读者》节目的录制。作为这档节目最年长的“朗读者”,很多人记住了钱谷融的音容笑貌—他朗读了鲁迅先生的《生命的路》:“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钱谷融先生创言“文学是人学”,作为一代文论大家,钱谷融的为人、为学,都让后人高山仰止。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观。他为人散淡而世事洞明,他一直被门生尊称为“先生”。斯人已逝,道德文章长留。从此,我们少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先生,多了一份无法忘却的怀念。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等)
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19年9月28日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雷雨〉人物谈》《散淡人生》等。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
钱先生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词评价他作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家”“理论、评论、赏析皆有传世的独特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