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上课是完成任务,是一种职业负担,这是现任教师们的心声。教师工作称之为辛苦,把教师比作蜡烛,都是因为没有从教师这份职业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满足的结果。为此本文呼吁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们从物理课堂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满足。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生命;满足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忘我地教、学生忘我地学,在教学中师生都得不到快乐,更谈不上得到生命的满足,因此,改变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都得到快乐和生命的满足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就谈谈物理课堂的几种改革供同行们参考。
1 观念转变之一:变教师逼着学生学为学生逼着教师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框定在“特殊认识过程”中[1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过程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和科学实验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完全有区别,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给定的。(2)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好的(可能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教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时被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是与他们的需要相差甚远的,也就是对学生来说无关紧要的,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厌学,需要教师逼着他们学。可见,要变教师逼着学生学为学生逼着教师教,首先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让学生象在生活中一样随意地、自然地接受知识。比如:笔者在进行“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教学中,让学生带上自制的卷尺、直尺、自制的量筒和自制的“橡皮筋弹簧秤”等器材,来到学校的后山,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要求测出一块很大的风动石的质量,第二组要求就地检几块石块或其它物体测出它们的密度,第三组让同学们鉴别教师准备好的几种物质。最后回到教室让各组长汇报测量过程及结果。第一组的同学感受最深,他们为了测出风动石的质量,先在风动石上用石块敲出一小块,测出它的密度作为风动石的密度,然后用自制的卷尺想方设法测出风动石的体积,再求出质量。既应用了测量密度的知识又想方设法测出了风动石的体积,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提问涌跃,逼着教师教。由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所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且整个测量过程又是学生自己设计自行完成的,所以是学生自己的需要,因而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 观念转变之二:变单纯完成任务为为了生命满足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长期以来上课被看成是一种职责,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顾及教的愉快不愉快,更少过问学生学得愉快不愉快。教师由于“高度负责”,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度过教书生涯,使得这支“蜡烛”很快燃尽,而发出的光学生并未全部看见。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们要变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为了生命的满足。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感,把教师这种职业看成是一种为人类得以生存、为人类得以繁衍延续的高尚职业。其次所设计的课堂气氛必须是符合人的生命满足所需要的、快乐的、和谐的、自然的,与每个人平时生活一样的气氛。比如采用“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和“学生演讲法”等都能使学生全员参与、随心所欲,在象平时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比如:在九年级物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笔者采用“实验探索法”进行教学,首先提出“导体的电阻由什么决定?”再让每个学生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需要什么器材开出清单后自己到仪器室借用,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很多同学在实验时经过了失败的教训最后取得成功,整个实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自愿的、随意的、没有任何压力的,因此学生们都感受到了研究探索的困难和成功后的喜悦,得到了生命满足。再次,就是要让学生在愉快地、随意地、无意识活动中获得知识。笔者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到上学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注意要学什么,也没有人强迫要学什么,但人们在这段时间里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如:走路、语言、礼节等,并且这些人们在无意中学到的知识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知识,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在无意中学到这些知识,也只有学了这些知识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教学中也应该与生活一样,尽量让学生在无意活动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于他们生命延续的必要,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游戏法”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取知识,收到明显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杠杆”一节教学时就采取该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上卷尺到游乐场玩跷跷板,在游玩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跷跷板平衡时,体重较大的人与体重较小的人与跷跷板支点距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生命满足,必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需要的心理,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而是为满足欲望而学。
3 观念转变之三:变按教材顺序教学为按学生需要教学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教材,课标框定的,教学顺序是教材设计好的。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背离学生的需要,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改变按教材顺序教学为按学生需要教学。以学生需要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线,就是教学内容是以学生需要而确定的,这些教学内容有可能是课标规定以外的内容。采用这种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具体操作时,分两步进行:一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前一周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本周教学内容,通常是在确定教学内容前由科代表向全班收集学生疑问,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形成集中意见,再将问题提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参考课标,确定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这其间允许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与教材相吻合的,不连惯的甚至是跨年段、跨学科的,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教师都应组织教学,对于跨学科的内容则移交给相关科目进行教学。二是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学生需要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尽量让所学知识靠近课本内容,选择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意挖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想象,努力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们多角度、全方位看事物,既看到现实生活的需要,又要看到今后发展的需要。再次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加工扩展,有意识地偏重教学的实用性,如“安全用电知识”,教材中并没有安排重点讲,但教师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知识,因此教学时就必须联系实际给予详讲、重讲。这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围绕师生的需要,能够使师生得到生命的满足。
总之,只要把各种旧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过来,课堂上就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生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生命;满足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忘我地教、学生忘我地学,在教学中师生都得不到快乐,更谈不上得到生命的满足,因此,改变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都得到快乐和生命的满足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就谈谈物理课堂的几种改革供同行们参考。
1 观念转变之一:变教师逼着学生学为学生逼着教师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框定在“特殊认识过程”中[1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过程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和科学实验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完全有区别,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给定的。(2)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好的(可能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教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时被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是与他们的需要相差甚远的,也就是对学生来说无关紧要的,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厌学,需要教师逼着他们学。可见,要变教师逼着学生学为学生逼着教师教,首先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让学生象在生活中一样随意地、自然地接受知识。比如:笔者在进行“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教学中,让学生带上自制的卷尺、直尺、自制的量筒和自制的“橡皮筋弹簧秤”等器材,来到学校的后山,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要求测出一块很大的风动石的质量,第二组要求就地检几块石块或其它物体测出它们的密度,第三组让同学们鉴别教师准备好的几种物质。最后回到教室让各组长汇报测量过程及结果。第一组的同学感受最深,他们为了测出风动石的质量,先在风动石上用石块敲出一小块,测出它的密度作为风动石的密度,然后用自制的卷尺想方设法测出风动石的体积,再求出质量。既应用了测量密度的知识又想方设法测出了风动石的体积,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提问涌跃,逼着教师教。由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所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且整个测量过程又是学生自己设计自行完成的,所以是学生自己的需要,因而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 观念转变之二:变单纯完成任务为为了生命满足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长期以来上课被看成是一种职责,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顾及教的愉快不愉快,更少过问学生学得愉快不愉快。教师由于“高度负责”,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度过教书生涯,使得这支“蜡烛”很快燃尽,而发出的光学生并未全部看见。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们要变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为了生命的满足。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感,把教师这种职业看成是一种为人类得以生存、为人类得以繁衍延续的高尚职业。其次所设计的课堂气氛必须是符合人的生命满足所需要的、快乐的、和谐的、自然的,与每个人平时生活一样的气氛。比如采用“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和“学生演讲法”等都能使学生全员参与、随心所欲,在象平时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比如:在九年级物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笔者采用“实验探索法”进行教学,首先提出“导体的电阻由什么决定?”再让每个学生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需要什么器材开出清单后自己到仪器室借用,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很多同学在实验时经过了失败的教训最后取得成功,整个实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自愿的、随意的、没有任何压力的,因此学生们都感受到了研究探索的困难和成功后的喜悦,得到了生命满足。再次,就是要让学生在愉快地、随意地、无意识活动中获得知识。笔者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到上学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注意要学什么,也没有人强迫要学什么,但人们在这段时间里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如:走路、语言、礼节等,并且这些人们在无意中学到的知识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知识,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在无意中学到这些知识,也只有学了这些知识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教学中也应该与生活一样,尽量让学生在无意活动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于他们生命延续的必要,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游戏法”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取知识,收到明显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杠杆”一节教学时就采取该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上卷尺到游乐场玩跷跷板,在游玩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跷跷板平衡时,体重较大的人与体重较小的人与跷跷板支点距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生命满足,必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需要的心理,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而是为满足欲望而学。
3 观念转变之三:变按教材顺序教学为按学生需要教学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教材,课标框定的,教学顺序是教材设计好的。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背离学生的需要,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改变按教材顺序教学为按学生需要教学。以学生需要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线,就是教学内容是以学生需要而确定的,这些教学内容有可能是课标规定以外的内容。采用这种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具体操作时,分两步进行:一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前一周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本周教学内容,通常是在确定教学内容前由科代表向全班收集学生疑问,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形成集中意见,再将问题提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参考课标,确定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这其间允许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与教材相吻合的,不连惯的甚至是跨年段、跨学科的,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教师都应组织教学,对于跨学科的内容则移交给相关科目进行教学。二是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学生需要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尽量让所学知识靠近课本内容,选择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意挖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想象,努力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们多角度、全方位看事物,既看到现实生活的需要,又要看到今后发展的需要。再次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加工扩展,有意识地偏重教学的实用性,如“安全用电知识”,教材中并没有安排重点讲,但教师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知识,因此教学时就必须联系实际给予详讲、重讲。这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围绕师生的需要,能够使师生得到生命的满足。
总之,只要把各种旧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过来,课堂上就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生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