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必须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兼收并蓄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为法治中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机 构】
: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必须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兼收并蓄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为法治中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35年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导向,针对目标定位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必须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中加以推进的"换道超车"现代化思路.然后从必须跳出民族地区才能发展民族地区、必须先富带动后富才能发展民族地区、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才能发展民族地区三方面论证了纳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融入国内大循环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畅通国内大循环带来的巨大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政治学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围绕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进一步论述了政治的内涵与外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破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发展了马克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如何叙述和表达,是学术界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从历次建党纪念活动来看,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形成了四种表达方式,即通过历史主线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借助重大事件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聚焦历史贡献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凝炼历史经验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总结建党纪念叙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纪念之年.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立党、党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使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道路,充分显示了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卓越能力.百年来,党始终引领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独立自主的发展,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发展并非通向单一真理的直线进程,但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存在多种可能性选择时,始终体现了与党领导的中华民族
本文以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史观为引导,考察柏拉图构造世界和人的几何模式对中世纪三种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式——的影响,用设计图、照片等直观方式说明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比例和力学原理等方面的柏拉图几何学元素.
摘 要:基于终身监禁立法规定的特殊性,其刑罚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终身监禁的适用以死刑为前提,其本质上是一种死刑;为了宽大并减少死刑的适用,立法者以自由刑终身监禁替代死刑;从执行方式看终身监禁属于不得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的入刑是我国反腐形势的需要,是减少死刑适用的合理选择,是国外刑罚经验和中国传统智慧的借鉴。 关键词:终身监禁;刑罚结构;无期徒刑;死刑;死刑替代刑 基金项目:教育部
历史是未来的镜子,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三个伟大飞跃",创造"两个奇迹",这与其百年来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哲学、用哲学、创造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好传统,其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不同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的结合.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学哲学、用哲学、创造哲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把握理论创新发展规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探索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认识的传统束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实践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能够引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促成人民性与公共性融合并进,并在化解主体间张力的同时激发协力发展的澎湃活力.面对中国的实践,我们看到有许多值得社会学者以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认知、概括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 要: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治理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立国战略”背景下,日本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建立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在对日本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和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网络安全战略观和国际化策略背后的实际动机,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网络空间主权的态度,提出对于我国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日本
德里达对康德美学观的解构,认为康德把"先验判断"视为一个已存的框子,这个框子与具体的审美经验脱钩,在美的分析四个方面,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但是,解构的艺术认为,框子并不是中心,而处于边缘,它的审美趣味并不遵循康德的演绎逻辑,而是处于"延异"或增补性的逻辑过程.在此,德里达与康德的争论,代表了后现代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