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迷过去 忌谈“当年勇”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g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公司新来一位企划。这人衣着得体,举止优雅,浑身透露出一股浓厚的书卷气质。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型企业工作的履历背景。之前,他所任职的那家单位,是我们这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因此,他一来便深得我们公司同仁的青睐,甚至仰慕。
  可随着对他逐渐了解,我们却很遗憾地发现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便是喜欢提他的“当年勇”。无论是跟他闲聊,还是讨论工作,他都会有意无意地拿他的“过去”说事。其口头禅便是:“以前我们公司怎么怎么地”“以前我们做得怎么样怎么样”“以前我们都是怎么怎么做的”。似乎三句必提“当年勇”。同事们听多了就腻,因此便自然而然地疏远他,并美其名曰:“敬”而远之。
  心理学中,将这种常提“当年勇”的心理特征,定义为“回归心理”。这类人通常表现为极度迷恋过去,总认为过去比现在美好。总喜欢沉浸于对过去的回忆中。从内心里,极不情愿抽离于过去,而回到现在,面对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回归心理”一般好发于老年人。当然,年轻人中也不乏其人,尤其是职场中人。众所周知,职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一个单位里,由于资源有限,因此竞争在所难免。不仅要拼综合实力,同时更要拼个人形象。不管是实力强的,还是能力差的职场中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自己“高、大、全”的“美好形象”。其中方法虽多种多样,但职场中人惯用的“伎俩”便是常提那当年“勇”。试图以过往的“成就”来包装现在的自己。这常提的当年“勇”中,有些是“实话实说”,而有些则是“纯属虚构”。
  职场中,有三种人爱提当年“勇”。第一种是怀“才”不遇者。第二种是个人综合能力极差者;第三种是天生虚荣心极强者。
  其中怀才不遇者,爱提当年勇。是因为其主观上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这类人通常眼高手低,认为自己的现实处境与自身“才华”极不匹配。而致其心理上总有着较强烈的落差感。为了寻求心理上的一点平衡,也为逃避让自己极为不满的现状,乐于沉迷过去,并不厌其烦地与人谈論他的过去。
  第二种是个人综合能力极差者,之所以爱吹嘘自己的过去,是因为现实中的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均鲜有被人认可或赞美、欣赏之处。因此造成心理上长期“阴云不散”,笼罩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为使这种危机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他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讨好其周围与之相处的人。并通过常提当年“勇”,来渲染和包装自己,以此来博得领导、同事、朋友们的欣赏和认可。
  而天生虚荣心很强的人吹嘘自己的过去,往往与能力高低无关。因为,他们中间不乏优秀、卓越者,当然也有些能力平庸者。他们常提当年“勇”,其实并非是为了吹嘘自己的能力,而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对“面子”的强烈需求。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很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吹嘘“当年勇”。不管其所言“当年勇”是“实话实说”还是“纯属虚构”,都难免给人留下“轻浮”“爱慕虚荣”“自我显摆”的不良印象。
  因此,有这种“常提当年勇”嗜好的职场中人,务必引起重视。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常提那些“当年勇”,都可能被你的“听众”视为故意的显摆和吹嘘。这种“故意”势必将会像瘟疫一样,驱使你的朋友、同事渐渐疏远你。同时也会像硫酸一样,不觉间,慢慢地腐蚀你的前程,扭曲你的职场道路。
  常言道:“好汉不提当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绣。”职场中的伙伴,不同于家人。他们无法像家人一样,参与我们的过去,从而知悉我们的曾经。他们只和我们结交于现在,并且可能结伴于未来。同事和单位领导无需知道我们曾经干过什么,他们只需知道我们现在有能力干些什么。
  过去,无论你是一个英雄,还是一只狗熊,那都已经成为过去。与其沉迷于“过去”,倒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全力以赴地把握好现在,脚踏实地干好手头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拓展自己的职场道路。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我就能……”  一场面试,我和同学乔偶遇,听说了她的经历。  高考时,乔因数分之差与大学绝缘。接下来的两年,她就读于本市最著名的复读班,一考再考,终于在第三次冲击时,超过本科线10多分。  令人遗憾的是,填报志愿时,乔出了些差错。她被省内一所师范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她喜欢的英语专业,但本科分数上了大专,她心有不甘,“是一路哭着去上学的”。  那天的面试,乔发挥得不好。自我介绍之后,招
期刊
今年90岁的张之庚和80岁的马婉华是一对“半路夫妻”,携手相伴30多个年头,本以为可以共享晚年,怎料,张之庚老人为了房产和老伴、继子对簿公堂。  马婉华以10万元的超低价,把老两口唯一的住所“卖”给亲生儿子。毫不知情的张之庚陷入妻儿“背叛”、房产“被夺”的困境,悲愤交加之余,他将妻儿告上法庭。  前不久,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那么,法律最终会站在哪一边?撕裂的亲情还能复原吗? 
期刊
“朱长庚!”在广东省博罗县龙溪镇一家医院门口,熙熙攘攘,人声嘈杂……突然身后有人用南昌话喊自己的名字,正在扫地的朱长庚下意识地回了头。当看到直勾勾盯着自己的饶型淼时,他明白,7年的逃亡路即将终结。  “你们终究还是来了。”这时的朱长庚反而变得释然。7年前,他与人斗殴致两人死亡后,逃离南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为了抓捕他,两任专案组均无功而返。  最终,这个追逃任务落在南昌市公安局新建分局民警饶型淼身
期刊
非因工受伤医疗期满不能工作公司能否行使解聘权  吴律师:  我在一家公司上班9个月后,因在周末外出游玩时遭遇车祸,受伤严重,以至于虽然住院治疗了92天,仍不能出院。日前,公司在额外付给我一个月工资的基础上,宣布解除与我的劳动合同。根本没有思想准备的我,当即提出了抗辩,理由是自己不能上班完全是因为事出有因,甚至是迫不得已。但公司却固执己见。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姜程程  姜程程读者:  公
期刊
心怀梦想,不惧远方;怀揣希冀,方能致远。  99年前,一道红色的光芒划破了中华民族天空中的无边黑暗,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梦之旅就此开启。99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艰苦的革命年代,走过充满挑战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面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风雨兼程、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成长伴随苦难,苦难孕育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
期刊
“隔夜醉驾”者何其多  目前,“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成社会共识,但仍有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如“隔夜酒驾”“隔夜醉驾”等。  2019年6月26日,河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对5起酒驾醉驾案例进行了曝光,其中之一是出租车司机李某隔夜醉驾案。  6月12日晚上8点多,李某在郑州市管城区一饭店和朋友吃饭时喝了半斤白酒,然后回家休息。6月13日早上6点多,李某驾驶出租车从住处出发行驶至郑州市中州大道上桥处
期刊
“您好,考虑到疫情影响,决定给你们减免两个月租金。”“虽然只有10万元,但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政府想方设法帮助我们,真的太感动了。”减免国有房产租金,是江苏省如东县为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减负释压”的一个缩影。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市场主体。疫情发生以来,如东县打出精准政策“组合拳”,为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融资成本、减免房屋租金、及时清理往来账款,有效缓解他们的资金压力。  一场突如其来
期刊
被告人张某,被捕前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某路69号。2013年10月25日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2019年11月24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同年12月4日被逮捕。  2019年11月,被告人张某先后在南昌市某大药房店内窃得恒修堂冻干三七粉1罐、价值人民币339元;汤臣倍健牌蜂胶软胶囊2罐、价值人民币552元。  2019
期刊
有的人得到了“好职业”却越干越厌烦,有的人向往某种职业却不知怎么去得到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悲剧不只是出现在个别人身上。美国的某项调查表明,有71%的人声称需要得到选择职业的指导。为此,有关专家向父母们提出了正确帮助子女选择职业的几个做法,专家们认为家长对子女职业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1.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十来岁的孩子在学习、娱乐和课外活动中所产生的对某方面的兴趣,
期刊
她是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央军委专家、中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在无人艇领域她摸爬滚打已14年,带领一支年轻团队攻坚克难,所向披靡!研制出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雪龙”号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惊艳祖国海洋。其成就举世瞩目!  怀揣梦想挑战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  在世界无人设备家族中,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驾驶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