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上,许多老师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能力,忽视了学生自主提问题的能力,大多数都是学生被动回答问题,其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能力很难发挥。学生提出问题更有助于自身思考,树立自信心,更加爱好学习,尤其是数学学科。针对教师教学模式上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策略
引言:
低年段学生缺乏自主提出疑问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林逋的《省心录》中提到:“知不足者不学,耻下问者不满。”意在正视自己不足,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提出问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特别对在低年段数学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互相交流,提问问题,可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知识,加深知识理解。为解决低年段数学讲习的弊端,教师必要着重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立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
一、营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问
导致学生怯于提问的主要问题就是胆小,没有自信。学生内心认为提的问题简单或者不确切会被老师指责,遭到同班学生嘲笑,所以需要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气氛,训练学生胆子。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赞美,少一些严厉和批评,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做到敢想,敢说;对于不擅长提问的学生,当提出疑惑时,首先赞美其勇敢,然后细心讲解,课下也勤与他们沟通,和他们成为朋友,多鼓励,帮助建立自信心。对于好问但是抓不住重点的学生,做到不嘲笑,耐心指点讲解。
教师也应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点,多开展课堂活动,例如,让每个同学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三个问题,再让同学们互相解答,激发他们浓厚的探索欲望和学习乐趣。
二、转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
源于数学本就是需要多问的学科,学生的提问意识则源于教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不同方式呈现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发的去问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
令教学内容和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间造成“差距”,带学生引入问题的情景就为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此方式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发出强烈探究渴望的同时,明确目标,并且对于所隐含的问题,不明示,而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面积》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分发给每位学生几张纸,依次裁剪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然后依次摆放”,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并小组讨论交流。这会使简单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实践性,趣味性,让问题更贴近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去探究。
2.创设生活情境
所有知识都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课堂。将问题创设在学生所熟悉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中,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中,可以模拟去商店买东西的场景,拿一些物品设定价格,由学生轮流扮演店主和买家,让其余同学观察并记录,最后提出问题。这样讲堂氛围活跃,学生在实践里探索,探索中发现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3.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将空洞的数学知识转换成有趣的数学活动,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中,让学生每俩个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拿出课本,铅笔等文具,另一名同学则先用手比划出物体的形状,再将它的周长画在纸上,然后举例与该文具形状类似的物体。亲手操作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身满足感也会得到提升。这样经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的知识也会无比深刻。
三、传授技巧,应用数学
1.设计题目,寻找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增加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的《年,月,日》中,让学生观察钟表,自己会叫联想到什么,一年可以怎么样表示,一日可以怎样计算,改变过去过分统一标准化的答案,增强文章的开放性,锻炼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并且教师在讲课时要有目的有意义地引导学生多个角度寻找问题,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学习数学学科是学生不断去活跃思维,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动手画,填,量,拼等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乘与除》中,教师可以引導学生用十根笔按1,2,3,4,或者1,3,6不同倍数按顺序排列,这样学生在摆放过程中,会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除了这种摆放方法还可以怎么样摆放,这样会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在经过思考,操作,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会找出其中的规律,积极地去提出和解决问题。
四、着重教材重点,培养提问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抓住教材重点为根本。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小数,分数”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在讲解小数时,让学生不断反复地阅读章节内容,“在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之前,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学生会对教材中的“通常”表示疑惑,这个“通常”之外的情况是什么,可不可以省略掉,在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发现阅读的细致,针对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认为句子中俩个“通常”的意思不同,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时,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第二个“通常”指分子除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但有特殊需要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因此,对教材中重点词语的认真研读,提出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结束语:
社会不断进步,教育的模式已开启新的篇章,无论何时,课堂都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自身也需不断进步,发掘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充满活力的气息,他们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桑小红.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J].学周刊,2020(14):71-72.
[2]张爱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66+68.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策略
引言:
低年段学生缺乏自主提出疑问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林逋的《省心录》中提到:“知不足者不学,耻下问者不满。”意在正视自己不足,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提出问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特别对在低年段数学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互相交流,提问问题,可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知识,加深知识理解。为解决低年段数学讲习的弊端,教师必要着重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立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
一、营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问
导致学生怯于提问的主要问题就是胆小,没有自信。学生内心认为提的问题简单或者不确切会被老师指责,遭到同班学生嘲笑,所以需要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气氛,训练学生胆子。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赞美,少一些严厉和批评,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做到敢想,敢说;对于不擅长提问的学生,当提出疑惑时,首先赞美其勇敢,然后细心讲解,课下也勤与他们沟通,和他们成为朋友,多鼓励,帮助建立自信心。对于好问但是抓不住重点的学生,做到不嘲笑,耐心指点讲解。
教师也应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点,多开展课堂活动,例如,让每个同学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三个问题,再让同学们互相解答,激发他们浓厚的探索欲望和学习乐趣。
二、转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
源于数学本就是需要多问的学科,学生的提问意识则源于教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不同方式呈现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发的去问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
令教学内容和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间造成“差距”,带学生引入问题的情景就为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此方式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发出强烈探究渴望的同时,明确目标,并且对于所隐含的问题,不明示,而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面积》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分发给每位学生几张纸,依次裁剪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然后依次摆放”,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并小组讨论交流。这会使简单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实践性,趣味性,让问题更贴近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去探究。
2.创设生活情境
所有知识都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课堂。将问题创设在学生所熟悉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中,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中,可以模拟去商店买东西的场景,拿一些物品设定价格,由学生轮流扮演店主和买家,让其余同学观察并记录,最后提出问题。这样讲堂氛围活跃,学生在实践里探索,探索中发现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3.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将空洞的数学知识转换成有趣的数学活动,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中,让学生每俩个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拿出课本,铅笔等文具,另一名同学则先用手比划出物体的形状,再将它的周长画在纸上,然后举例与该文具形状类似的物体。亲手操作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身满足感也会得到提升。这样经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的知识也会无比深刻。
三、传授技巧,应用数学
1.设计题目,寻找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增加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的《年,月,日》中,让学生观察钟表,自己会叫联想到什么,一年可以怎么样表示,一日可以怎样计算,改变过去过分统一标准化的答案,增强文章的开放性,锻炼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并且教师在讲课时要有目的有意义地引导学生多个角度寻找问题,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学习数学学科是学生不断去活跃思维,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动手画,填,量,拼等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乘与除》中,教师可以引導学生用十根笔按1,2,3,4,或者1,3,6不同倍数按顺序排列,这样学生在摆放过程中,会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除了这种摆放方法还可以怎么样摆放,这样会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在经过思考,操作,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会找出其中的规律,积极地去提出和解决问题。
四、着重教材重点,培养提问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抓住教材重点为根本。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小数,分数”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在讲解小数时,让学生不断反复地阅读章节内容,“在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之前,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学生会对教材中的“通常”表示疑惑,这个“通常”之外的情况是什么,可不可以省略掉,在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发现阅读的细致,针对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认为句子中俩个“通常”的意思不同,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时,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第二个“通常”指分子除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但有特殊需要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因此,对教材中重点词语的认真研读,提出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结束语:
社会不断进步,教育的模式已开启新的篇章,无论何时,课堂都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自身也需不断进步,发掘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充满活力的气息,他们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桑小红.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J].学周刊,2020(14):71-72.
[2]张爱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