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参与 激活数学课堂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都转变了观念,也取得了一些课改成果。数学学习从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从以“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呈现转变为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想要学生多参与,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趣味性、适应性、活动性、科学性等。
  1、趣味性。要创造情境,因势利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乐于实践,寓学于乐,融乐于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正负数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的概念,初一学生不容易消化它。我们可以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后,通过设计测本班学生平均身高的活动,既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又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
  2、适应性。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知识水平出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设计“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升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相反意义的量应用在水库水面的升降,学习函数后列举人口与人均资源的关系,学习统计初步后研究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3、活动性。要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活动课程已列入《课程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课程建设的质的飞跃。首先,应明确数学活动已作为课程规定下来,要重视它。其次,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要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4、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把数学学习变为自觉行动的教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进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认真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多提供一些素材,使内容更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所有知识的学习,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四、重视学习方法,使学生“我愿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家里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反馈上来的情况看,学生对生活中异化了的形状搞不清楚。如他们认为橘子、苹果、灯泡、鸡蛋是球;粉笔盒是正方体;粉笔是圆柱等等。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把涉及到的实物能拿来的都拿来,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争辩、摸一摸和滚一滚等动手操作明确了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愿学”的转变。   总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目的。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愿我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都转变了观念,也取得了一些课改成果。数学学习从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从以“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呈现转变为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想要学生多参与,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趣味性、适应性、活动性、科学性等。
  1、趣味性。要创造情境,因势利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乐于实践,寓学于乐,融乐于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正负数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的概念,初一学生不容易消化它。我们可以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后,通过设计测本班学生平均身高的活动,既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又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
  2、适应性。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知识水平出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设计“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升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相反意义的量应用在水库水面的升降,学习函数后列举人口与人均资源的关系,学习统计初步后研究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3、活动性。要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活动课程已列入《课程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课程建设的质的飞跃。首先,应明确数学活动已作为课程规定下来,要重视它。其次,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要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4、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把数学学习变为自觉行动的教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进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认真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多提供一些素材,使内容更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所有知识的学习,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四、重视学习方法,使学生“我愿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家里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反馈上来的情况看,学生对生活中异化了的形状搞不清楚。如他们认为橘子、苹果、灯泡、鸡蛋是球;粉笔盒是正方体;粉笔是圆柱等等。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把涉及到的实物能拿来的都拿来,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争辩、摸一摸和滚一滚等动手操作明确了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愿学”的转变。
  总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目的。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愿我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都转变了观念,也取得了一些课改成果。数学学习从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从以“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呈现转变为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想要学生多参与,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趣味性、适应性、活动性、科学性等。
  1、趣味性。要创造情境,因势利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乐于实践,寓学于乐,融乐于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正负数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的概念,初一学生不容易消化它。我们可以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后,通过设计测本班学生平均身高的活动,既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又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
  2、适应性。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知识水平出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设计“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升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相反意义的量应用在水库水面的升降,学习函数后列举人口与人均资源的关系,学习统计初步后研究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3、活动性。要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活动课程已列入《课程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课程建设的质的飞跃。首先,应明确数学活动已作为课程规定下来,要重视它。其次,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要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4、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把数学学习变为自觉行动的教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进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认真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多提供一些素材,使内容更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所有知识的学习,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四、重视学习方法,使学生“我愿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家里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反馈上来的情况看,学生对生活中异化了的形状搞不清楚。如他们认为橘子、苹果、灯泡、鸡蛋是球;粉笔盒是正方体;粉笔是圆柱等等。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把涉及到的实物能拿来的都拿来,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争辩、摸一摸和滚一滚等动手操作明确了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愿学”的转变。
  总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目的。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愿我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中,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与《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主体性发展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特点及其发挥主体性的途径  1、初中生数学学习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初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
期刊
力量是通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人的能力形式,受肌力的大小决定力量的强弱。加强力量训练是考生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是考生提高专业考试成绩的首要因素。  一、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二个原则  1、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每次课可持续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每次力量训练后应休息1—2天时间,应充分考虑到构成肌肉力量的三要素:动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重量性力量与速度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数学是一门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学科,很多同学小学到初三都能学得很好,一但进入高中,却不知从何下手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让老师也觉得很无奈,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那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就以下几方面来讲: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
期刊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清晨,人没有前摄抑制,此时记忆一些识记类的内容较为容易,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如果我们在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重视研究和高效利用英语早读课,科学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有利于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使早读课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且可以改变学校追求升学率而带来的学科尴尬处境。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英语早读课存在着单调、乏味、无
期刊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在生活中经常有人问我:“当幼儿教师累吗,当你遇到家长误解你的时候生气吗?”我会认真地对他们说:“幼儿教师确实很累,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如何才能让家长理解老师,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学会和家长沟通。  一、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主动发现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家园沟通中双方地位不均等,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主动和家长沟通,当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总会有
期刊
摘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数学课堂由平面走向立体,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数学过程简单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当前,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并广泛地运用。我在我最近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经过我反复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只要能恰当地把撑,无论是字母还是单词、句型、语法等都能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现我拿几年来的实践略举几例说明。  关键词:初中英语 多媒体 创新教学  一、多媒体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1、我在教学初一年级
期刊
摘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2012年中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次全员中考,较之往年的中考,其意义更为重大。为了认真总结12年的中考情况,深入分析12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改革方向,不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落实,加强中考复课过程管理,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期刊
摘要:本文笔者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运用智能多元化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学生潜能的差异性,学生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扬长教育的可行性。同时为班主任如何常态化运用综合素质评价原则和标准,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的进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潜能,提供了可行性范例。  关键词:智能多元化 潜能差异性 评价原则和标准 常态化教育  大家都知道,中职学生难教,教育管理工作难做。面对这群两难学生,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