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无一不指向“人”。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过:“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每一代教师的质量。”青年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上来说,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由于这两年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义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青年教师无论从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需要采取措施,才能为解决“名校办分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名校办分校” 青年教师 文化传承 创新
近年来,为顺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全国各地城区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办分校”的现象,“名校办分校”成为一种流行的办学模式。“名校办分校”一般采取“名校”并“弱校”,或采取“名校”办分校。
“名校办分校”使优质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体上将结合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原则,扩大名校地段生覆盖面积,原“弱校”地段生大部分可以顺利转入名校,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名校办分校”存在的问题
“名校办分校”的过程中,在义务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同时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那“名校办分校”不仅起不到预计的作用,而且会使原先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优质教育资源声誉下降,甚至使“名校”不“名”。
1.目前,“名校办分校”基本上是一拖二、一拖三,甚至更多,学校规模过于庞大,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上万的学生人数,规模过大,由一所学校变为多所学校,学校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于跟上。
2.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不得不大量扩充教师队伍,基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各学校新招聘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使得优质的师资和管理资源被稀释。
3.“分校”师资在传承本部学校文化上,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因为管理不善,分校教师对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就会出现问题,这也会使得“名校办分校”的初衷大打折扣。
二、加强青年师资的培养是解决“名校办分校”中问题的最好途径
“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无一不指向“人”。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过:“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每一代教师的质量。”青年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上来说,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由于这两年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义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青年教师无论从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需要采取措施,才能为解决“名校办分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打下基础。
1.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培训系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和培训涉及师德、教育业务素质和学科专业知识三个层面。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和教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影响。其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特质,教育业务素质和学科专业知识二者不可偏废。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既要具有学科专业的功底,又要具有教育专业的知识。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是学校办学水平最基本的保证。
2.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水平的基石。一所“名校”,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不失去“名校”荣誉。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在思想观念上将教学和科研水平放在第一位,不做政绩工程,不做形象工程,切实抓教学、抓科研;另一方面,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把教师打造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学校要给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给青年教师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鼓励青年教师学历,营造学校学习氛围,创造学校积极的学习风气,通过学习,丰富青年教师的理论;通过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产生科研成果,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
3.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作用
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学历高、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丰富、工作干劲强、有上进心的特点,在工作中敢于摸索、敢于实践、敢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挖掘青年教师的这些特点,并使之能够推广,为全校教师所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教学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性学生的过程。而青年教师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主力军。如何保护好青年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培养和提高的出路。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实施创新管理,发挥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研究中,树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教学方针,尊重青年教师的首创精神,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校内环境,为丰富、发掘、发挥青年教师创新工作创造条件。而运用发展、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发挥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保障。只有在学校管理中保护了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才会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体会到进步与提高的乐趣。
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增加,不仅能够保持学校“名校”地位,并能使学校形成优良的传统,使学校“名校”地位得到巩固。
4.加强文化引领,传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一所“名校”的教师,其身上应该有深深的学校文化烙印。每个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名校”之所以为名校,不仅仅是因为其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更因为其有鲜明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血液,是学校的灵魂,青年教师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学校得以继续发展的保障。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大多数组织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称其为“内隐概念”。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的、真实的内容,即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中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对多发问题的一套标准化适应方式”,即一致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
要打造各校区之间浑然一体的校园文化,打破各校区之间的隔阂,校区之间师资队伍的充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名校办分校”,要使“分校”享有本部学校一样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就要打破本部学校和分校之间的差异,从观念上解除对“分校”的偏见。对此,应该在学校内部建立师资队伍交流机制,使教师在各校区之间流动。
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师资队伍的交流实现了一个优秀教师到“名校”优秀教师的转变,是“名校”得以传承的保障。
三、通过“名校办分校”,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看,“名校”的出现,是办学水平不均衡发展的表现。正是存在办学水平欠发达的“弱校”存在,才产生了少量的“名校”,这不利于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现阶段看,“名校办分校”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促进了教育均衡,是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同时,“名校办分校”促进了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袁进霞.论孔子仁爱思想的教育价值[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
[2] 严谧莞.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J].考试周刊,2011(6).
[3] 向祎. 浅谈青年教师之培养[J].教师,2011(1).
[4] 张馗明.谈谈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教育探索学刊. 2011(1).
【关键词】“名校办分校” 青年教师 文化传承 创新
近年来,为顺应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全国各地城区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办分校”的现象,“名校办分校”成为一种流行的办学模式。“名校办分校”一般采取“名校”并“弱校”,或采取“名校”办分校。
“名校办分校”使优质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体上将结合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原则,扩大名校地段生覆盖面积,原“弱校”地段生大部分可以顺利转入名校,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名校办分校”存在的问题
“名校办分校”的过程中,在义务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同时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那“名校办分校”不仅起不到预计的作用,而且会使原先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优质教育资源声誉下降,甚至使“名校”不“名”。
1.目前,“名校办分校”基本上是一拖二、一拖三,甚至更多,学校规模过于庞大,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上万的学生人数,规模过大,由一所学校变为多所学校,学校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于跟上。
2.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不得不大量扩充教师队伍,基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各学校新招聘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使得优质的师资和管理资源被稀释。
3.“分校”师资在传承本部学校文化上,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因为管理不善,分校教师对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就会出现问题,这也会使得“名校办分校”的初衷大打折扣。
二、加强青年师资的培养是解决“名校办分校”中问题的最好途径
“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无一不指向“人”。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过:“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每一代教师的质量。”青年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上来说,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由于这两年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义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青年教师无论从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需要采取措施,才能为解决“名校办分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打下基础。
1.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培训系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和培训涉及师德、教育业务素质和学科专业知识三个层面。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和教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影响。其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特质,教育业务素质和学科专业知识二者不可偏废。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既要具有学科专业的功底,又要具有教育专业的知识。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是学校办学水平最基本的保证。
2.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水平的基石。一所“名校”,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不失去“名校”荣誉。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在思想观念上将教学和科研水平放在第一位,不做政绩工程,不做形象工程,切实抓教学、抓科研;另一方面,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把教师打造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学校要给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给青年教师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鼓励青年教师学历,营造学校学习氛围,创造学校积极的学习风气,通过学习,丰富青年教师的理论;通过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产生科研成果,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
3.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作用
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学历高、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丰富、工作干劲强、有上进心的特点,在工作中敢于摸索、敢于实践、敢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挖掘青年教师的这些特点,并使之能够推广,为全校教师所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教学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性学生的过程。而青年教师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主力军。如何保护好青年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培养和提高的出路。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实施创新管理,发挥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研究中,树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教学方针,尊重青年教师的首创精神,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校内环境,为丰富、发掘、发挥青年教师创新工作创造条件。而运用发展、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发挥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保障。只有在学校管理中保护了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才会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体会到进步与提高的乐趣。
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增加,不仅能够保持学校“名校”地位,并能使学校形成优良的传统,使学校“名校”地位得到巩固。
4.加强文化引领,传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一所“名校”的教师,其身上应该有深深的学校文化烙印。每个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名校”之所以为名校,不仅仅是因为其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更因为其有鲜明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血液,是学校的灵魂,青年教师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学校得以继续发展的保障。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大多数组织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称其为“内隐概念”。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的、真实的内容,即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中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对多发问题的一套标准化适应方式”,即一致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
要打造各校区之间浑然一体的校园文化,打破各校区之间的隔阂,校区之间师资队伍的充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名校办分校”,要使“分校”享有本部学校一样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就要打破本部学校和分校之间的差异,从观念上解除对“分校”的偏见。对此,应该在学校内部建立师资队伍交流机制,使教师在各校区之间流动。
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师资队伍的交流实现了一个优秀教师到“名校”优秀教师的转变,是“名校”得以传承的保障。
三、通过“名校办分校”,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看,“名校”的出现,是办学水平不均衡发展的表现。正是存在办学水平欠发达的“弱校”存在,才产生了少量的“名校”,这不利于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现阶段看,“名校办分校”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促进了教育均衡,是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同时,“名校办分校”促进了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袁进霞.论孔子仁爱思想的教育价值[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
[2] 严谧莞.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J].考试周刊,2011(6).
[3] 向祎. 浅谈青年教师之培养[J].教师,2011(1).
[4] 张馗明.谈谈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教育探索学刊.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