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贝类学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涵盖贝类基础解剖知识、分类学知识、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等,并且和养殖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造符合北部湾海洋特色的贝类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4个方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培育水产养殖学科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 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Malac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BAI Li rong1,YU Da hui1,WANG Pei2 et al
(1.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cean College,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Guangxi 535011;2.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Guangxi 535011)
Abstract Malac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discipline.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main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Its content covers basic shellfish anatomy,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it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aquaculture.In term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we focus on the purpos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 the talent training needs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build Malac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line with the marine characteristics of Beibu Gulf.In terms of teaching reform,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is improved through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the preparation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aquaculture.
Key words Malacology experi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貝类学实验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实践内容与水产养殖行业关系紧密,对实现珍稀贝类资源养护、重要经济贝类健康养殖有重要作用。贝类学实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专业养殖能力、资源评估调查方法、资源保护、科研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育奠定基础。
贝类学实验课程包括理论课讲解的养殖实践技术、解剖分类内容、贝类栖息生活环境、摄食方式及食物组成等知识,同时包括理论课延伸的内容,近些年的养殖新技术、繁殖育种新方法等。因此,从常规的实验教学转型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实践能力,是国内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1-4]。近年来,涉海类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及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对专业必修实验课程,动物学实验[5-7]、动物生理学实验[8-9]、鱼类学实验[10]、水生生物学实验[11-12]、生态学实验[13-14]等课程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该研究从课程建设目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实验教学效果,逐条探索实践提出对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等,以期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贝类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技术依托。
1 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建设目的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建设目的也是打造“贝类学实验金课”的课程定位目标。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课程目的应契合办学定位,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相一致[15]。《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使海洋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主要海洋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建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的海洋强国奠定人才基础”的总目标,并提出6项具体的分目标,明确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海洋水产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内涵,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海洋水产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基于此定位,结合北部湾大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宗旨,《贝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符合《规划纲要》“不断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方针[15],这一方针在课程中的明确体现,进一步明确了贝类学实验课程以“培养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目的。 2 教学与考核过程的优化
2.1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贝类学实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可多样化设计,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性,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创新性,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筛选、设计、优化上改革空间很大。总体而言,实验教学要全方位的衔接贝类学理论课程的系统知识、基础理论、种苗繁育、健康养殖等多个层次的内容,同时融合贝类学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实验技术,体现区域海洋环境与特有的贝类种质资源特色,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优化、再设计。笔者所在的高校北部湾大学地处北部湾海域,具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海域贝类资源。所以,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结合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分析型实验,适当增加创新性的探索实验,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能力,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区域贝类资源特色。
此外,实验参考用书在整个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贝类学实验课程使用的参考教材是于瑞海主编的《贝类增养殖学实验指导》,该书主要侧重常见的几种经济贝类的增殖和养殖技术的实验操作,针对贝类学科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实验设计较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地方特色海洋类高校贝类学实验课程契合度不够,因此在实用性、适用性、应用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改革。基于贝类学实验教材目前可选择性较少的情况,课程团队组织编写了适合本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贝类学实验讲义,并注重将团队科研成果转换为实验项目融入其中,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了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对科研热点也能及时的捕捉。贝类学实验课程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实验仪器、先进的组学理念不断为课程内容融入新的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验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实验,观察贝类的心跳节律,了解不同温度、盐度、pH、氨氮等环境胁迫下贝类心跳的变化,以此了解不同贝类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为研究贝类的适养环境、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法创新
贝类学实验是研究海洋生命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环境,健康养殖与种苗繁育等方面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贝类学实验课程应加强探索性实验设计。而基于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的教学模式[13]符合探索性教学的要求,贝类学实验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了NOS教学模式,并开设了开放性实验。科学本质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家共同体、科研成果及应用实践等几个层面[16]。NOS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归纳—设计探索性实验—开展实验—验证结论或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顺序开展实验研究[17],这一教学模式符合贝类学实验中设置的创新性的探索实验。在贝类学实验教学中,对于涉及繁殖、育种、生境等的探究分析型实验,采取NOS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资料、解析文献、根据文献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展组间协作实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同时,针对贝类学实验教学时数(16学时)较少的情况,课程教师组织开设了“开放实验”。“开放实验”主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科研热点、自身学习兴趣而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定研究的内容,探索性地设置实验方案,开展预实验,根据预实验修正实验方案,对修正后的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通过调动教学、科研的实验師资力量,借用科研、公共实验平台的资源,指导学生完成较有深度的、和当前科研趋势结合紧密的实验课题,实现课堂实验科学本质的升华,并为具有明显科研潜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准备改革
传统的实验材料准备依然停留在实验前去海鲜市场购买一些贝类回来,给学生做简单的分类识别、初步的解剖辨识阶段。改革后的贝类实验课程建立了独立的贝类标本馆,馆藏贝类标本300余种,基本覆盖了北部湾海域常见的贝类,每种贝类的分布、生境、分类地位、拉丁学名、采集时间、采集人均有明确的标注,贝类标本包含原色干制标本、浸制标本、注胶标本3类,每种标本均完好地保存了其厣、壳皮、外韧带等结构,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贝类,浸制标本和注胶标本完整地保存了其内部的结构,便于学生学习其解剖结构,了解贝类的“扭捩”“气室”“足丝”“脐孔”等特殊的结构。
在建立传统的实物标本馆的基础上,新建了数字化贝类标本馆,即虚拟贝类标本馆。虚拟标本馆通过Web信息系统和云存储等方式,构建数字化贝类标本库,学习者可以通过物种名检索或者按分类的科别查询馆藏贝类标本,标本信息包括标本的原色照片、标本的规格、采集地、采集人、生境等资料,实现了传统的贝类标本馆网络化、虚拟化[18]。由于科研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激增,所以常规的实物标本极其简单的标签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贝类学实验教学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查阅标本原始详尽生境信息的需求,因此,虚拟贝类标本馆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实物标本馆比较,虚拟标本馆不受场地、空间、时间的限制,标本制作一次完成、收录的贝类原始数据详细全面,便于资源共享[5],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4 实验课程考核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19]。对于贝类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操作过程,同时兼顾教学效果。过去贝类学实验期末考核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出勤占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改革后的期末考核成绩去掉了出勤成绩,改为实验报告占50%,期末考试占50%的模式。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更能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主要从实验内容的完整性、实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综合分析实验的创新性等多个方面判定成绩,较好的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参与度,从本质上保障了贝类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实验教学效果
贝类学实验课程经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课程考核改革等4项举措,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明显上升。2015—2019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通过贝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对水产养殖学科有了明晰的认识,其理论知识架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均大幅提高。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贝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明显提升,对课程的系统结构有了较好的掌握;其次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水平、团队合作实验方面得到了强化和锻炼;最后是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水平、实验课题挖掘、数据分析处理方面有所提升。
4 结语
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主旨[20],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21],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贝类学实验改革过程任务复杂,需要从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等多个层次逐级摸索总结,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学改革实实在在地在应用型人才培養计划中落地。贝类学实验教学取得的显著改革效果,不但要求教师、实验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并善于将国内外贝类学及相关专业的新动态、新方法、新成果融入课程实验教学中,切实提高教学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2] 曾水林,李涛,邓红,等.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13-14.
[3]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4] 熊宏齐.论高校实验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自主选择要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7.
[5] 李宏群,刘晓莉,韩宗先,等.动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0):150-151.
[6] 徐莉,王磊,朱保建,等.高等农业院校中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6):257-258,261.
[7] 胡依嫏,刘慧新,张倩,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动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4):55-59.
[8] 宋春晖,祝春波,龚志刚.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85-386.
[9] 马明,唐晓龙,常民,等.实验课程中应用MOOC/SPOC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动物生理学实验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6):166-168,206.
[10] 姜志强,吴立新,王伟,等.鱼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44,347.
[11] 水柏年,俞存根,韩志强,等.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2):193-195.
[12] 柴毅,罗静波,谭凤霞,等.研究性教学示范建设指导下的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280-282.
[13] 赵洪,邓功成,向旭,等.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34):59,135.
[14] 刘俊华,夏江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1):121-123.
[15] 龙寒,吴霜,吴家法,等.新时期下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35-37.
[16] 肖磊,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3):8-10.
[17] 丁国骅.基于NOS的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2):116-120.
[18] 阮桂文,罗洁梅,蒙丽,等.地方高校动物标本馆建设与开放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92-98.
[19] 李全发,张杰.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29-130.
[20] 刘俊华,夏江宝.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148-150.
[21] 付文博.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4(4):62-63.
关键词 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Malac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BAI Li rong1,YU Da hui1,WANG Pei2 et al
(1.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cean College,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Guangxi 535011;2.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Guangxi 535011)
Abstract Malac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discipline.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main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Its content covers basic shellfish anatomy,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it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aquaculture.In term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we focus on the purpos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 the talent training needs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build Malac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line with the marine characteristics of Beibu Gulf.In terms of teaching reform,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is improved through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the preparation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aquaculture.
Key words Malacology experi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貝类学实验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实践内容与水产养殖行业关系紧密,对实现珍稀贝类资源养护、重要经济贝类健康养殖有重要作用。贝类学实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专业养殖能力、资源评估调查方法、资源保护、科研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育奠定基础。
贝类学实验课程包括理论课讲解的养殖实践技术、解剖分类内容、贝类栖息生活环境、摄食方式及食物组成等知识,同时包括理论课延伸的内容,近些年的养殖新技术、繁殖育种新方法等。因此,从常规的实验教学转型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实践能力,是国内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1-4]。近年来,涉海类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及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对专业必修实验课程,动物学实验[5-7]、动物生理学实验[8-9]、鱼类学实验[10]、水生生物学实验[11-12]、生态学实验[13-14]等课程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该研究从课程建设目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实验教学效果,逐条探索实践提出对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等,以期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贝类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技术依托。
1 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建设目的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建设目的也是打造“贝类学实验金课”的课程定位目标。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课程目的应契合办学定位,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相一致[15]。《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使海洋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主要海洋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建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的海洋强国奠定人才基础”的总目标,并提出6项具体的分目标,明确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海洋水产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内涵,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海洋水产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基于此定位,结合北部湾大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宗旨,《贝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符合《规划纲要》“不断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方针[15],这一方针在课程中的明确体现,进一步明确了贝类学实验课程以“培养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目的。 2 教学与考核过程的优化
2.1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贝类学实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可多样化设计,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性,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创新性,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筛选、设计、优化上改革空间很大。总体而言,实验教学要全方位的衔接贝类学理论课程的系统知识、基础理论、种苗繁育、健康养殖等多个层次的内容,同时融合贝类学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实验技术,体现区域海洋环境与特有的贝类种质资源特色,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优化、再设计。笔者所在的高校北部湾大学地处北部湾海域,具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海域贝类资源。所以,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结合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分析型实验,适当增加创新性的探索实验,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能力,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区域贝类资源特色。
此外,实验参考用书在整个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贝类学实验课程使用的参考教材是于瑞海主编的《贝类增养殖学实验指导》,该书主要侧重常见的几种经济贝类的增殖和养殖技术的实验操作,针对贝类学科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实验设计较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地方特色海洋类高校贝类学实验课程契合度不够,因此在实用性、适用性、应用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改革。基于贝类学实验教材目前可选择性较少的情况,课程团队组织编写了适合本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贝类学实验讲义,并注重将团队科研成果转换为实验项目融入其中,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了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对科研热点也能及时的捕捉。贝类学实验课程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实验仪器、先进的组学理念不断为课程内容融入新的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验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实验,观察贝类的心跳节律,了解不同温度、盐度、pH、氨氮等环境胁迫下贝类心跳的变化,以此了解不同贝类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为研究贝类的适养环境、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法创新
贝类学实验是研究海洋生命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环境,健康养殖与种苗繁育等方面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贝类学实验课程应加强探索性实验设计。而基于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的教学模式[13]符合探索性教学的要求,贝类学实验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了NOS教学模式,并开设了开放性实验。科学本质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家共同体、科研成果及应用实践等几个层面[16]。NOS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归纳—设计探索性实验—开展实验—验证结论或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顺序开展实验研究[17],这一教学模式符合贝类学实验中设置的创新性的探索实验。在贝类学实验教学中,对于涉及繁殖、育种、生境等的探究分析型实验,采取NOS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资料、解析文献、根据文献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展组间协作实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同时,针对贝类学实验教学时数(16学时)较少的情况,课程教师组织开设了“开放实验”。“开放实验”主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科研热点、自身学习兴趣而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定研究的内容,探索性地设置实验方案,开展预实验,根据预实验修正实验方案,对修正后的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通过调动教学、科研的实验師资力量,借用科研、公共实验平台的资源,指导学生完成较有深度的、和当前科研趋势结合紧密的实验课题,实现课堂实验科学本质的升华,并为具有明显科研潜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准备改革
传统的实验材料准备依然停留在实验前去海鲜市场购买一些贝类回来,给学生做简单的分类识别、初步的解剖辨识阶段。改革后的贝类实验课程建立了独立的贝类标本馆,馆藏贝类标本300余种,基本覆盖了北部湾海域常见的贝类,每种贝类的分布、生境、分类地位、拉丁学名、采集时间、采集人均有明确的标注,贝类标本包含原色干制标本、浸制标本、注胶标本3类,每种标本均完好地保存了其厣、壳皮、外韧带等结构,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贝类,浸制标本和注胶标本完整地保存了其内部的结构,便于学生学习其解剖结构,了解贝类的“扭捩”“气室”“足丝”“脐孔”等特殊的结构。
在建立传统的实物标本馆的基础上,新建了数字化贝类标本馆,即虚拟贝类标本馆。虚拟标本馆通过Web信息系统和云存储等方式,构建数字化贝类标本库,学习者可以通过物种名检索或者按分类的科别查询馆藏贝类标本,标本信息包括标本的原色照片、标本的规格、采集地、采集人、生境等资料,实现了传统的贝类标本馆网络化、虚拟化[18]。由于科研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激增,所以常规的实物标本极其简单的标签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贝类学实验教学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查阅标本原始详尽生境信息的需求,因此,虚拟贝类标本馆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实物标本馆比较,虚拟标本馆不受场地、空间、时间的限制,标本制作一次完成、收录的贝类原始数据详细全面,便于资源共享[5],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4 实验课程考核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19]。对于贝类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操作过程,同时兼顾教学效果。过去贝类学实验期末考核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出勤占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改革后的期末考核成绩去掉了出勤成绩,改为实验报告占50%,期末考试占50%的模式。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更能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主要从实验内容的完整性、实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综合分析实验的创新性等多个方面判定成绩,较好的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参与度,从本质上保障了贝类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实验教学效果
贝类学实验课程经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课程考核改革等4项举措,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明显上升。2015—2019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通过贝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对水产养殖学科有了明晰的认识,其理论知识架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均大幅提高。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贝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明显提升,对课程的系统结构有了较好的掌握;其次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水平、团队合作实验方面得到了强化和锻炼;最后是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水平、实验课题挖掘、数据分析处理方面有所提升。
4 结语
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主旨[20],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21],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贝类学实验改革过程任务复杂,需要从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等多个层次逐级摸索总结,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学改革实实在在地在应用型人才培養计划中落地。贝类学实验教学取得的显著改革效果,不但要求教师、实验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并善于将国内外贝类学及相关专业的新动态、新方法、新成果融入课程实验教学中,切实提高教学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2] 曾水林,李涛,邓红,等.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13-14.
[3]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4] 熊宏齐.论高校实验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自主选择要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7.
[5] 李宏群,刘晓莉,韩宗先,等.动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0):150-151.
[6] 徐莉,王磊,朱保建,等.高等农业院校中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6):257-258,261.
[7] 胡依嫏,刘慧新,张倩,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动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4):55-59.
[8] 宋春晖,祝春波,龚志刚.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85-386.
[9] 马明,唐晓龙,常民,等.实验课程中应用MOOC/SPOC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动物生理学实验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6):166-168,206.
[10] 姜志强,吴立新,王伟,等.鱼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44,347.
[11] 水柏年,俞存根,韩志强,等.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2):193-195.
[12] 柴毅,罗静波,谭凤霞,等.研究性教学示范建设指导下的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280-282.
[13] 赵洪,邓功成,向旭,等.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34):59,135.
[14] 刘俊华,夏江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1):121-123.
[15] 龙寒,吴霜,吴家法,等.新时期下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35-37.
[16] 肖磊,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3):8-10.
[17] 丁国骅.基于NOS的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2):116-120.
[18] 阮桂文,罗洁梅,蒙丽,等.地方高校动物标本馆建设与开放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92-98.
[19] 李全发,张杰.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29-130.
[20] 刘俊华,夏江宝.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148-150.
[21] 付文博.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4(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