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滥觞于19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华文教育历经了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奋斗,期间也穿插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造就了现在华文教育的茁壮成长,蔚然成林。马来西亚华族重视华文教育,一方面极力捍卫、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极力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的大家庭里,与国家发展接轨,无形中塑造了现今华文小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化特征、培养具华族文化修养的新生代是华文教育的目标。在马来西亚,华人把华文教育和华族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清楚,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源,等于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特征,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容易被他族同化。所以除了通过华文教材传承中华文化外,塑造具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能有效地弥补、辅助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承的不足。
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园内绘制含有教育意义、激励性或者发扬中华文化的壁画;在课室内的壁报栏或适当的地点展示中国古代诗词或名人语录;在华人传统节日,如华人新年、中秋节、端午节等举办制贺卡、写书法、猜灯谜、裹粽子等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校内推广读《论语》、吟《三字经》等校本活动:在校内组织中国象棋学会、华乐团、传统舞蹈学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展示,缔造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浓厚的文化底蕴能更有效地培养有兴趣、有感情并有能力且愿意去承传文化的新生代。很多华小都把上述活动或项目列为常年活动,给学生一个具中华文化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二、文化融合、团结和谐的桥梁
马来西亚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社会实践也一再证明,华文学校的存在并不是造成种族极化或分裂的根源。华文教育置身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中一方面呈现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内涵;一方面又吸收友族文化的精华,进行自然的融合,既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又为建设马来西亚文化作出贡献。特别是在现阶段,因为华文小学在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它的办学方针和学校学风不仅深受华裔家长的认同,同时也获得非华裔家长的认同,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入华小就读。据最新统计,在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已超过7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2%。多元民族的学生结构为文化融合、国民团结创建了极好的条件。
马来西亚建国50年,种族谅解、国民团结、社会和谐一直是国家追求的宏观目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达致此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各民族孩子在课堂里共同学习、讨论、嬉戏和交往活动,甚至争执或纠纷,经过磨合和沟通,能让孩子学会互相理解、尊敬、接纳彼此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为孩子的幼小心灵是单纯的,是宽容的。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必要的,比如推介各民族的传统游戏、在板报栏上展示各族的文化习俗等。
三、儒家思想传承的平台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学生、教师、领导等都是校园人。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的建设是核心内涵。
马来西亚华小教育强调五育并重,即“德智体群美”。在五育中,“德育”最为重要。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观的人格修养,是校园文化服务的目标。马来西亚华小校园文化德育的建设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教育上。这是华小的传统,也是华人社会极为重视的。儒家的四维八德,即“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华小思想教育极为强调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有鉴于此,学校中的壁报、壁画、标语、题字等的设置是必要的。在这些平面媒体上展示积极、激励的句子,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失败是成功之母”“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这些标语都有启发和激励的作用,学生天天接触,耳濡目染,必受其感染教育;另外,言简意赅的校训,诸如:“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勤朴勇毅”“爱整洁、勤学业、崇俭朴、慎交游、守纪律、重公德、忠勇诚信、德智体群”“诚勤勇”“敬爱勤朴”“仁爱勤朴”“毅诚”“爱诚勤朴”“智仁勇”等蕴涵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丰富了华小的校园精神文化。再说,华小教师的敬业乐业、任劳任怨、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和学生的克勤克俭、尊师重道、互爱互助也是校园精神文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阅读风气培养的磁场
阅读,是教育与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处在知识时代。透过阅读,可以跨越环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可以传递知识,可以打开孩子的另一扇窗。让孩子的智力与才华得以发挥,找到心灵的游乐场和智慧的宝库。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倡阅读风气,学校需要缔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校园内设立“阅读园地”,展示课外读物;设立“阅读报栏”介绍经典读物和展示学生的阅读报告,有助于散布文字书香;很多华小积极推动各种阅读活动,如:阅报比赛、演讲会、常识比赛、名人演讲和剪报等,也有的则把阅读活动列为日程,如每天十分钟“展读-读经”计划都是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的要素。处在读书声朗朗的校园氛围里,学生自然爱接触书、亲近书。
五、与社区的和谐共建
21世纪的学校要走出封闭的办学模式,走进社区、亲近社区,也要让社区走进学校、认同学校,因为学校同社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附,优势互补的。学校是社区中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是社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离不开社区,学校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社区:社区不能没有学校,社区的人文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所以,学校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只有把学校和社区互动起来,学校教育才能办得更好。
纵观现今的时代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面向社区,接受社区。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家长和教师协会、董事会和校友会是衔接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桥梁。通过这些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家长会、义卖会、筹募清寒子弟助学金、教师节设宴慰劳教师、儿童节庆典、校园大扫除、运动会、办成人夜校等等活动,都表现出华小校园文化独具一格的景象、风貌。社区和谐共建的校园文化是双赢的成果,一方面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学校、社区的关怀,培养其回馈学校、社区的心志。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建某种文化环境来感染、感触和感悟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这种“软管理”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行为内化的驱动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优质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实践性。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由于其多元化的历史背景,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华小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学校文化这“人文符号”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实效。
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化特征、培养具华族文化修养的新生代是华文教育的目标。在马来西亚,华人把华文教育和华族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清楚,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源,等于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特征,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容易被他族同化。所以除了通过华文教材传承中华文化外,塑造具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能有效地弥补、辅助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承的不足。
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园内绘制含有教育意义、激励性或者发扬中华文化的壁画;在课室内的壁报栏或适当的地点展示中国古代诗词或名人语录;在华人传统节日,如华人新年、中秋节、端午节等举办制贺卡、写书法、猜灯谜、裹粽子等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校内推广读《论语》、吟《三字经》等校本活动:在校内组织中国象棋学会、华乐团、传统舞蹈学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展示,缔造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浓厚的文化底蕴能更有效地培养有兴趣、有感情并有能力且愿意去承传文化的新生代。很多华小都把上述活动或项目列为常年活动,给学生一个具中华文化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二、文化融合、团结和谐的桥梁
马来西亚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社会实践也一再证明,华文学校的存在并不是造成种族极化或分裂的根源。华文教育置身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中一方面呈现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内涵;一方面又吸收友族文化的精华,进行自然的融合,既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又为建设马来西亚文化作出贡献。特别是在现阶段,因为华文小学在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它的办学方针和学校学风不仅深受华裔家长的认同,同时也获得非华裔家长的认同,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入华小就读。据最新统计,在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已超过7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2%。多元民族的学生结构为文化融合、国民团结创建了极好的条件。
马来西亚建国50年,种族谅解、国民团结、社会和谐一直是国家追求的宏观目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达致此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各民族孩子在课堂里共同学习、讨论、嬉戏和交往活动,甚至争执或纠纷,经过磨合和沟通,能让孩子学会互相理解、尊敬、接纳彼此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为孩子的幼小心灵是单纯的,是宽容的。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必要的,比如推介各民族的传统游戏、在板报栏上展示各族的文化习俗等。
三、儒家思想传承的平台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学生、教师、领导等都是校园人。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的建设是核心内涵。
马来西亚华小教育强调五育并重,即“德智体群美”。在五育中,“德育”最为重要。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观的人格修养,是校园文化服务的目标。马来西亚华小校园文化德育的建设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教育上。这是华小的传统,也是华人社会极为重视的。儒家的四维八德,即“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华小思想教育极为强调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有鉴于此,学校中的壁报、壁画、标语、题字等的设置是必要的。在这些平面媒体上展示积极、激励的句子,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失败是成功之母”“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这些标语都有启发和激励的作用,学生天天接触,耳濡目染,必受其感染教育;另外,言简意赅的校训,诸如:“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勤朴勇毅”“爱整洁、勤学业、崇俭朴、慎交游、守纪律、重公德、忠勇诚信、德智体群”“诚勤勇”“敬爱勤朴”“仁爱勤朴”“毅诚”“爱诚勤朴”“智仁勇”等蕴涵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丰富了华小的校园精神文化。再说,华小教师的敬业乐业、任劳任怨、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和学生的克勤克俭、尊师重道、互爱互助也是校园精神文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阅读风气培养的磁场
阅读,是教育与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处在知识时代。透过阅读,可以跨越环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可以传递知识,可以打开孩子的另一扇窗。让孩子的智力与才华得以发挥,找到心灵的游乐场和智慧的宝库。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倡阅读风气,学校需要缔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校园内设立“阅读园地”,展示课外读物;设立“阅读报栏”介绍经典读物和展示学生的阅读报告,有助于散布文字书香;很多华小积极推动各种阅读活动,如:阅报比赛、演讲会、常识比赛、名人演讲和剪报等,也有的则把阅读活动列为日程,如每天十分钟“展读-读经”计划都是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的要素。处在读书声朗朗的校园氛围里,学生自然爱接触书、亲近书。
五、与社区的和谐共建
21世纪的学校要走出封闭的办学模式,走进社区、亲近社区,也要让社区走进学校、认同学校,因为学校同社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附,优势互补的。学校是社区中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是社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离不开社区,学校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社区:社区不能没有学校,社区的人文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所以,学校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只有把学校和社区互动起来,学校教育才能办得更好。
纵观现今的时代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面向社区,接受社区。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家长和教师协会、董事会和校友会是衔接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桥梁。通过这些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家长会、义卖会、筹募清寒子弟助学金、教师节设宴慰劳教师、儿童节庆典、校园大扫除、运动会、办成人夜校等等活动,都表现出华小校园文化独具一格的景象、风貌。社区和谐共建的校园文化是双赢的成果,一方面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学校、社区的关怀,培养其回馈学校、社区的心志。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建某种文化环境来感染、感触和感悟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这种“软管理”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行为内化的驱动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优质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实践性。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由于其多元化的历史背景,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华小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学校文化这“人文符号”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