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援建项目的设计在担当社会责任的同时,着重考虑的是川苏两地文化的结合与传承,基本功能与建筑形象的有机融合,基层民生建筑的实用与个性。希望对灾区城市形象功能有较大提升,帮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共建美好家园。
关键词: 文化融合 精细适用 个性鲜明
汶川大地震过去多年了,有关它的记忆,似乎已经开始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深埋。我们承担的援建项目设计工作也圆满完成。回首过去,我们欣慰的是没有辜负省市领导的信任与重托,没有辜负灾区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援建援建工程中我们担当了很多卫生和教育等民生工程的项目设计,这些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直接关系到恢复灾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工程,在设计中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去把控,做到小处见大,小处见精,突出建筑功能与个性,最终出色完成了既有苏州援建特色又含有川西建筑风格的设计作品,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苏绵两地相关领导的肯定。
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卫生院
孝德镇卫生院是苏州市首批援建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孝德镇位于四川腹心地带成都平原西部,地处沱江上游,是绵竹市的南大门。‘5.12’地震造成原卫生院损毁,大部分倒塌。为确保当地卫生事业能迅速恢复,孝德镇卫生院在绵竹市孝德镇新规划城镇的中心地段异址重建。工程所需资金由苏州市财政局和苏州市红十字会共同解决。
新建孝德镇卫生院总用地面积13584平方米,规划建设80个床位,总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卫生院分为主楼和附楼两部分,主楼建筑地上三层,包括门诊、医技和住院部分;附楼建筑地上二层,包括厨房、食堂、供应和设备用房。
新建孝德镇卫生院在建筑造型上力求简洁大方.既要传承苏州江南特色建筑风格的精髓,又要融合当地川西建筑元素,最后确定了坡屋顶、白墙、灰砖的整体基调,并点缀以空斗墙、花格窗、镂空景墙、穿斗式屋架等细部处理,使建筑继承了文脉,丰富了内涵(图1)。值得一提的是,主体建筑的合理布局围合出了一个纯正的苏式小院,乔木、灌木、池塘、山石以及曲径相结合;古亭、水榭、连廊错落其中,蕴含了浓厚的苏州园林庭院特色,给病房带来了良好的绿化景观,也为患者在治疗之余提供舒适的休养场所(图2)。
孝德镇卫生院从项目立项,到工程设计,直至现场施工,每个环节都尽量做精做细,我们援建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它简单的恢复到震前,而是希望通能使其的医疗以及各项事业有较大的提升,让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齐心协力,重建美好家园。
齐福中心小学、齐福幼儿园、齐福卫生站
齐福中心小学新建规模为18个班,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原址上重建。校园内原有的百年古树的保留表现出设计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的尊重。结合古树,自然行成课间活动区,把握空间与景观细节,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筑单体设计以“白墙灰瓦”为设计基调,结合当地特有的材料和装饰效果,形成了优雅的建筑风格。同时线条,栏杆,围墙上增加细部处理,添一分童趣,使灾区儿童拥有人文,优美的学習环境(图3)
齐福幼儿园新建规模为6个班,同样为原址重建,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计中考虑到幼儿园建筑的独特性,根据原有地形情况见缝插针,采用屋顶花园,围合庭院等合理的布局,在有限用地上为孩子们创造游戏的乐园;明快的色调焕发了童趣;海棠窗、景墙等苏州元素同川西的年画元素的结合使建筑别有韵味,精致适用。(图4)
齐福卫生站新建规模为20床,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规模虽小,功能齐全。设计中做到基本功能与建筑形象的有机融合,民生建筑的实用与个性相结合。新建卫生站总体布局成倒“T”形布置,强调功能分区与景观空间的相互组合;建筑造型上通过坡屋顶与平屋面的结合,白色片墙同灰色压顶的搭配,整个建筑小巧精致,个性鲜明,成功的建造了基层医疗基点的特色建筑。(图5)
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
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的特殊性体现在:第一,它是我省援建的唯一一个农业项目;第二,与其他援建项目大多建设在城镇不同,农业示范园位于绵竹的农村地区,而且基地位于山丘地带,地形复杂;第三,农业示范园是集生产、展示、办公、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功能比较复杂。
针对本项目的独特性,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是顺应山地尽可能的减少土方工程,降低对土地的破坏,从而节约造价。基地内的一些沟渠也尽量保留,作为将来基地内排水之用。把握细节节约造价同时来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其次,就地取材也成为了我们的重点考虑的方面:石材外墙、片瓦屋面、木材构件均通过当地材料得以表现,整个建筑无论从平面形式还是外观形态上都体现了农村的人文特色(图6)。
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三栋建筑:最南面靠近入口处为生产、展示、培训、办公楼;中间为餐饮区;最北面为住宿区。他们彼此通过联廊连接。做到了各功能既区分又联系。农业示范园建成后成为集农业科研、生产培训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体,为灾区人民提供良好的放松环境。
携手走过两年,援建者们用一砖一瓦重绘了绵竹的山川,如今的绵竹青山依旧,万象更新。曾经寂寞的废墟上,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工厂里,机声隆隆,投入生产;校园中,书声琅琅,笑语相闻。两年来,我们抒写奇迹,用超越时空的大爱,谱写了苏绵“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重建新家园”的壮美诗篇。
关键词: 文化融合 精细适用 个性鲜明
汶川大地震过去多年了,有关它的记忆,似乎已经开始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深埋。我们承担的援建项目设计工作也圆满完成。回首过去,我们欣慰的是没有辜负省市领导的信任与重托,没有辜负灾区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援建援建工程中我们担当了很多卫生和教育等民生工程的项目设计,这些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直接关系到恢复灾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工程,在设计中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去把控,做到小处见大,小处见精,突出建筑功能与个性,最终出色完成了既有苏州援建特色又含有川西建筑风格的设计作品,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苏绵两地相关领导的肯定。
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卫生院
孝德镇卫生院是苏州市首批援建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孝德镇位于四川腹心地带成都平原西部,地处沱江上游,是绵竹市的南大门。‘5.12’地震造成原卫生院损毁,大部分倒塌。为确保当地卫生事业能迅速恢复,孝德镇卫生院在绵竹市孝德镇新规划城镇的中心地段异址重建。工程所需资金由苏州市财政局和苏州市红十字会共同解决。
新建孝德镇卫生院总用地面积13584平方米,规划建设80个床位,总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卫生院分为主楼和附楼两部分,主楼建筑地上三层,包括门诊、医技和住院部分;附楼建筑地上二层,包括厨房、食堂、供应和设备用房。
新建孝德镇卫生院在建筑造型上力求简洁大方.既要传承苏州江南特色建筑风格的精髓,又要融合当地川西建筑元素,最后确定了坡屋顶、白墙、灰砖的整体基调,并点缀以空斗墙、花格窗、镂空景墙、穿斗式屋架等细部处理,使建筑继承了文脉,丰富了内涵(图1)。值得一提的是,主体建筑的合理布局围合出了一个纯正的苏式小院,乔木、灌木、池塘、山石以及曲径相结合;古亭、水榭、连廊错落其中,蕴含了浓厚的苏州园林庭院特色,给病房带来了良好的绿化景观,也为患者在治疗之余提供舒适的休养场所(图2)。
孝德镇卫生院从项目立项,到工程设计,直至现场施工,每个环节都尽量做精做细,我们援建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它简单的恢复到震前,而是希望通能使其的医疗以及各项事业有较大的提升,让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齐心协力,重建美好家园。
齐福中心小学、齐福幼儿园、齐福卫生站
齐福中心小学新建规模为18个班,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原址上重建。校园内原有的百年古树的保留表现出设计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的尊重。结合古树,自然行成课间活动区,把握空间与景观细节,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筑单体设计以“白墙灰瓦”为设计基调,结合当地特有的材料和装饰效果,形成了优雅的建筑风格。同时线条,栏杆,围墙上增加细部处理,添一分童趣,使灾区儿童拥有人文,优美的学習环境(图3)
齐福幼儿园新建规模为6个班,同样为原址重建,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计中考虑到幼儿园建筑的独特性,根据原有地形情况见缝插针,采用屋顶花园,围合庭院等合理的布局,在有限用地上为孩子们创造游戏的乐园;明快的色调焕发了童趣;海棠窗、景墙等苏州元素同川西的年画元素的结合使建筑别有韵味,精致适用。(图4)
齐福卫生站新建规模为20床,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规模虽小,功能齐全。设计中做到基本功能与建筑形象的有机融合,民生建筑的实用与个性相结合。新建卫生站总体布局成倒“T”形布置,强调功能分区与景观空间的相互组合;建筑造型上通过坡屋顶与平屋面的结合,白色片墙同灰色压顶的搭配,整个建筑小巧精致,个性鲜明,成功的建造了基层医疗基点的特色建筑。(图5)
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
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的特殊性体现在:第一,它是我省援建的唯一一个农业项目;第二,与其他援建项目大多建设在城镇不同,农业示范园位于绵竹的农村地区,而且基地位于山丘地带,地形复杂;第三,农业示范园是集生产、展示、办公、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功能比较复杂。
针对本项目的独特性,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是顺应山地尽可能的减少土方工程,降低对土地的破坏,从而节约造价。基地内的一些沟渠也尽量保留,作为将来基地内排水之用。把握细节节约造价同时来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其次,就地取材也成为了我们的重点考虑的方面:石材外墙、片瓦屋面、木材构件均通过当地材料得以表现,整个建筑无论从平面形式还是外观形态上都体现了农村的人文特色(图6)。
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三栋建筑:最南面靠近入口处为生产、展示、培训、办公楼;中间为餐饮区;最北面为住宿区。他们彼此通过联廊连接。做到了各功能既区分又联系。农业示范园建成后成为集农业科研、生产培训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体,为灾区人民提供良好的放松环境。
携手走过两年,援建者们用一砖一瓦重绘了绵竹的山川,如今的绵竹青山依旧,万象更新。曾经寂寞的废墟上,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工厂里,机声隆隆,投入生产;校园中,书声琅琅,笑语相闻。两年来,我们抒写奇迹,用超越时空的大爱,谱写了苏绵“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重建新家园”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