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宗子:
旅美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像为李公麟所作。东坡自海南北归,途经润州,游金山寺,见像有感,写下此诗。两个月后,病逝常州。
这首诗是东坡对自己后半生遭遇自嘲性的总结,包含了无限的愤惋和无奈。身不由己,而心无挂碍,诗中表明的这种悟道似的人生态度,又相当于给后人的遗言。鲁迅的遗嘱,看透世相,不抱幻想,其中有一条: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沈从文临终时说: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时隔近千年或几十年,我得到的是相同的感受。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录了此诗的另一版本:“予过金山,见妙高台上挂东坡像,有东坡亲笔自赞云:‘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后两句文字小异,问题不大。
区别在第一句。心如死灰,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说的是不动心,不是今天习用的灰心绝望的意思。“目若新生之犊”,也是庄子中的典故,出自《知北游》。
古人常以童蒙无知形容得道后的纯粹。所以新生之犊和已灰之木,是一件事的两种比喻。《齐物论》那一段讲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焉似丧其耦。”引起弟子颜成子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问话。《知北游》这一段,后文说:“言未卒,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也用了“槁骸”和“死灰”的字眼。
可见东坡诗不同的两句,意思全然一样。《诚斋诗话》的记载,显然有根据,也许是东坡的初稿。通行本以心身相对,比杨本的身目相对显然好得多,因为目毕竟还是身的一部分,而身心如同西人挂在嘴边的灵与肉,正是人的两极。另外,就文字而言,“心似已灰之木”比“目若新生之犊”更平易,更好懂。“试问平生功业”,试问二字,犹带火气,换成“问汝”,则平和多了。
明人俞弁《逸老堂诗话》中有一则,比较东坡、山谷及诚斋等人的自赞,引用的便是杨万里的版本。山谷的自赞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苏黄境遇相似,自赞表露的心境亦相似。不过在表面上,黄庭坚以佛家思想为依归,表现得更超逸,否定得更彻底。
东坡生前最后一首诗,据《王直方诗话》,是在常州逝世前数日,梦中所作,赠与友人朱服:“东坡将亡前数日,梦中作一诗寄朱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相如起睨柱,投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觉而记之,自不晓所谓,东坡绝笔也。”
所谓“自不晓所谓”,朱弁《风月堂诗话》认为是东坡北还到广州,“闻行中到广,士大夫颇以廉洁少之”,作为朋友,很想劝诫他,“不欲正言其事,聊假梦以讽之耳。其后行中果以此免。”录完这首诗,东坡又在纸尾题写道:“梦中得此诗,自不晓其意。今写以奉寄,梦中分明用此色纸也。”
李公麟不仅为东坡画过像,也为王安石画过像。北宋两位最伟大的诗人,音容笑貌,同在这位伟大画家的笔下再现,何其幸运。可惜的是,苏王的画像,都未能传到今天。
旅美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像为李公麟所作。东坡自海南北归,途经润州,游金山寺,见像有感,写下此诗。两个月后,病逝常州。
这首诗是东坡对自己后半生遭遇自嘲性的总结,包含了无限的愤惋和无奈。身不由己,而心无挂碍,诗中表明的这种悟道似的人生态度,又相当于给后人的遗言。鲁迅的遗嘱,看透世相,不抱幻想,其中有一条: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沈从文临终时说: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时隔近千年或几十年,我得到的是相同的感受。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录了此诗的另一版本:“予过金山,见妙高台上挂东坡像,有东坡亲笔自赞云:‘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后两句文字小异,问题不大。
区别在第一句。心如死灰,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说的是不动心,不是今天习用的灰心绝望的意思。“目若新生之犊”,也是庄子中的典故,出自《知北游》。
古人常以童蒙无知形容得道后的纯粹。所以新生之犊和已灰之木,是一件事的两种比喻。《齐物论》那一段讲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焉似丧其耦。”引起弟子颜成子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问话。《知北游》这一段,后文说:“言未卒,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也用了“槁骸”和“死灰”的字眼。
可见东坡诗不同的两句,意思全然一样。《诚斋诗话》的记载,显然有根据,也许是东坡的初稿。通行本以心身相对,比杨本的身目相对显然好得多,因为目毕竟还是身的一部分,而身心如同西人挂在嘴边的灵与肉,正是人的两极。另外,就文字而言,“心似已灰之木”比“目若新生之犊”更平易,更好懂。“试问平生功业”,试问二字,犹带火气,换成“问汝”,则平和多了。
明人俞弁《逸老堂诗话》中有一则,比较东坡、山谷及诚斋等人的自赞,引用的便是杨万里的版本。山谷的自赞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苏黄境遇相似,自赞表露的心境亦相似。不过在表面上,黄庭坚以佛家思想为依归,表现得更超逸,否定得更彻底。
东坡生前最后一首诗,据《王直方诗话》,是在常州逝世前数日,梦中所作,赠与友人朱服:“东坡将亡前数日,梦中作一诗寄朱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相如起睨柱,投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觉而记之,自不晓所谓,东坡绝笔也。”
所谓“自不晓所谓”,朱弁《风月堂诗话》认为是东坡北还到广州,“闻行中到广,士大夫颇以廉洁少之”,作为朋友,很想劝诫他,“不欲正言其事,聊假梦以讽之耳。其后行中果以此免。”录完这首诗,东坡又在纸尾题写道:“梦中得此诗,自不晓其意。今写以奉寄,梦中分明用此色纸也。”
李公麟不仅为东坡画过像,也为王安石画过像。北宋两位最伟大的诗人,音容笑貌,同在这位伟大画家的笔下再现,何其幸运。可惜的是,苏王的画像,都未能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