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模型评价安全套预防衣原体感染的作用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数学模型分析娱乐场所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率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的关系。方法设安全套使用率为p(%),衣原体感染率为r(%),如安全套使用率增加△p,则衣原体感染率减少△r,它们的相对变化率为常数k,据此,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dr/dp=-kr。结果求解微分方程,得出衣原体感染率与安全套使用率的函数表达式为:r(P)=r(p0)exp[-k(p-p0)]。利用武汉市“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相对变化率(使用安全套对减少衣原体感染率的贡献系数)k值为4.36,即安全套使用率每增加16%,衣原体感染率减少50%;实际监测数与数学模型的理论值的平均误差仅6.2%,拟合度较高;运用该数学模型所做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安全套使用水平较低时,若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可以较显著地减少衣原体的感染率。结论所建数学模型从定量关系上揭示了安全套使用率与衣原体感染率的负相关表达:安全套使用率每增加16%,衣原体感染率则减少50%。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畜共患传染病广泛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以往任何一种疾病所没有的;目前,正在发生的H5N1禽流感不断加深了对人与动物疾病相关联的理解。
为了评价参加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的中国参赛者一年来戒烟的保持情况,探索影响戒烟成功的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于2005年5月8日至6月8日开展了一年随访研究。
期刊
2006年6月7日,宁波市江北区洪塘中学发生一起食源性猩红热成人暴发疫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报告确诊为溶血型A组链球菌暴发.首发病例女,32岁,洪塘中学教师.该教师于6月7日6时出现发热、咽痛,8日体温37.8℃,WBC 12.3×109/L,中性粒细胞81.9%;全身皮肤潮红,呈现针尖大小皮疹,压之退色;舌质红、舌尖部乳头红肿突起,呈"杨梅舌"表现;其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溶血型链球菌A
期刊
患者男性,30岁.因耳下肿痛13 d,右侧听力减退11 d,右侧睾丸痛2 d人院.13 d前患者无诱因的出现右侧耳下肿痛,当时未测体温,约2 d后左侧耳下也出现肿痛,伴有右侧听力减退、耳鸣,近2 d又出现右侧睾丸痛,为进一步诊治来院就医.主诉其子20 d前患过流行性腮腺炎.查体:体温37.2℃,神志清晰,精神尚可,双侧耳垂下方未触及肿大,右耳听力明显减退,左耳听力正常,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
期刊
探讨和分析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热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  1.材料与方法:黑热病疫情资料来自1983-2005年阿坝自治州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人口数据来自阿坝自治州统计局.对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常住人口的病例列入统计,发病率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目前,对鼠疫菌的形态检查及搜寻均依靠非特异性的染色法,而鼠疫菌的形态在很多种情况下具有多变性,两极浓染的革兰阴性菌亦非鼠疫菌所特有的特征.因此,易造成假阳性而致误诊.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鼠疫F1单克隆抗体(HRP-F1McAb)免疫染色法解决了上述弊端.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者(MSM)性伴交往模式以及行为特征,分析流行的潜在危险.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06年6-7月对哈尔滨市673名符合设计要求的MSM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利用交往矩阵分析调查对象与性伴之间的人口学特征,并拟合不同的模型.结果 调查获得有效问卷648份,MSM与性伴之间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的交往相似性Q值分别为0.03和0.41,不同场所的MSM与性伴之间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
目的 对鼠疫特异性基因和抗原检测新技术进行鼠疫监测现场的应用及评价.方法 检测来自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各类标本中鼠疫菌DNA和F1抗原,采用多重PCR、胶体金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鼠疫菌培养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平行对照.结果 使用5种方法平行检测鼠类、蚤类标本1798份,共判定鼠疫标本132份,总阳性率为7.34%;与单纯鼠疫菌培养阳性相比(113份,阳性率为6.28%),其中鼠疫菌培养与基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儿童伤害防治学组成立大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主办,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童医学中心、西安儿童虐待防治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儿童伤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已于2007年11月19日“世界防止虐待儿童日”在西安市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50名医疗、卫生、社会工作者、妇女和儿童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