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输气站电动压力调节器手动升(降)压力的操作及流量估算

来源 :石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动压力调节器(以下简称调压阀)在XX站使用多年。期间出现过多次调压阀异常全开全关的现象,为此x站对调压阀上、下行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以T-1来说,上行程为全行程的80%,下行程为全行程的10%。由于做了上述设定,当发生用户由于设备检修或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造成流量大幅下降,低于调压阀原行程的10%;以及市电电压不稳或市电停时,调压阀远程控制将无法使用。为此,X站通过使用孔板流量公式计算现场用户孔板流量计J-1差压变送器百分比来确认调压阀开度,从而做到现场手动准确升(降)压,免除单人操作频繁往返值班室及现场,并最终达到无需计算就能单人在现场准确升(降)压的目的。
  关键词:变送器百分比;流量估算
  前言:
  由于现场调压阀上游压力及用户流量变化,以及调压阀正反向运行的死区,要想一次把压力调好是很难得。下面我们通过调压原理的相关计算,调压阀开度对流量的影响计算,计算x用户J-1差压变送器百分比及制作相应的excel表格等来说明手动调压该如何进行,并最终简化计算公式实现无需计算既能准确调压(调流)。
  一、差压百分比EXCEL表格的使用。
  差压变送器百分比计算表格,如下图:
  1、该表格第一栏中的“当前气量”填写SCADA系统上位计算机上“计量历史数据”最近一次的的瞬时流量。“对应差压”、“当前压力”均需与“当前气量”对应。“预估用气量(万方)”则填写“当前气量”,目的是计算当前室外差压变送器显示的差压值和百分比。
  2、该表格第二栏中的“当前气量”填写第一栏的“当前气量”。“对应差压”、“当前压力”与“当前气量”对应,和第一栏一样。“预估用气量(万方)”则根据用户用气情况来进行估算。该表格计算的是升压操作,第一栏计算出的差压百分比为89.17%,第二栏计算出的差压百分比为92.53%,差压百分比差值为:92.53-89.17=3.36%。即是到现场进行升压操作,将差压变送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大约3.36%即可满足要求。
  3、第二栏“预估用气量(万方)”的确定。首先可以根据用户计量与我方计量的差值来确定调压流量,由于x用户计量不准确与X站计量偏差不线性,故无法准确的估算调压流量。我们另外可以根据SCADA系统上位计算机上历史趋势查找一段时间的下降差值计算出流量差。我们以以下例题加以分析说明。
  例3:x站用户x用户管线规格是D508×7,管长为4.2km,用户出站管段平均压力为0.78MPa(表),X站上位机显示流量为165万nm3/d。10分钟后用户出站平均压力下降到0.76MPa(表)。问用户流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少,升压操作应将流量控制到多少较为合适。
  解:求管蓉。
  求0.78MPa时管线存气量。由状态方程得。
  求0.76MPa时管线存气量。由状态方程得。
  求10分钟后的流量差。
  Vc=7084-6923=161m3
  求用户流量增加的数量
  Qz=161÷10×1440=23184nm3/d
  由计算可知,用户增加了约23184 nm3/d的气量,从而造成用户出站压力下降,原有调压阀开度下通过流量已不能满足要求,如果调压阀开度不做调整压力势必还会进一步下降。因此,通过调压阀的调压流量应在原基础上的150万加上23184方能保证流量平稳,压力不在下降。将计算出的气量填写在“差压变送器百分比计算表格”中第二栏中的“预估用气量(万方)”栏内即可。
  4、公式的进一步简化。
  由于X站上游有干線调压阀,压力比较平稳,孔板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更换,为了计算更加方便快捷,将公式做如下的进一步简化:
  将差压变送器百分比计算表格中的已知条件带入公式中求出系数K。
  K= 0.234191432×143.9442×(2.47+0.1)0.5≈7779
  实际上公式简化为:
  将前面表格中的数据带入验算。
  调压前差压百分比为:
  预估气量差压百分比为:
  差压百分比差值为:91.29-87.91=3.38%
  即是说差压变送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大约3.38%即可满足流量要求。而原表格计算差值为3.36%,误差并不大。
  总结:
  1、本文中的所有计算均只是粗略计算,现场实际情况涉及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本文中只是通过计算尽量说清问题,计算的结果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
  2、EXCEL表格在实际应用中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增加了计算准确性。平常的数据处理和分析EXCEL绝对是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CCI安装、操作、维护手册
  [2]用标准孔板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6143-2004
  [3]输气工人读本
其他文献
摘要:定向井技术是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石油开采的常用技术,对于该技术的研究注重于优快钻井的方式和创新。本文对其影响速度快慢的方式进行分析,明确了定向井优快钻井技术的改进发展方向,同时提出定向井优快钻井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钻井技术;研究发展;PDC钻头  一、定向井钻井技术的速度研究  定向井在实际工作中的钻井速度始终是石油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对于影响钻井速度的因素,对于定向井开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摘要:城市燃气工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对现场的管理,采取科学的技术形式,提高安全以及质量意识,严格管理,完善制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提高施工过程管理,促进城市燃气建设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燃气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过程管理  1燃气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各环节把关不严  燃气工程施工环节众多,从前期准备、图纸审核到技术资料管理和工程收尾检查,任何一个
期刊
摘要: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效果与燃气能源传输速率和安全水平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就应结合城市空间分布和其他方面因素开展城市燃气管道设计工作,有效扩展燃气这种能源物质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范圍。但是在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时往往会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城市燃气管道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  关键词:燃气管道;设计;问题;对策  城市燃气是城市能源的主要组成之一,其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由
期刊
摘要:定向井钻井技术相比直井而言,有其特殊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各个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对定向井钻井中的井眼轨道剖面类型优化、造斜点的优选,以及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等定向井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定向井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剖面类型;造斜点;轨迹控制  当今在石油钻井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钻井是井口与井底在一条铅垂线上,就是所谓的直井,其钻井特点就是在钻井施工过程
期刊
摘要:定向井钻井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油田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定向井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从地质、工程和技术等方面对影响定向井钻井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定向井钻井速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定向井;钻井速度;影响因素  定向井在油田的建设中十分重要,但在近年来的定向井钻井施工中,施工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定向井施
期刊
摘要:多级离心泵在石油矿场上达到广泛地应用,针对油田转油放水站的离心泵平衡盘的磨损状况,提高平衡盘的使用效率,降低平衡盘的磨损速度,加强对平衡盘的维护保养,延长多级离心泵的使用寿命,提高离心泵机组安全运行的效率,保证油田转油站生产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多级离心泵;平衡盘;使用;维护  问题的提出  我工作的环境为油田的转油和污水处理站,担负着油井产物油气水初步分离处理的任务。多级离心泵运行过程中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复杂,而且很多网络信息不仅包括广大群众个人的信息,也包含了社会以及国家的信息,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信息都处于计算机网络当中,一旦遭受黑客攻击或者病毒攻击等,就会带来巨大损失和危害。所以,需要切实了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安装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信息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1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的安
期刊
摘要:文章对油田井下压裂施工中压裂液的配方、压裂工艺的选择,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样井下压裂施工关键技术对提高压裂水平,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油田;井下压裂;工艺参数  油田在进入生产开采后期阶段后,压裂施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于提升油井产量的方式,压裂技术通常情况下应用在油层分布比较分散的区域,油井压裂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高压水对地层形成挤压,从而在油层中形成油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芳烃抽提装置越来越受关注。针对以环丁砜为溶剂的芳烃抽提装置存在的腐蚀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分别从工艺条件、原料性质及溶剂3个方面分析腐蚀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分析腐蚀垢样的成分,模拟芳烃抽提工艺,分别设计吸附、氯离子分配、腐蚀、溶剂再生等试验,研究腐蚀原因和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环丁砜的分解产物和原料中的氯是造成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有效改善溶剂p
期刊
摘要:国内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步向前迈开。对于油田的发展而言,也开始逐步进入智慧的时代。“智慧油田”旨在通过充分结合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来实现油田的智能化管理。智慧油田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当前以及未来时期油田发展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智慧油田;信息安全体系;技术分析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于信息安全管理模型,遵循技术与管理并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