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国务院还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此举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一次重大“顶层设计”。
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周浩曾经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不料,他后来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其实,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周浩想过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舆论风波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比有如天壤之别。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是因无奈而退学。网上有网友对周浩和北大主观猜测评论:“肯定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挂了很多科吧。”也有人这样猜测:北大课程很无聊,他不好好听课,几乎什么都学到什么,最终待不下去灰溜溜地跑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浩从小喜欢操作机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他,由此他开始谋划转校。但是在北大学习的那几年,他从来不曾逃课。转学到技校后的周浩,如鱼得水,喜欢上技能课和实践课,还利用其外语优势上外文网站,对世界前沿科技了如指掌。当然,周浩弃北大读技校,只是个偶然事件。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竟然有80%的网友对周浩的“伟大”选择点赞。
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表示,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健康产业、星级酒店管理、营养服务、汽车服务等行业,七成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
有关统计表明,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职业教育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多年来,由于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省份如陕西、安徽、贵州、海南等地曾出现过这样一种尴尬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从山东省高职高专缺口4万人,到高考180分即可读高职,再到现在很多省市在推行的高职注册入学,表明这种生源危机可能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在生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考生及家长对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期待往往会转化为“用脚投票”的实际行动。
与高职毕业生相比,一些并无一技之长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由于“眼高手低”,畢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没有经济收入,依靠父母存活。据浙江宁波市江厦街道天封社区调查,社区有2000多户居民,却有18名长期失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成日无所事事,成为典型的“啃老族”。他们之中大多是主动待业的,认为“找工作要慢慢来,挑挑看,有合适的就去应聘,没有合适的就再等等。”由于他们没有职业专长,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大学等于白念了。
由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名为《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的调查——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全国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并且有四成过着“啃老”生活。不少人抱怨:“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供上大学,每个月挣的钱还不如一个民工一个星期挣的钱多,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去打工呢!”
如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推动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一种共识。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5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学校、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包括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高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骨干建设高等职业学校,1000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在天津、广西、黑龙江、辽宁沈阳、山东潍坊、浙江宁波、安徽皖江城市带等地建立了10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新征程上再出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下好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得之全盘、谋之长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才培养高地。
引导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指出,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他举例说,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
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同时,也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了一线蓝领职业成长的立交桥,使一线人才的成长有通道、有层次。 教育界人士都清楚,亟需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过,要实现这一转型并不容易。一般本科高校与其说是转型发展,倒不如说是“回归”自己的“正道”。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本科高校,虽然看到应用型方向对学校发展有利,但由于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不愿意公开承认办学的职业性,因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教育部举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会议上,对于转型,地方高校的反应不一,“痛快”、“痛苦”、“彷徨犹豫”之类态度都存在。一所民办专科院校刚刚升为本科,校长在学校大门口附近挂上一块“办成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大牌子,结果却受到校内众人的质疑:“都成本科了,还要追求应用型?”校长只得摘掉这块牌子。
诸多教育专家认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观念的冲突来自多方面。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
教育改革不是靠运动,不能“刮大风”,高校是否转型,还是要看基础和条件,不能一刀切。在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学校能真正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明确、适当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才是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那句老话——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路径。
江西省教育厅提出,加强中高职衔接,让职业教育告别“低学历”,其中包括高职对接中职“3+2”学制、本科对接高职“3+2”学制、本科对接中职“3+4”学制等衔接试点。根据计划,到2020年,原则上每个设区市建成至少一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职院校布局和特色专业集群。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不是喊几句口号或在校名里加上“职业”、“技术”等字眼,而是要推动本科学校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
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传统高校的翻版,但由于没有传统高校的学术积淀,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修养不深厚,技术特长不专业,“文不得也武不得”。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跳出学科教学的范围,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的提升,而应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推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方向转型发展。同时,还应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应用技术文化,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如润物无声,师生浸润其中,举手投足都散发出应用技术人才特有的“气场”,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有了“职业人”的气质,何愁畢业找不到工作。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其共同特点是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升级需要,鲜明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办学。在我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有必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大专层次的高职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驱动力。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势必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亮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偏见,同时给予职校生以升学空间和希望,成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多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决定》的出台,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都将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高职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适应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等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完全可以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一线工程师。一线工程师是典型的技术实践者,专注于组织人员完成生产、服务的现场操作,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这些基本特质,构成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素。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走内涵发展道路,切实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可以选择优势、特色、紧缺、技术色彩强烈、办学实力雄厚的专业,在现有高职院校中设立本科专业,探索技术教育的新路径。当然,现有高职院校不宜启动专升本程序,一是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二是杜绝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升本大跃进。
多年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4”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本科教育与中高职教育相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经江西省教育厅审批,成为该省首批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的高职院校之一。
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现代学院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各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供求关系。多年来,已有富士康集团公司、格力电器集团公司、广州东风日产公司、杭州摩托罗拉公司等近千余家企业接收该校毕业生。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都超过97%,年均就业率98%以上,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郑秀生,在同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录用。
应该说,今天,职业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在我国高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营造下,职业教育有理由迈出大步。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势必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亮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偏见,同时给予职校生以升学空间和希望,成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是新的发展契机,更是高职院校向社会展示办学质量的绝佳机会。
总之,造就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唯其如此,我国职业教育才可以提升其“现代性”,并迎来整个职业教育的“艳阳天”。
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周浩曾经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不料,他后来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其实,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周浩想过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舆论风波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比有如天壤之别。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是因无奈而退学。网上有网友对周浩和北大主观猜测评论:“肯定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挂了很多科吧。”也有人这样猜测:北大课程很无聊,他不好好听课,几乎什么都学到什么,最终待不下去灰溜溜地跑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浩从小喜欢操作机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他,由此他开始谋划转校。但是在北大学习的那几年,他从来不曾逃课。转学到技校后的周浩,如鱼得水,喜欢上技能课和实践课,还利用其外语优势上外文网站,对世界前沿科技了如指掌。当然,周浩弃北大读技校,只是个偶然事件。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竟然有80%的网友对周浩的“伟大”选择点赞。
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表示,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健康产业、星级酒店管理、营养服务、汽车服务等行业,七成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
有关统计表明,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职业教育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多年来,由于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省份如陕西、安徽、贵州、海南等地曾出现过这样一种尴尬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从山东省高职高专缺口4万人,到高考180分即可读高职,再到现在很多省市在推行的高职注册入学,表明这种生源危机可能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在生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考生及家长对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期待往往会转化为“用脚投票”的实际行动。
与高职毕业生相比,一些并无一技之长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由于“眼高手低”,畢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没有经济收入,依靠父母存活。据浙江宁波市江厦街道天封社区调查,社区有2000多户居民,却有18名长期失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成日无所事事,成为典型的“啃老族”。他们之中大多是主动待业的,认为“找工作要慢慢来,挑挑看,有合适的就去应聘,没有合适的就再等等。”由于他们没有职业专长,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大学等于白念了。
由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名为《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的调查——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全国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并且有四成过着“啃老”生活。不少人抱怨:“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供上大学,每个月挣的钱还不如一个民工一个星期挣的钱多,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去打工呢!”
如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推动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一种共识。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5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学校、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包括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高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骨干建设高等职业学校,1000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在天津、广西、黑龙江、辽宁沈阳、山东潍坊、浙江宁波、安徽皖江城市带等地建立了10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新征程上再出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下好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得之全盘、谋之长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才培养高地。
引导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指出,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他举例说,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
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同时,也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了一线蓝领职业成长的立交桥,使一线人才的成长有通道、有层次。 教育界人士都清楚,亟需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过,要实现这一转型并不容易。一般本科高校与其说是转型发展,倒不如说是“回归”自己的“正道”。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本科高校,虽然看到应用型方向对学校发展有利,但由于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不愿意公开承认办学的职业性,因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教育部举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会议上,对于转型,地方高校的反应不一,“痛快”、“痛苦”、“彷徨犹豫”之类态度都存在。一所民办专科院校刚刚升为本科,校长在学校大门口附近挂上一块“办成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大牌子,结果却受到校内众人的质疑:“都成本科了,还要追求应用型?”校长只得摘掉这块牌子。
诸多教育专家认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观念的冲突来自多方面。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
教育改革不是靠运动,不能“刮大风”,高校是否转型,还是要看基础和条件,不能一刀切。在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学校能真正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明确、适当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才是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那句老话——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路径。
江西省教育厅提出,加强中高职衔接,让职业教育告别“低学历”,其中包括高职对接中职“3+2”学制、本科对接高职“3+2”学制、本科对接中职“3+4”学制等衔接试点。根据计划,到2020年,原则上每个设区市建成至少一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职院校布局和特色专业集群。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不是喊几句口号或在校名里加上“职业”、“技术”等字眼,而是要推动本科学校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
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传统高校的翻版,但由于没有传统高校的学术积淀,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修养不深厚,技术特长不专业,“文不得也武不得”。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跳出学科教学的范围,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的提升,而应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推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方向转型发展。同时,还应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应用技术文化,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如润物无声,师生浸润其中,举手投足都散发出应用技术人才特有的“气场”,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有了“职业人”的气质,何愁畢业找不到工作。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其共同特点是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升级需要,鲜明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办学。在我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有必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大专层次的高职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驱动力。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势必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亮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偏见,同时给予职校生以升学空间和希望,成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多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决定》的出台,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都将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高职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适应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等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完全可以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一线工程师。一线工程师是典型的技术实践者,专注于组织人员完成生产、服务的现场操作,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这些基本特质,构成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素。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走内涵发展道路,切实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可以选择优势、特色、紧缺、技术色彩强烈、办学实力雄厚的专业,在现有高职院校中设立本科专业,探索技术教育的新路径。当然,现有高职院校不宜启动专升本程序,一是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二是杜绝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升本大跃进。
多年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4”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本科教育与中高职教育相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经江西省教育厅审批,成为该省首批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的高职院校之一。
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现代学院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各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供求关系。多年来,已有富士康集团公司、格力电器集团公司、广州东风日产公司、杭州摩托罗拉公司等近千余家企业接收该校毕业生。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都超过97%,年均就业率98%以上,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郑秀生,在同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录用。
应该说,今天,职业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在我国高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营造下,职业教育有理由迈出大步。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势必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亮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偏见,同时给予职校生以升学空间和希望,成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是新的发展契机,更是高职院校向社会展示办学质量的绝佳机会。
总之,造就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唯其如此,我国职业教育才可以提升其“现代性”,并迎来整个职业教育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