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019-02
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一词鲁迅常用,但我们在“花”的用字上,却存在误用其字,误读其音,误解其意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朝華”、“朝花”、“朝华”的考辨,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用“朝華”、“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为佳。
关键字:鲁迅;朝花;朝华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朝花”一词也因这本集子而变得人人熟知。199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新馆建成,就取“朝花”之意建立了一个陈列专区—— 朝华文库,意在保存先贤精神文明之花,专收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友人、学生中在文化上卓有成就者的文化遗存,兼有保藏、展示、研究与纪念等功能。立意新颖,思路开阔,但细细琢磨库名,总觉得“华”字用的有些欠妥。最近,又了解到当初上海鲁迅纪念馆让巴金先生题写文库的题款时,巴老先生就提出了这个用字问题:“朝华”的“华”是否应该是“花”字。但是上海鲁迅纪念馆解释说应该用中华的“华”,原因是一则鲁迅用过 “艺苑朝华”,二则“华”是鲁迅的习惯用法,且比较古雅一点。①其实,这两个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鲁迅从没用过“华”字,更不是什么习惯用法
1927年鲁迅在写《朝花夕拾·小引》时说到:“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帮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華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其中“華”、“花”并见。
1928年未名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封面四字为“朝芲夕拾”, 扉页为鲁迅手写六字“朝華夕拾十篇”。“芲”、“華”并见。
1928年鲁迅与柔石等组成朝花社,编辑出版文学与美术刊物,介绍欧洲文学,输入外国版画。鲁迅选编美术丛刊《艺苑朝華》,又与柔石等合编《朝花旬刊》,“華”、“花”均有出现。
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中以《朝華夕拾》为名。
从这些情况来看,“朝華”、“朝花”、“朝芲”鲁迅都用过,而唯独“华”字在鲁迅笔下倒是从未出现,更不要说什么是“鲁迅的习惯用法”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回复巴老先生的两点理由理由“鲁迅用过 ‘艺苑朝华’、‘华’是鲁迅的习惯用法”看来都是不成立的。
二、“花”的出现是汉字分化的结果
“華”字本像植物花开之形,就是现在说的“花朵”,金文初见,作、等形。林义光谓“像一蒂五瓣之形,于声”②;马叙伦谓“从木而花于其枝,指事”③。秦汉之后,在原字形上叠加形符“艹”以明确字义,作(秦简)、(汉印)、(汉简)等形。小篆作,隶定为“華”。《说文解字》:“華,荣也。”④释華为荣,意为草木花的总称。《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礼记·月令》:“鞠有黄華”。后又引申为开花,华丽、光彩,繁盛等众多义项。
汉字多义,一字多职的现象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主要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⑤,“華”字也不例外。如此多义,必然会给使用带来麻烦,“蘤”、“芲”、“花”这些分化字就应运而生了。《正字通》谓“蘤”为“草木之葩也”,《汉书·张衡传》:“百卉含蘤。”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華为之。”花字最早见于《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華。”“花”与“華”并用,晋以上典籍出现“花”字的情况独此一见,当为后人改易。至晋代,书中偶有“花”字出现,也不足以为花字产生的证据。花字出现应不早于自南北朝时期,《唐韻古音》“按(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頒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可资参证。蘤、芲、花三形,都是为表示“華”字本义而造的分化字,后来“花”字通行而“蘤”、“芲”遂不用于世。
由此,“華”、“花”在古汉语中因均可表“花朵”之意而长期通用。 “朝華”作为一个古语词至今被《汉语大词典》保留:“朝華亦作朝花。”至其意义,一为早晨开放的花朵,《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之四云:“容色贵及时,朝華忌日晏。”一为木槿的别名。贾思勰《齐民要术·木槿》:“傅玄《朝華賦序》曰:‘朝華,丽木也。’”石汉生注:“(木槿)是朝开暮落的花,因此有朝花、朝容等名称。”
鲁迅对“朝華”、“朝花”的使用并无什么区别,异体字而已,只是“華”字年头久,更加古雅一点罢了。
三、“华”并非是“華”的简化字那么简单
“华”字不见于鲁迅著作,它的出现可以说是1956年汉字简化的结果,但它又并非是“華”的简化字那么简单,因为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充满着形、音、义之间的交叉,情况身份复杂。比如,汉字简化时常存在把形体、意义本不相同的两个或三个繁体字归并为一个简化字的情况,如果我们阅读用简化字出版的文言古文作品,就必须弄清楚这个简化字代表的繁体字到底是哪一个,不然就会发生误会,闹出笑话⑥。又比如,汉字从繁到简,字音与字义有时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华”就属于这种情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華”字头下第一个义项就是“花”,而《新华字典》对于“华”的释义多达十余项,最后一项才是“古同‘花’,花朵”,意思就是:古代的时候,它和“花朵”的“花”是可以通用的,现在不行了。《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把“华”字“花朵”这一义项取消掉了,这说明,现代汉语里,“華”的简化字“华”在简化笔画的过程中,义项和读音也被简化了,不再表示“花朵”之意,不再有阴平这一读音。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朝華”,在古代使用繁体字时,可有 “朝華”、“朝花”两种写法。可在简体字中,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的“朝華”直接简化作“朝华”,而应统一使用“朝花”。原因有二:
其一,“朝花”这一写法古已有之,繁简同字,且鲁迅笔下多次出现,在简体出版物中使用频率较高。
其二,“朝華”中的“華”取“花朵”之义,读阴平。“华”虽为“華”之简化字,但对于“華”的意义并没有完全承继,没有保留阴平这个读音,不再表示“花朵”之意,与“花”字不再通用。即使有通用之例,也只是保留在文言古文当中,简体出版物这样用的话,一般要给出注释,注明此时的“华”是当作“花”来用的,不然就会造成词义理解上的偏差。相信不少鲁研学者也常常因误用的字形而误读“朝华”之音,误解“朝华”之意,更何况不搞鲁迅研究的普通人呢?我们何必放着明白贴切的“朝花”不用而用容易造成误解的“朝华”呢?所以,笔者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朝華”、“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
巴金先生不搞文字研究,当年对“朝华”的“华”是否应该是“花”字的质疑当是出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对于对汉语的敏锐直觉,而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没有搞清楚“朝華”、“朝花”、“朝华”关系的情况下匆匆回复就显得有些不求甚解,草草了事了。
参考文献:
[1]王锡荣.心中的朝华——怀念巴金先生[M].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冬季刊,第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2]林義光.文源·卷一[M].
[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二[M].
[4]许慎.说文解字·卷六[M].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第223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
[6]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第217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一词鲁迅常用,但我们在“花”的用字上,却存在误用其字,误读其音,误解其意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朝華”、“朝花”、“朝华”的考辨,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用“朝華”、“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为佳。
关键字:鲁迅;朝花;朝华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朝花”一词也因这本集子而变得人人熟知。199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新馆建成,就取“朝花”之意建立了一个陈列专区—— 朝华文库,意在保存先贤精神文明之花,专收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友人、学生中在文化上卓有成就者的文化遗存,兼有保藏、展示、研究与纪念等功能。立意新颖,思路开阔,但细细琢磨库名,总觉得“华”字用的有些欠妥。最近,又了解到当初上海鲁迅纪念馆让巴金先生题写文库的题款时,巴老先生就提出了这个用字问题:“朝华”的“华”是否应该是“花”字。但是上海鲁迅纪念馆解释说应该用中华的“华”,原因是一则鲁迅用过 “艺苑朝华”,二则“华”是鲁迅的习惯用法,且比较古雅一点。①其实,这两个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鲁迅从没用过“华”字,更不是什么习惯用法
1927年鲁迅在写《朝花夕拾·小引》时说到:“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帮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華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其中“華”、“花”并见。
1928年未名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封面四字为“朝芲夕拾”, 扉页为鲁迅手写六字“朝華夕拾十篇”。“芲”、“華”并见。
1928年鲁迅与柔石等组成朝花社,编辑出版文学与美术刊物,介绍欧洲文学,输入外国版画。鲁迅选编美术丛刊《艺苑朝華》,又与柔石等合编《朝花旬刊》,“華”、“花”均有出现。
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中以《朝華夕拾》为名。
从这些情况来看,“朝華”、“朝花”、“朝芲”鲁迅都用过,而唯独“华”字在鲁迅笔下倒是从未出现,更不要说什么是“鲁迅的习惯用法”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回复巴老先生的两点理由理由“鲁迅用过 ‘艺苑朝华’、‘华’是鲁迅的习惯用法”看来都是不成立的。
二、“花”的出现是汉字分化的结果
“華”字本像植物花开之形,就是现在说的“花朵”,金文初见,作、等形。林义光谓“像一蒂五瓣之形,于声”②;马叙伦谓“从木而花于其枝,指事”③。秦汉之后,在原字形上叠加形符“艹”以明确字义,作(秦简)、(汉印)、(汉简)等形。小篆作,隶定为“華”。《说文解字》:“華,荣也。”④释華为荣,意为草木花的总称。《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礼记·月令》:“鞠有黄華”。后又引申为开花,华丽、光彩,繁盛等众多义项。
汉字多义,一字多职的现象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主要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⑤,“華”字也不例外。如此多义,必然会给使用带来麻烦,“蘤”、“芲”、“花”这些分化字就应运而生了。《正字通》谓“蘤”为“草木之葩也”,《汉书·张衡传》:“百卉含蘤。”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華为之。”花字最早见于《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華。”“花”与“華”并用,晋以上典籍出现“花”字的情况独此一见,当为后人改易。至晋代,书中偶有“花”字出现,也不足以为花字产生的证据。花字出现应不早于自南北朝时期,《唐韻古音》“按(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頒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可资参证。蘤、芲、花三形,都是为表示“華”字本义而造的分化字,后来“花”字通行而“蘤”、“芲”遂不用于世。
由此,“華”、“花”在古汉语中因均可表“花朵”之意而长期通用。 “朝華”作为一个古语词至今被《汉语大词典》保留:“朝華亦作朝花。”至其意义,一为早晨开放的花朵,《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之四云:“容色贵及时,朝華忌日晏。”一为木槿的别名。贾思勰《齐民要术·木槿》:“傅玄《朝華賦序》曰:‘朝華,丽木也。’”石汉生注:“(木槿)是朝开暮落的花,因此有朝花、朝容等名称。”
鲁迅对“朝華”、“朝花”的使用并无什么区别,异体字而已,只是“華”字年头久,更加古雅一点罢了。
三、“华”并非是“華”的简化字那么简单
“华”字不见于鲁迅著作,它的出现可以说是1956年汉字简化的结果,但它又并非是“華”的简化字那么简单,因为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充满着形、音、义之间的交叉,情况身份复杂。比如,汉字简化时常存在把形体、意义本不相同的两个或三个繁体字归并为一个简化字的情况,如果我们阅读用简化字出版的文言古文作品,就必须弄清楚这个简化字代表的繁体字到底是哪一个,不然就会发生误会,闹出笑话⑥。又比如,汉字从繁到简,字音与字义有时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华”就属于这种情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華”字头下第一个义项就是“花”,而《新华字典》对于“华”的释义多达十余项,最后一项才是“古同‘花’,花朵”,意思就是:古代的时候,它和“花朵”的“花”是可以通用的,现在不行了。《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把“华”字“花朵”这一义项取消掉了,这说明,现代汉语里,“華”的简化字“华”在简化笔画的过程中,义项和读音也被简化了,不再表示“花朵”之意,不再有阴平这一读音。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朝華”,在古代使用繁体字时,可有 “朝華”、“朝花”两种写法。可在简体字中,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的“朝華”直接简化作“朝华”,而应统一使用“朝花”。原因有二:
其一,“朝花”这一写法古已有之,繁简同字,且鲁迅笔下多次出现,在简体出版物中使用频率较高。
其二,“朝華”中的“華”取“花朵”之义,读阴平。“华”虽为“華”之简化字,但对于“華”的意义并没有完全承继,没有保留阴平这个读音,不再表示“花朵”之意,与“花”字不再通用。即使有通用之例,也只是保留在文言古文当中,简体出版物这样用的话,一般要给出注释,注明此时的“华”是当作“花”来用的,不然就会造成词义理解上的偏差。相信不少鲁研学者也常常因误用的字形而误读“朝华”之音,误解“朝华”之意,更何况不搞鲁迅研究的普通人呢?我们何必放着明白贴切的“朝花”不用而用容易造成误解的“朝华”呢?所以,笔者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朝華”、“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
巴金先生不搞文字研究,当年对“朝华”的“华”是否应该是“花”字的质疑当是出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对于对汉语的敏锐直觉,而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没有搞清楚“朝華”、“朝花”、“朝华”关系的情况下匆匆回复就显得有些不求甚解,草草了事了。
参考文献:
[1]王锡荣.心中的朝华——怀念巴金先生[M].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冬季刊,第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2]林義光.文源·卷一[M].
[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二[M].
[4]许慎.说文解字·卷六[M].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第223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
[6]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第217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