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痛苦与血泪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并购进入到并购退出的时光更替的漫漫征途中,惟一全程陪同并购决策者的“随从”就是风险。
  
  并购可以让一个企业快速长大,可以让创业者的财富呈几何级数地递增,但并购不是一块完美的蛋糕,你只要吞下它就可以。作为投资的一种特例,企业并购无时不刻不在面对着风险的包围,从并购进入到并购退出的时光更替的漫漫征途中,惟一全程陪同并购决策者的“随从”就是风险。
  因此,如何分析、识别、衡量和调控风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并购决策者们必须要越过的一道门槛。
  
  谢国胜:一口气吞掉9家国企的恶果
  谢国胜本可在餐饮业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富豪,但在看到国企改制的好机会后,就完全不顾及自己实力与野心的不相匹配,一口气吃掉9家国企之后,他终于颓然倒地。
  郑州酒精厂,曾经见证了一个叫谢国胜的年轻餐饮大亨的扩张雄心。如今,它却成为谢的折戟之地。11年前,在国企并购的浪潮中,谢国胜将这家郑州的老牌国企收入囊中,但这位雄心勃勃的餐饮大亨未曾料到,这块烫嘴的“肥肉”成为他始终未曾顺利接管的资产,并且像一团扑不灭的火,终使他身陷囹圄。
  今年7月9日,曾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认为有5亿多身家的谢国胜,遭到郑州市公安局正式逮捕。导火线即是郑州酒精厂兼并案中的土地转让问题,谢国胜的罪名是涉嫌合同诈骗。“这是一个很重的罪名,严重的话可判无期徒刑。”一位郑州商界的资深人士说。
  前后收购了郑州市9家国有企业并且成为河南焦作上市公司ST鑫安第一大股东的谢国胜,多年来因无力消化这些资产而受到重重困扰,他甚至被指责为掏空ST鑫安、导致ST鑫安全面停产的罪魁祸首。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兼并收购开始在中国大陆得到发展,以1993年“宝安收购延中”为分界,此前的并购以兼并为主,此后的并购以控股收购为主,时至今日,中国的并购依然显示出对传统并购方式的某种倚重性。同现代并购方式的多样性和混合性相比,这种倚重性是十分突出的。
  据专家分析,近20年来的并购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并购的历程虽然较短,但个中滋味却是一言难尽的。就并购实践的普遍意义而言,中国并购企业的苦衷也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并购的大多数问题及难点并非存在于市场方面,因而并购者可能要为并购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对政府的公关开支、回避要约限制、承担额外的显性或隐性债务等等。
  根据对相关控权并购案的并购溢价水平加以分析,可以说相当多的并购案的并购成本显得太过高企。尽管有些并购案表面上看溢价并不高,可内含的隐性成本高得惊人,而它们所涉行业的年平均利润率却是非常的低,如果不能“借壳圈钱”,可能“死起来”比谁都快。
  并购的确使有的企业“上了市”,原来的乌鸡变成了凤凰,但靠实质性重组一鸣惊人的却不多见。
  
  


  夫妻餐饮店
  1962年出生的谢国胜是家中老幺,起家于餐饮业之前,谢国胜作为一个个体户,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过,不止一个人说谢最早曾在街头卖过羊肉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20岁出头的谢国胜,还倒卖过牛仔服装、卡式磁带,开过小饭馆。经常往返于广东和河南之间的经历,使谢的头脑也相对开放,他还曾经开设了郑州最早的一家咖啡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郑州餐饮业崛起。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政府机关林立的郑州市金水路上,出现了一系列豪华酒楼,它们借助公款吃喝这股风气生意火红,乃至金水路被当时的郑州市民称为“白吃一条街”。
  谢国胜不是最早掘金金水路的餐饮大亨。在他之前,已有少林菜馆、越秀酒楼等一批红火的酒楼。1989年,谢国胜向朋友借了几十万元,在“少林菜馆”的对面开办了一家“花园酒店”。起初大半年生意很清淡,这让谢国胜不断反思,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服务牌。他要求每一位服务员拥有超强记忆力,当顾客第二次光临时,能够记住顾客的样子,并提供热情服务。在砖头似的“大哥大”显示尊贵身份的年代,谢国胜花了十多万元买了10部“大哥大”放在酒店柜台上,供客人免费使用。
  谢国胜的花园酒店开业两三年以后,马路对面红极一时的少林菜馆关门歇业了。花园酒店作为郑州餐饮界的一颗新星迅速崛起。很快,它的名气仅次于龙头老大“越秀”。时至今日,当年风云一时的那些酒楼大多烟消云散,只有“越秀”和“花园”至今仍是代表郑州餐饮业的两个响亮名字。
  在“白吃一条街”消失以后,谢国胜早已在郑州闹市区打造起了餐饮业的“花园”系:最著名的是位于碧沙岗公园旁、有“郑州名片”之称的“皇家花园”(后改名为西花园),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营业面积最大的豪华酒楼。此外,“花园系”还包括东花园、锦绣花园、全福德等。2000年以后,花园系的年度营业总收入超过1个亿。
  
  3个盖子来盖7口锅
  谢国胜给人谦和的感觉。然而,谦和的外表下,是难以掩饰的雄心。1996年前后,花园系已经奠定了谢在郑州餐饮界的地位,并且成为一部“赚钱机器”。谢国胜在这一阶段不止对一个人表达过进军实业的心愿,他告诉他的朋友们,餐饮业的增长空间有限,很难做大。
  1996年前后,“做大”的机会涌来,那就是收购国企。作为国企改革举措的一部分,郑州市此时开始施行“抓大放小”战略,将一部分面临困境的中小型国企卖给民营企业家。谢国胜在这股国企并购浪潮中也积极争夺一杯羹。从1996年底开始,他接连并购了郑州市酒精厂、郑州市中药厂、郑州市化工设备厂、郑州市塑料厂等9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停产状态,等待被重组盘活。而它们最有价值的资产往往是其土地。
  这些企业土地的商业开发前景,正是一些民营企业家纷纷收购的目的所在。
  谢国胜和其员工一道,曾经为花园集团扩张后的主业设计过一个架构:餐饮、地产开发、医药。与谢构想中的主业之一医药相对应的资产是郑州中药厂,这也是谢收购的几家国企里资产质量最高的一块,是惟一至今仍在维持生产状态的企业,它被谢国胜更名为信心药业,体现出谢对医药产业的“信心”。
  


  但与谢国胜雄心勃勃的收购之举相比,他在完成企业重组方面显得不力。大部分被收购的国企资产,都没得到真正理顺。最大问题出在职工安置方面。比如郑州酒精厂被收购不久,政府即以污染为由,勒令该厂将生产基地迁至郊区。
  由于不满花园集团的职工安置方式,郑州酒精厂职工对搬迁厂址之事进行坚决抵制,工人还组织成立了“护地队”。谢国胜对该厂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的计划也一拖再拖。
  未能恰当安置职工也引发了另一个后果,当谢国胜将该厂土地开发权转让给另一家公司鑫苑置业时,却在收到对方付款后拿不出土地转让权证书,致使谢国胜陷入又一场官司之中。
  在他为自己设计的3大主业之中,房地产开发这一项始终没有启动起来,这被认为是谢国胜失陷的原因之一。“花园集团背负太沉重的负担,却缺乏强大的引擎。餐饮业的现金流毕竟是有限的。”
  发展地产曾被谢寄予厚望。2003年谢雄心勃勃地以约6个亿的代价,拿下有“郑州地王”之称的河南省农科院430亩试验田土地开发权。这个极有可能使谢国胜成为地产大亨的机会,最终却由于资金未到位,反而变成加速谢国胜沉陷的“千斤坠”。
  一位郑州商界资深人士分析道,类似谢国胜这样带有投机性质的玩家,本身并不具备极强的资金实力。当获得土地资源后,他们一般都要通过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偏偏在谢拿到“郑州地王”开发权后不久,国家紧缩银根,对房地产融资进行控制。惊慌失措的谢国胜,开始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寻找出路。
  
  并购风险的主因
  其实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有偶然的原因,也有必然的原因,但是通常不外乎以下4种:
  一是对市场和政策的估计过分乐观。一般来讲,并购者的收购战略立意往往建立在当期对远期的预计方面。但由于市场是活的,而收购一旦完成便无法推倒重来。如果收购后发现苗头不对,应变调整又不得法,并购者就注定要陷入失败的泥沼。在中国,收购者收购后却不能主事、并不得不赔钱退出的并购案不在少数,市场以及市场以外的因素以其绝对的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教训着对它不惟命是从的人。
  另一方面,并购者还常常对并购后的“政策协同”(如税负、利率、股权再融资、市场特许等最惠待遇)寄予深切厚望,不思并购整合之策,一心将“宝”押在多变的政策利好上,结果导致落空落败者无数。
  二是多付溢价。在国外,纯粹的并购溢价超过30%即预告并购最终将必然失败。在美国的第三、第四次并购浪潮中输得最惨的并购者大多是那些溢价率为35%-45%的支付者。由于协同效应的陷阱太多,购后的整合其实也是相当难的,实际上超过30%的溢价率已经足以击垮任何一个财力不济者。
  此外,多付溢价还包括明码实价外的加价,如标的公司存在资产质量问题和或有负债等。这类多付风险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则肯定使并购者痛苦消受数十年。
  三是过度依赖协同效应。高溢价收购者常常自欺欺人地表示:“收购后产生的巨大协同效应将弥补高溢价的不足”,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在市场和法规相对成熟及健全的经济中,协同效应也最终要受到行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幻想是改变不了并购的真实结局的。即使是中国的并购企业能够创造具有“世界奇迹”般的资本协同效应(如:以上市公司的名义低利低条件贷款、发债、享受最惠股权融资等等),也不可能总有罕见的“反转景象”,更何况任何投资均有风险。所谓因协同效应而导致的高溢价并购的成功,其实暗地里早已被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即“成功”的逻辑是:“上市圈钱——造假——借助内幕炒股牟取暴利”。可以相信,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法规的健全,资本协同效应的并购泡沫将大大消逝,高溢价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将真正被人所正视。
  四是并购整合出差错。并购失败的教训一次次告诫春风得意的并购者,当如愿购得垂涎欲滴的标的公司后,真正的并购才刚刚开始。支付收购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整合并购的对象才是真枪真刀的英才攻略。
  综观并购失败案,通常是一张美妙的并购蓝图毁在几处不经意的败笔上面。如业务整合问题,即过于强调购方原有的业务经营,而对标的业务的处理失之草率,结果不仅将辛苦并入的业务或市场拱手让人,而且也使被购方的经营者失去可以替代的依托。如财务整合问题,即并购者过度将财务运作的重心偏向购方产业,而被购方有现金流量产出的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财务支持。还有就是人才整合问题。并购者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对并购过来的高管人员及熟练员工二等对待,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和人心向背。
  说白了,谢国强几乎将并购中的风险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但这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谢国强所经历过的,正是现在很多并购者正在经历的。
  
  借脑与借壳
  2000年前后,谢国胜认识了一个将对他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席春迎。比谢国胜小两岁的席春迎是河南南阳人,头顶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光环,长期在资本运作方面摸爬滚打。
  对于一心急速扩张的企业家来说,一个资本运作团队的支持必不可少。席春迎成为谢的“高参”,而席手下培养出的几位资本运作专家,则成为谢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者。
  不过在一些接触过席春迎的人看来,席是个典型的学院派人物,显得夸夸其谈,在资本运作实践上,显得眼高手低。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花园集团与ST鑫安共同投资成立一家永媒投资公司,参与河南广电网络改造项目。这曾被视为扭转ST鑫安颓势的一次机遇。“这是一个好项目,但问题是,它的投资额太大,而且收益回收周期太长,不适合花园集团这样的企业。”花园集团一位高管说。这个项目后来以中途退出而告终。
  对于资本运作,谢有着典型的投机心态。他曾对一位风格较稳重的合作伙伴说:“你应该借钱发展。不管是国家的钱、还是别人的钱,落到你的口袋里,就是你自己的钱。”
  在公司外部,谢国胜也不想与别人分享利益,而是希望独占蛋糕。“以6个亿拿下的郑州地王项目,如果找到几个合作方,分一些利益出去,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持,也不至于落空。”一位熟悉谢国胜的人说。
  谢国胜在认识席春迎不久后,经后者游说入股民生证券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当时席春迎是民生证券董事长。在谢国胜看来,这将帮他实现由实业投资向资本运作的过渡。
  但在2003年,席春迎与山东泛海系在民生证券内部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败北,席失势离开了民生证券。控制权被泛海系夺走后,谢国胜将民生证券当作融资平台的计划落空。
  2002年底,也是在席春迎的配合下,谢国胜的花园集团向河南焦作的上市公司ST鑫安注资1.54亿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但此时,四处缺钱、等钱救火的谢国胜所能做的,就是将注入ST鑫安的资金以及鑫安原有的现金流,一次次地倒进倒出,在账目上玩着“猫捉老鼠”游戏,使ST鑫安的现金流成为谢国胜救急的“水龙头”。
  危机在2004年第一次大规模爆发。“当时,鑫安没钱买煤炭,就将砍来的木柴扔进锅炉里当燃料。”一位焦作市政府官员说。
  曾多次有人劝说谢国胜退出,但即便在ST鑫安已彻底停产的状况下,他仍然坚持要卖一个高价才肯出手,以至于这家上市公司迟迟无法实现重组。
  并购,的确是一个可以让企业迅速扩大,财富迅猛增长的途径,但是其风险也不可小视。《科学投资》建议在选择或瞄准并购时,一定要注意风险控管,以免将自己陷入并购的泥沼中。
其他文献
一、主题墙“涵养童心、涵养趣味”  二、自由创作的空间
提话:汽车音响是个特殊的行业,你说营销重要也行,技术重要也对,我认为,在没有找到答案,或者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最好的办法是,在营销与技术两方面权衡自己,自认为哪一面强的,就以哪方面为主打。这样一来,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方法。  在汽车音响行业,技术与营销两词曾一度作为议论的热点,大家就营销与技术谁重要,而侃侃而谈,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互不服输者还争得面红耳赤。然而,在大家
酒类行业的营销模式,在经历了所谓的“渠道盘中盘”、“消费者盘中盘”之后,正快速迎来“权贵盘中盘”时代。  权贵盘中盘的定义,是指在超高端、高端酒水的销售中,权贵资源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各大厂商趋之若鹜地卖酒所需的“人脉”、“关系”、“圈子”、“红商”……实际都指向背后依附的权贵圈子或者利益群体。  这一群体以政府企事业官员、国企领导、私营企业老板为主线,以其亲戚、朋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