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一导入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如:与学生交流或使用图片、歌曲或游戏等。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能为小学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但有些导入却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请看以下课例:
  课例一
  在一节课题为《坐井观天》的县级评优课中,一位参赛教师采用让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授课教师向学生提问:1.你读懂这个寓言故事了没有?2.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课文里面有哪些词你还不懂?……一共提了10个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已答出,多数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要答出所提出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冷场也是难免的。因此,导入过程长达14分钟,占用了整节课三分之一还多的时间。(评优课每节40分钟)在这次评优活动中此类导入并不少见。
  笔者认为,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以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果授课教师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看看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出来,结合课文让学生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处理不是更好吗?
  反思
  这样的导入是否冗长?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目标,是否明确?如此耗时耗力的导入是否有必要?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入活动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设计导入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处理好导入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关系。
  1.导入不可喧宾夺主,耗时不宜过长。
  导入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导入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可喧宾夺主,让导入成为课堂的重头戏。过长的导入势必事倍功半。
  2.导入内容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
  导入活动还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笔者曾听过两节话题为“季节”的课。一位教师从谈论石林的天气过渡到对季节的学习,因为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因此学生有话可说,整个导入活动显得流畅、自然。另一位教师用美国的图片导入美国的天气。由于学生对美国的气候状况了解不多,因此无话可说,以致整个导入过程变成了教师对美国气候的介绍,课堂气氛沉闷。可见,在设计导入活动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背景和语言水平等实际情况。
  3.导入目标应明确。
  教师所设计的导入活动应该目标明确。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入活动虽然很“巧妙”,但其中有很多无用功,因此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一些较难导入的话题,开门见山导入主题,有时更有效。
  
  观察二课堂交流的效度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另一个特点是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如下现象在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中更是普遍:授课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对答如流,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流畅、自然。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师生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课例二
  这是一节二年级教研活动的研讨课,话题为“周末”,授课教师与学生谈谈周末的生活。教师问:“周末你经常做什么?”许多学生的回答是“我经常搞体育活动(观看电视、做家庭作业)”等预料中的答案。这时,有位学生回答:“星期六,我经常复习功课、预习功课以及做很多的家庭作业。因此,我不喜欢周末,我讨厌周末。”而授课教师依然应答道:“很好,请下一个小朋友回答,周末你经常干什么?”笔者不禁怀疑这位教师是否在听学生的回答,师生之间是否在进行真正的交流。
  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与学生交流、互动,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并不等于真正的交流。事实上,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都缺乏师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只是在简单的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回答什么并不关心,有时甚至是明知故问。
  为了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间真正的交流,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真诚的反应和评价。
  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应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不应只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而应更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课例二中,如果授课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学生能够感到教师在听自己的回答,感到自己的回答是有意义的,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2.所提问题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一位教师教授《秋天的图画》一课时,首先他对这篇课文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来说出秋天这个主题。有的学生回答:“就是画、看,读、找。”有的学生还解释说:“就是画秋天,看秋天,读秋天和找秋天。”本来这种导入方式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也非常踊跃,并感觉这篇文章非常有兴趣,很好掌握。但后来教师的提问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笔者曾经做过统计,教师所提问题中80%以上是“对或不对”的问题,78%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操练语言形式,很难促成真正的交流。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象想未知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让“问题”真正有“问”的必要。
  3.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
  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实现真正的交流,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但很多老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尤其在公开课上,因为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事实上,正是这种所谓的“冷场”才能给学生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要敢于让课堂上有“冷场”,有“安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说出有意义的答案,师生之间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
其他文献
通过对贵州威宁县黄泥坡铜矿产出地质特征及矿石组份的研究,目前所发现主要赋矿地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一、二段多孔的玄武岩中,并与构造关系密切。研究表明,认为贵州威宁地区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enetration needling was observed in 120cases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outine nee
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高品位的塑性原料越来越贫乏,瘠性原料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生产工艺和技术已基本到位,但泥料可塑性较差,半成品率低,目前已成为影响陶瓷生
Insomnia refers to a disorder in which patient can not have normal or enough sleep. Clinically, it ha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In mild cases, it is manifested
屡读《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的“自己”二字,一次次让人触目深思,它虽有老套、老土、老俗之嫌,虽不及“自我”、“自主”前卫时髦,但它恰恰是最本质、最人性的字眼。笔者认为,真正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还需先从学生“自己”着眼,而不知当否的“‘自己’作文”意念也随之萌发。  一、“‘自己’作文”的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能表达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分别确立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
期刊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as supernutrition of pregnant women, etc., the hysterotokotomy rat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most cases, local anesthesia is adopted
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管理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的部署经历了不断调试的过程。检视这一历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