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由教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精神却相通。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社会分工专业化加强等原因使得自由教育在高校的实行遭遇了困境。为了开辟自由教育的出路,必须给校长以办学自由,教师以学术和教学自由,学生以学习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教学自由;学习自由
一、自由教育的内涵与精神
自由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希腊时代,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的是亚里士多德,当时的自由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即适合于自由人的兴趣、需要和职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是一般博雅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指某一特殊社会阶层所享有的教育,而是指那种能够遵循自然特别是儿童的内在自然规律的教育,即(遵循)自然的教育,区别于强制的教育。以卢梭等人的思想为代表。进入18世纪后,人的自然本性假设让位于人的理智本性假设,因此自由教育又从自然的教育转变为“理智的教育”或“理智的训练”,以区别于以掌握经验知识为主的“实质教育”。自由教育突出其理性特征。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知识种类的日益增加,人类在思想上、理智上确实有陷入专业主义的危险,有变得日益狭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教育有了一个新面孔——“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对学生进行广泛文化修养的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
虽然自由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着变化,但其包含的基本精神却有着相通之处。其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使得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陶冶学生的心智,成为反对专制,培养民主公民的最有力武器。然而自由教育的历史遗产却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成为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心中的美好愿景而已,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应该具有高贵气质的大学校园,自由教育的身影也是若隐若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的。
二、自由教育在高校的困境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思想背景下,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等支配了整个教育,人们将经济学的原则直接挪用到教育生活中来,期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收益。弥漫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功利主义从根本上侵蚀了自由教育的精神。国家考虑的是教育培养出了多少合格的劳动者,个人看重的是教育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
其次,日益严重的专业分工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诱导人们放弃广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一般理智能力的陶冶,专注于分门别类的知识领域。专业外部的分工与合作代替了专业内部个体自身的一般能力和广泛知识文化修养。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目的开设的选修课成为了“必逃科目”。
再次,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也动摇或弱化了历史上理智陶冶的价值观,“理性优先“的思想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学校只关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以提高升学率为根本,忽略了学生基本理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最后,自由教育的主张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介绍和充分的讨论,许多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自由教育的历史遗产已经非常陌生,因此会产生一些误解,从主观上影响了他们开展自由教育的实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概念与西方的权利观点差异甚大,容易引起国人对“自由”概念的误解,与“为所欲为”、“无组织无纪律”相联系,也造成了自由教育不为人所接纳和理解。
为了冲出以上的困境,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为民主社会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必须为自由教育的开展开辟新的出路。
三、开辟自由教育的新出路
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的根本就是保障一系列的教育自由。笔者认为这些教育自由包括办教育的自由、学术的自由、教学的自由和学习的自由。
首先要给大学管理者尤其是大学校长以办学的自由。昔日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之方针改造了北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佳话。如今大学校长行政化,任期制严重束缚了校长们的手脚。大学校长级别行政化,意味着一些懂管理但不懂教育的官员占据了本应由教育家担当的角色,也势必造成追求短期政绩之风在大学校园蔓延,严重违反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任职期限较短使很多校长难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即使有了教育思想也很难在一所高校形成文化积淀,造成了部分高校的政策缺乏延续性,没有历史,缺乏文化。要想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首先要创造自由教育的氛围与空气,那就必须保证教育家们在一片自由的天地里实施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其次,要给教师们学术的自由和教学的自由。学术自由的必要性不仅来自于学术进步的需要,也是发挥学术社会功能的重要条件。自由的学术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专制的力量来说,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健康力量。而教学自由作为一种“职业自由”或“教授自由”是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是教学活动在逻辑上和实践上之所以成立或发生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与教师所享有的教学自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没有教学自由,就没有教学艺术,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要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学习自由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的要求,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以最大发展的条件以及整个社会与人类从学习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学习自由的丧失,学习本身就不再是一种充满理性愉悦的生活,而成为个体无尽的智力或心智的负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异化了,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只是等待被种种知识、道德所规训的对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尊重和激發,学习的价值被理解为达到外在的社会目的,本该具有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变得无关紧要,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是要为民主社会培养新人,这种新人不是僵化、刻板、惟命是从的人,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他人的观点具有理性的质疑精神,思想开放,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的人。这种人只有在自由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起来。因此,尊重、捍卫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自由,成为高校实施自由教育的最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素东.论高等教育的终极教育理念-----自由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周周.自由教育——为了理性的人[J].教育探索,2008,(10).
[4]彭道林.自由教育的现实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作者简介:唐善梅(1978—),女,江苏徐州人,现供职于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关键词】自由教育;教学自由;学习自由
一、自由教育的内涵与精神
自由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希腊时代,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的是亚里士多德,当时的自由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即适合于自由人的兴趣、需要和职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是一般博雅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指某一特殊社会阶层所享有的教育,而是指那种能够遵循自然特别是儿童的内在自然规律的教育,即(遵循)自然的教育,区别于强制的教育。以卢梭等人的思想为代表。进入18世纪后,人的自然本性假设让位于人的理智本性假设,因此自由教育又从自然的教育转变为“理智的教育”或“理智的训练”,以区别于以掌握经验知识为主的“实质教育”。自由教育突出其理性特征。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知识种类的日益增加,人类在思想上、理智上确实有陷入专业主义的危险,有变得日益狭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教育有了一个新面孔——“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对学生进行广泛文化修养的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
虽然自由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着变化,但其包含的基本精神却有着相通之处。其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使得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陶冶学生的心智,成为反对专制,培养民主公民的最有力武器。然而自由教育的历史遗产却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成为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心中的美好愿景而已,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应该具有高贵气质的大学校园,自由教育的身影也是若隐若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的。
二、自由教育在高校的困境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思想背景下,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等支配了整个教育,人们将经济学的原则直接挪用到教育生活中来,期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收益。弥漫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功利主义从根本上侵蚀了自由教育的精神。国家考虑的是教育培养出了多少合格的劳动者,个人看重的是教育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
其次,日益严重的专业分工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诱导人们放弃广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一般理智能力的陶冶,专注于分门别类的知识领域。专业外部的分工与合作代替了专业内部个体自身的一般能力和广泛知识文化修养。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目的开设的选修课成为了“必逃科目”。
再次,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也动摇或弱化了历史上理智陶冶的价值观,“理性优先“的思想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学校只关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以提高升学率为根本,忽略了学生基本理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最后,自由教育的主张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介绍和充分的讨论,许多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自由教育的历史遗产已经非常陌生,因此会产生一些误解,从主观上影响了他们开展自由教育的实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概念与西方的权利观点差异甚大,容易引起国人对“自由”概念的误解,与“为所欲为”、“无组织无纪律”相联系,也造成了自由教育不为人所接纳和理解。
为了冲出以上的困境,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为民主社会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必须为自由教育的开展开辟新的出路。
三、开辟自由教育的新出路
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的根本就是保障一系列的教育自由。笔者认为这些教育自由包括办教育的自由、学术的自由、教学的自由和学习的自由。
首先要给大学管理者尤其是大学校长以办学的自由。昔日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之方针改造了北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佳话。如今大学校长行政化,任期制严重束缚了校长们的手脚。大学校长级别行政化,意味着一些懂管理但不懂教育的官员占据了本应由教育家担当的角色,也势必造成追求短期政绩之风在大学校园蔓延,严重违反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任职期限较短使很多校长难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即使有了教育思想也很难在一所高校形成文化积淀,造成了部分高校的政策缺乏延续性,没有历史,缺乏文化。要想在高校实施自由教育,首先要创造自由教育的氛围与空气,那就必须保证教育家们在一片自由的天地里实施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其次,要给教师们学术的自由和教学的自由。学术自由的必要性不仅来自于学术进步的需要,也是发挥学术社会功能的重要条件。自由的学术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专制的力量来说,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健康力量。而教学自由作为一种“职业自由”或“教授自由”是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是教学活动在逻辑上和实践上之所以成立或发生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与教师所享有的教学自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没有教学自由,就没有教学艺术,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要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学习自由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的要求,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以最大发展的条件以及整个社会与人类从学习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学习自由的丧失,学习本身就不再是一种充满理性愉悦的生活,而成为个体无尽的智力或心智的负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异化了,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只是等待被种种知识、道德所规训的对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尊重和激發,学习的价值被理解为达到外在的社会目的,本该具有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变得无关紧要,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是要为民主社会培养新人,这种新人不是僵化、刻板、惟命是从的人,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他人的观点具有理性的质疑精神,思想开放,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的人。这种人只有在自由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起来。因此,尊重、捍卫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自由,成为高校实施自由教育的最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素东.论高等教育的终极教育理念-----自由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周周.自由教育——为了理性的人[J].教育探索,2008,(10).
[4]彭道林.自由教育的现实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作者简介:唐善梅(1978—),女,江苏徐州人,现供职于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