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些教师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多种表现形式,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却走上为形式而形式的道路。表面上很热闹,但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了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同时,部分教师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无论学生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如果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有可能还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学习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且有可能导致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那么,在初中美术鉴赏中,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应该把学生带入怎样的学习状态?如何切实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以《美术》(湘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绚丽的阳光》,分析可实施的几种学习方式。
1. 突出自主、合作、探究
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印象画派时,提出问题:西方印象画派画家的作品与印象画派前期画家的作品有何异同点?印象画派有哪些主要画家?印象画派绘画的特点是什么?课前让学习小组收集印象画派主要画家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凡高、高更、塞尚的有关作品和生平资料,选择喜欢的一位画家,写出评论表达看法。小组得出结论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并派组长上台演示。
课堂上,一个学生这样总结:印象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画家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嘲笑莫奈《日出—印象》而来。它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我顺着这个结论提问:印象画派的后期即“后印象画派”改变了印象画派的哪些观念?
一个学生回答:在画家塞尚之前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所有的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这节课我整合了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只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兴趣和热情,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教材内容问题化
在《绚丽的阳光》中,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前收集图片及文字资料,作比较、分析研究,并制作成演示文稿。为了让学生认识印象画派的特色,我设计了这道问题:印象画派画家莫奈作品《日出—印象》为什么在当时会遭到攻击? 你能描述《日出—印象》画面的内容吗?
小组1回答:光源是橙红色的,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在物体的色彩方面,作品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这一画法改变了印象画派画家以前古典主义绘画那种画面单一的棕色调。
小组2回答: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这一画法改变了印象画派画家以前古典主义绘画那种柔和不见笔触的画法。(通过比较,学生找到了印象画派遭到当时学院派保守思想攻击的原因,加深了对印象画派的认识。)
小组3这样描述: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辛勤的渔夫早早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伴随着一阵隆隆的马达声,岸边的工厂也开始热闹起来。城市从沉寂中苏醒,整个城镇又恢复了生机与喧闹……画家运用那几笔浓浓的黑影,就勾画出正在熟睡的河岸;几叶扁舟却打破了寂静,也宣告着新的太阳、新的一天、新的生活的出现。整幅画面看似静谧、朦胧,却蕴含着勃勃生机。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一种素描的风格却能演绎出一种诗的意境,一种生的喜悦。
接下来,学生在课堂上成功地展示了他们的课件,分析了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1)19世纪光学和色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2)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3)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4)自然科学的法则和艺术观点的结合;(5)光和色彩是画家追求的目标。
3. 提供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表达是学生整理思路、发表见解、出创新成果的基本手段,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途径。如果没有表达的活动,学生就没机会整理探究中的发现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表达活动,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活动状况作出指导和评价,学生之间也不能相互知晓并交流。因此,应大力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我曾对学生就“美术鉴赏课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进行调查,约60%的学生提出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是有自己的亲自参与。教师应结合美术作品,引导有表演才华的学生进行艺术表演。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静态的,受版面的制约,不可能将动态的教学过程全面地展示,不可能提供较多的教学资源,只是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视和理解,看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顺序,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适合学生接受等等。《绚丽的阳光》中并没有详细介绍后印象画派的画家,因此我提问:后印象画派有哪些画家?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上网找到了凡高、高更、塞尚的有关作品和生平资料,制作了精美课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了每一位画家的艺术特色,拓展了对教材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归根到底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化,尽管强调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能因此而淡化教师的作用,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顺利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至关重要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帮助,学生是很难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活动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1)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比较困惑,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时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口;(2)在研究方法上,因为缺少美术语言的专业知识,学生往往不会归纳收集到的资料,这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资料;(3)开展多种学习方式而合作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遭遇挫折,心灰意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在转化学生学习方式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已不再是中心,但非常关键。教师是“设计者”,要设计出既反映学科内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教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的建构;教师是“组织者”,利用各种手段和条件进行学习环境和知识建构的组织工作。在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是如何更好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态度,这也是对美术鉴赏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习方式的正确理解,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改革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责任编辑魏文琦
1. 突出自主、合作、探究
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印象画派时,提出问题:西方印象画派画家的作品与印象画派前期画家的作品有何异同点?印象画派有哪些主要画家?印象画派绘画的特点是什么?课前让学习小组收集印象画派主要画家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凡高、高更、塞尚的有关作品和生平资料,选择喜欢的一位画家,写出评论表达看法。小组得出结论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并派组长上台演示。
课堂上,一个学生这样总结:印象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画家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嘲笑莫奈《日出—印象》而来。它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我顺着这个结论提问:印象画派的后期即“后印象画派”改变了印象画派的哪些观念?
一个学生回答:在画家塞尚之前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所有的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这节课我整合了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只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兴趣和热情,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教材内容问题化
在《绚丽的阳光》中,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前收集图片及文字资料,作比较、分析研究,并制作成演示文稿。为了让学生认识印象画派的特色,我设计了这道问题:印象画派画家莫奈作品《日出—印象》为什么在当时会遭到攻击? 你能描述《日出—印象》画面的内容吗?
小组1回答:光源是橙红色的,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在物体的色彩方面,作品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这一画法改变了印象画派画家以前古典主义绘画那种画面单一的棕色调。
小组2回答: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这一画法改变了印象画派画家以前古典主义绘画那种柔和不见笔触的画法。(通过比较,学生找到了印象画派遭到当时学院派保守思想攻击的原因,加深了对印象画派的认识。)
小组3这样描述: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辛勤的渔夫早早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伴随着一阵隆隆的马达声,岸边的工厂也开始热闹起来。城市从沉寂中苏醒,整个城镇又恢复了生机与喧闹……画家运用那几笔浓浓的黑影,就勾画出正在熟睡的河岸;几叶扁舟却打破了寂静,也宣告着新的太阳、新的一天、新的生活的出现。整幅画面看似静谧、朦胧,却蕴含着勃勃生机。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一种素描的风格却能演绎出一种诗的意境,一种生的喜悦。
接下来,学生在课堂上成功地展示了他们的课件,分析了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1)19世纪光学和色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2)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3)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4)自然科学的法则和艺术观点的结合;(5)光和色彩是画家追求的目标。
3. 提供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表达是学生整理思路、发表见解、出创新成果的基本手段,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途径。如果没有表达的活动,学生就没机会整理探究中的发现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表达活动,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活动状况作出指导和评价,学生之间也不能相互知晓并交流。因此,应大力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我曾对学生就“美术鉴赏课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进行调查,约60%的学生提出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是有自己的亲自参与。教师应结合美术作品,引导有表演才华的学生进行艺术表演。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静态的,受版面的制约,不可能将动态的教学过程全面地展示,不可能提供较多的教学资源,只是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视和理解,看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顺序,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适合学生接受等等。《绚丽的阳光》中并没有详细介绍后印象画派的画家,因此我提问:后印象画派有哪些画家?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上网找到了凡高、高更、塞尚的有关作品和生平资料,制作了精美课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了每一位画家的艺术特色,拓展了对教材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归根到底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化,尽管强调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能因此而淡化教师的作用,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顺利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至关重要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帮助,学生是很难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活动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1)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比较困惑,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时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口;(2)在研究方法上,因为缺少美术语言的专业知识,学生往往不会归纳收集到的资料,这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资料;(3)开展多种学习方式而合作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遭遇挫折,心灰意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在转化学生学习方式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已不再是中心,但非常关键。教师是“设计者”,要设计出既反映学科内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教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的建构;教师是“组织者”,利用各种手段和条件进行学习环境和知识建构的组织工作。在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是如何更好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态度,这也是对美术鉴赏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习方式的正确理解,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改革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