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长沙出发,往西北方向,车程大约1小时,就看见了大片河滩,不远处便是千年古镇靖港。很多年来,这个小镇默默无闻,近年来全国各地挖掘古镇文化,长沙周边能人流的古镇也只有靖港了,于是人们纷纷奔这里而来。
其实,早年间的靖港也曾经出过一次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打仗时,靖港水战就发生在这里。曾国藩打仗不行,一日内三次要投水自尽,又三次被人捞起。在给皇帝上书汇报时,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来:臣屡败屡战……至今成为人们聪明而狡猾的说辞。
走过一座小石头拱桥,我们就进入靖港古镇的老街了。街道地面应该是最近铺过的,顺着往前走,我们看见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黝黑的木质门窗、斑驳的屋檐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现在全镇保留的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靖港有老房子700多间,目前,已经修缮了一部分,如宁乡会馆、杨广兴行、圆木店、秤店、吊脚楼等。
街上有不少建筑在翻建,不过,新建的房屋基本上是仿照老建筑的模式修建的,修旧如旧,虽然没有那份令人感慨的原汁原味,却也不会显得过于不协调。
后面与街道平行,有一条古河道,据说靖港的名字与此有关。唐朝大将李靖曾经驻军在此地,他军纪严明,深得老百姓爱戴,为纪念他,把这条河的港口取名靖港。
河道经过疏洼后,临河的每家房子都可推窗见水,古镇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古镇人的生活更见古趣。
当年靖港曾是很繁华的所在,陆路与水路非常畅通。繁华的地方自然滋生出一些与之相匹配的场所,比如“宏泰坊”,就是当时的一所妓院,它于1 733年在镇上开张,是各路官僚商贾经常要造访的地方。
这些年来,濒临倒塌的“宏泰坊”是否修复曾经备受争议。好在当地政府比较开通,想想秦淮河,就是因为其风月场所才名满天下的。同样的道理,“宏泰坊”毕竟也是这里的一段历史,它印证了靖港古镇昔日的商业辉煌,有必要遮遮掩掩吗?
走进“宏泰坊”,眼前的房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主体部分全部用木材搭建而成。墙壁上大部分被撬的雕花木窗已被修复。最初有三进院落,建筑面积达到788平方米,现在只保留这一座小楼了。沿着木质楼梯而上,里面是一些历代青楼红颜的肖像陈列,让人回望过去,感叹这些女子的人事沧桑。
靖港越来越热闹了,湖南电视台那个著名主持人汪涵喜欢这地方,并已经在这儿置办了宅子。他为自己描绘这样的靖港生活:屋后临江,推窗见水。弄个乌篷船,在江中赏赏月亮,煮煮螃蟹,斗斗蛐蛐。兴致来了,在船头弹上一曲古琴。看来他找对了地方。
街上的百货店保留着供销社风格,里面有回力鞋和红红绿绿的热水瓶。我们在一家门口驻足,因为这里立着两个小牌子:酒酿2元1碗。这里似乎不是商店,而是个人家。我们坐在小木头椅子上,老婆婆端来一小碗酒酿,冰凉甘甜,中间还有一个小孔,绝对是自家发酵做成的,真好吃。
靖港比较有名的,是这里的一些手工匠人。这些靖港老人家依旧沿袭古老的手工技术,继续着他们引以为豪的手工制造。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黄记牙科”、“靖港秤店”、“余氏圆本店”、铁匠铺等等,
电视主持人汪涵不但在这里置办了宅子,到了这里竟开始学着做香饼了。他抄了些古法,找了些上好的沉香木,把木头泡在水里面蒸,蒸熟蒸透以后,挫成很细很细的灰,再用生的或熟的蜂蜜和着木灰搅拌,加入用上好糯米熬成的汤,灌入香料模具晾干,封在坛子里埋在地底下去火气,过三五个月,秋天时分就可以享用了。他说他很享受这种一步接一步的、带有仪式感的手工制作。
工业化时代,手工制作越来越罕见,也让人们越来越渴望手工的味道了。手工的东西最吸引人的是凝聚在它身上的时间。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
手工制作,没有信仰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黄老爷子的牙医诊所
牙医在国外是多么了不得的职业呀,也是最赚钱的职业。但是你看看眼前的黄老爷子和他的黄记牙科,就觉得牙医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我们冒冒失失地走进一幢老屋,看见一个穿着旧中山装的老爷子正坐在桌前,手里鼓捣什么东西呢。他见我们,放下手里的活计,我们一看,是颗大牙。
外面太阳很足,我们穿短袖,而老先生穿着两件衣服。这房子很高,有些阴,在里面没多久,我们的身上就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
我们脑子中牙医的概念总与眼前的景象吻合不上,这里没有一件现代工具,家具也是百年前的。这位80多岁的老爷子也没上过什么专业学校,也没什么高等文凭,可是他为靖港人治了一辈子牙,谁又敢说他不行呢?看来牙医也没人们包装的那么高深莫测。
黄老叫黄文明,这个名字是上个世纪初比较时髦的名字,那个时候,是否认可“文明”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这说明老人的家庭当年比较认可“文明”,在那个吃饭和性命都成问题的年代,关心和爱护牙齿确实是个很文明的举动。
黄老爷子6岁从江西桐湖来靖港,他爸爸在这儿开了间金店。老一代人一定还记得那个名字:黄同丰。这是金店的名字。所以,黄老爷子小时候一开始学的是金银匠。
抗战的时候,不少商人了投奔靖港,黄同丰金店也曾红火一时。到了解放初期,黄老爷子可以自撑门面了,他和另外5个人一起开了利华合作医疗诊所,再后来自己开了黄记牙科。
黄老爷子从一个金银匠转到牙科,可能是因为他家开金店的缘故吧,他比较拿手的两个绝活是做假牙和包金牙。
黄老爷子的徒弟曾经说,师傅做的假牙逼真、精细,从量模到制做成品都是一个人亲手完成。当年曾有顺口溜流传:穿皮鞋的高抬腿,戴手表的露胳膊,镶金牙的咧大嘴。黄老爷子曾经是这一时尚的推动者呢,他圆了不少人的时尚梦。
包金牙,曾经是上世纪一段时期的时尚。据徒弟慎伟回忆,当年包一颗金牙3块钱,8成金的,包个合金银牙1块5。太门牙不包,尖牙不包,一般包个门牙,而且只能镶一颗,再多就俗了。黄老爷子有做金银器的底子,包的牙可以用上十几年。
黄记牙科里,不论是补牙器具还是其他家具都是清一色的老式,高高的木制收银台和座椅在当今已很罕见。一张磨得黝黑锃亮的治疗椅,稳稳镇住了灯光昏黄的诊室。这真是一张古董级的治疗椅,有1 00多岁了。黄老爷子说这是他在长沙从另一个老牙医手里买来的二手货。老椅子不能升上降下,黄师傅得根据病人的身高来调整椅子的弯曲度。椅子下面是个痰盂——上世纪人们常用的痰盂,这是给客人吐水用的。
钻牙要用电呀,但这太现代了,老爷子不习惯。他至今仍用带着滚轴的脚踏动力泵来带动牙钻,几十年了,手脚快慢已成默契。工具都是手工的。
几排肉红色牙龈龇着假牙,出现在另一个牙科诊所的玻璃橱窗里。老爷子打开橱窗,拿出个牙的模型来,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爱牙小常识。
想当年,当他给客人装上金牙后,客人满意地对他咧嘴一 笑,金光灿灿地那么一闪,黄老爷子是多么有成就感呀。黄记的名声曾经很大,很多人从长沙慕名而来呢。
他说如今的客人少了些。可能是少多了,黄老爷子有时间在午后的阳光中晒晒太阳了。他今年已经83岁,儿子在外面体体面面地当着官,几次接他他都不去,他说我去干什么?我就要待在靖港。
人老了就容易什么都看不上眼。靖港在改造,黄老爷子一点也不喜欢,他不愿意这里有一丁点的改动,哪怕是为了宣传靖港,招揽更多的客人或游人,他总是想着这里原汁原味的景象。
做秤心要正
离黄记牙科不远,就是吕师傅的秤店。吕师傅正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块石蜡在打磨秤杆昵。他说,这石蜡用了几十年了,从他开始做秤的时候起,他就用这块蜡。旁边还有一块浑圆的小石头,也已经磨得非常光滑。吕师傅也记不得用了多久了,因为用得顺手,一直没舍得扔掉。
石蜡用于上光,小石头用于打磨。不得不感叹,靖港街上随便看到的东西,可能都要用几十年或一百年来计算。
吕老先生脸色红润,他说自己有70多岁了,而我们觉得他也就50来岁。他每天就这样坐着于活,也不刻意地锻炼运动,怎么气色能这么好呢?
其实当人专注做一件事时,屏气凝神,意念集中,好比书法家写字,又如和尚念经一样,这种情况下气血很容易畅通。吕老先生一辈子就专注在做秤这事上,心里无杂念,唯能做好秤。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炼呢。
我想这年头,电子称那么普及,谁还买手工制作的秤呢?正说着,就见一个人背着个秤站到了门口,一看就是镇上的人,刚干完活,来这里串串门。
这里是老字号,镇上人信任他,就喜欢用他的秤,因为他的秤很准,用着放心。我们这些城里人已经大多成为科技信徒了,只相信电子东西。而镇上的人就信他们看得见制作过程的,相信岁月留下的口碑。
我们站在他屋前有将近一个小时吧,这么长的时间里,吕定龙几乎只重复着一个动作,左手握秤杆,右手拿着那个用了图片左起:靖港人至今还喜欢用这种手工制作的秤;吕师傅说,做秤首先要正心。良心正了,才能公平。几乎半个世纪的蜡,一下一下地打磨。秤杆上已经出现了一层柔滑光晕。做一杆秤,这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做一辈子秤,又要重复多少遍?吕师傅的人生岁月就这样过去了。
老人的靛蓝袖套磨得发白,黑框老花镜后的眼睛凹陷得厉害,这是大多数秤匠的特征。做秤是精细活,钻孔、画刻度、打磨等等,需要用眼,很费眼睛的。
桌子上有一盒子砝码。秤的关键是斤两要准确,刻度的设定非常重要,老先生要反复试,不敢有半点马虎。
光线黯淡的屋角,放着一堆各种大小的秤,大的能秤几百斤,小的估计只能秤几钱。有些看起来很老旧了,甚至已经有点霉变,只能作为“古董”摆放着。
吕老先生说他13岁跟哥哥学做秤,一直做到现在,吕师傅跟秤打交道已有50年。他说话声音轻微,动作幅度较小,笑得真诚却有些点到即止,想必是与多年做秤有关。这门手艺,实在是个细小精致的体力活儿。
古式杆秤有150道工序,现在仍有十几道。吕老先生做的秤杆只用柞木,从第一步选材,吕师傅就不马虎,接下来的刨圆、打磨、包秤头、定刻度、钉秤花、上芯子等等,既要有木工的本事,又要懂得数学和物理。
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当然也要穿300次刻度星点,还要用力均匀,不穿透任何一个孔。他说:没什么难的,静得下心就好。手不稳,用秤的人就会被坑钱。吕师傅说,曾经有人出双倍价钱来做虚秤,做那种9两能秤出一斤的秤,他这里坚决不做。
50多年来,刻度精准的小秤、大秤、钩秤、平秤,经吕师傅手创、钻、割、磨而出的秤有近万杆了,小秤一天做一杆,大秤几天做一杆,心无旁骛,匀速前进,如老僧的修行。
吕师傅放下工具,休息着胳膊和眼睛。门外正在挖路铺管修麻石路,空中挂着密麻的临时电线,只有对面的二层木楼还是原本的样子。
在杆秤生意的“黄金时代”,几乎一店一家一杆秤,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吕师傅做过最大的秤到了400斤,秤米菜禽肉是家常事,不似别的乡镇,大秤借来借去地用。
让吕师傅比较自豪的是:靖港人用惯了手工秤,到现在都不怎么用电子秤。说到这里他难得地咧开嘴笑了。
吕师傅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间就在秤店门面后。他依稀记得老靖港“八街四巷七码头”时的热闹。在他记忆中,曾听年龄稍长一些的人说,最盛时,老街上有50多家粮行,粮栈、米店、钱庄、当铺、布市、药店、屠坊前是川流不息的商贾客旅,茶楼酒肆、烟馆青楼里夜夜笙歌,古寺庙里香火鼎盛、钟鼓不绝。老匠人们安心地做着油纸伞、木屐、风筝、湘绣、木桶和秤,小巷里不时飘来香干和火焙鱼的幽香。
如今世事更迭,吕老先生更不敢放下手中的秤了。他知道,一旦放下,靖港又少了点靖港该有的风景。
木桶飘香
现在塑料桶太便宜了,家家都能买得起。但是当足浴泡脚风刮起,人们又思念起来那带着原木芳香的木桶来。
余少龙是靖港镇上的木匠,主要就是做木桶。很难得,这古老的手艺又迎合上了如今的潮流和时尚,但是他从来不关注流行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埋头做他的木桶。
一根粗大的长木头斜放在地上,一头高一头矮,像个小滑梯。这是他劈木头用的架子,叫砍凳。他侧坐其上,一来能在干活儿时把家什牢牢固定住,防止滚动;二来人能稍微向前坐着,省力又舒适,减轻劳动强度。无数的木工活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余少龙把一块木头放在椅子上,举起刨子对它一阵利落地由上而下地创,清爽的木屑波浪般地从刨中飞落而下,木桶从毛糙变得光滑。他的前后左右全是木屑,散发着圆木的清香,他就在这木屑堆里忙忙碌碌。
11岁拜师学艺。他说那时学艺苦呀,挑水做饭,什么杂事都要做,还经常挨打,据说是不打不成才。余少龙抬起头,无限怅惘地说:现在11岁的孩子多享福。
木匠的房子里,却没有电钻、电锯,带电的玩意一律没有。这里是百分百的手工制作。余师傅说,这里很多工具比他的岁数都大,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比如这个工具箱,就是祖宗传下来的,上面还刻着字呢。我看着这些叫不出名字的木匠工具,觉得这里快成个木匠用具博物馆了。
余少龙干了60年的木匠,按他的话说,是“只学了60年”。他曾经是靖港圆木厂的师傅,如今,他的老同事们要么转行,要么退休养老了。他是这里手艺人中少有拿工资的,完全可以不干活了,他也说这是费力不挣钱的事,可是他还要干。
现在靖港只有这一家圆木店了。余少龙记得从前靖港家家户户离不开圆术家具:农户们用的猪食桶、粪桶、河泥桶、谷桶、米桶,家庭里用来打井水的龙吊桶、花鼓桶、洗澡桶、洗脚桶,甚至女儿家出嫁的嫁妆,一样也离不开它。后来塑料用品出现,接的活儿种类便少了。现在,湖南人爱泡脚,余少龙 以做洗脚桶为主,长沙、衡阳、湘潭的人都来找他做,一个洗脚桶要做4个小时,45块钱,订做得提前10天。
他用一种木头做的大锤子把木头砸平砸齐。他做的木盆,特意在盆子的外沿处,多做出一块扶手来,这样人们在抬盆子的时候就省很多力。
洗脚桶打磨好,他站起来,点了根白沙烟,边吞云吐雾边给刨子上了上油。墙壁上整整齐齐挂着十几把已经用得漆黑油亮的创子,那是他真正的招牌。
他随手捧起一把木屑把脸埋进去使劲闻了闻。“这种香味,怎么闻都不会厌的”,他说。塑料桶热水一泡下去就有毒素出来,圆木桶是用杉木做的,很天然,还能去痘痘去痱子,连保温时间都比其他材料的桶长。
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片段,其实做一个木桶需要很多工序。要先将方木料经过简单计算加工成圆形家具,必须选杉木,越接近根部的越好。
余师傅要先在木段上画出不同规格的墨线,按线锯成各种形状的弧形木板,然后把它们丢到房屋瓦背上,日晒雨淋,至少要超过三个月。这时候杉木里的油脂已经很少,不易热胀冷缩,做家具就不会变形了,之后再用篾箍一片一片圈起来,内外分别创上两遍,安上底座后,用铁箍箍紧,最后,刷上桐油和清漆。
正说着话,进来了个人,手里拿来一旧木桶。他说桶的箍有点松了,漏水,让余师傅帮着修一下。
我看这人手里的木桶,木头都有点发黑了,肯定用了很多年了。余师傅说,有的桶长时间不用,缝隙太大蓄不住水,但用水泡3天就不漏了,这就是杉木的好处。他做的桶,只要好好地用,用上几十年没问题。
我们看见余师傅店里还有几个民国时期的老木桶,铁丝和木头仿佛已经长在一起,铁色木色难以分辨。这里的老人家用惯了木桶,有点坏了,他们也舍不得丢掉。所以余师傅这里的木桶是保修的。即使不是出自余师傅手的桶,若坏了,他也帮助修。
余师傅的儿子跟他学过木工,但他更愿意在长沙打工。余师傅说因为做木工苦,学的人自然少,关键是现在的人没有做手工活的耐心了。
如今店里只有余师傅一人忙活。余师傅也知道,这是费力不挣钱的活,而现在人满脑子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挣钱又不费力的活。
旅游 资讯
位置:靖港古镇地处湘江西岸。距长沙大约25公里。
景点:毛主席手迹展览馆;文革时期物品陈列馆;靖港民俗博物馆;革命母亲陶承故居;宁乡会馆(八元堂);省委旧址陈列馆;曾国潘靖港水战古战船展示基地;恐龙与远古生物化石馆;现代军舰展示基地;宏泰坊青楼文化表演艺术馆。
美食:纯正谷酒、糯米甜酒、靖港八大碗(鱿鱼笋子、五元肚片、五元整鸡、八宝果饭、清炖牛肉、黄焖鲜鱼、虎皮扣肉、杂烩汤)、豆子芝麻姜盐茶、靖港香干、三角糕、油砣、姜盐糕、虾饼、白糖米花、米包子、杯子糕、椿卷……
购物:老手工艺品:油纸伞、布鞋、原木家用小件,提桶、脚盆、洗脸盆、饭盆等;瓜瓢、手工杆秤;靖港特色食品。
住宿:明清四合院风格的“庐江苑”宾馆和“杨柳湖”客栈。苏式风格的“望江楼”宾馆、经济型青年旅馆“房房客栈”……
体验:漫步麻石街,逛逛老店铺,喝碗姜盐茶,品品三角糕,听听花鼓戏,看看采莲船,安卧老房子……
自驾车线路:1、由长沙经金星大道或雷锋大道至望城,上高乔大道至靖港新镇,转八景观大道行驶6公里,到达靖港古镇西入口“风雅广场”;2、由长沙经金星大道或雷锋大道至望城,过沩水大桥后右沿湘江大堤北行9公里到达靖港古镇东入口“七星广场”。
公交线路:1、长沙汽车西站乘9侣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达靖港古镇小巴士;2、荣湾镇乘903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达靖港古镇小巴士;3、长沙汽车西站乘望城中巴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迭靖港古镇小巴士。
旅游巴士:烈士公园南门——靖港。
其实,早年间的靖港也曾经出过一次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打仗时,靖港水战就发生在这里。曾国藩打仗不行,一日内三次要投水自尽,又三次被人捞起。在给皇帝上书汇报时,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来:臣屡败屡战……至今成为人们聪明而狡猾的说辞。
走过一座小石头拱桥,我们就进入靖港古镇的老街了。街道地面应该是最近铺过的,顺着往前走,我们看见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黝黑的木质门窗、斑驳的屋檐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现在全镇保留的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靖港有老房子700多间,目前,已经修缮了一部分,如宁乡会馆、杨广兴行、圆木店、秤店、吊脚楼等。
街上有不少建筑在翻建,不过,新建的房屋基本上是仿照老建筑的模式修建的,修旧如旧,虽然没有那份令人感慨的原汁原味,却也不会显得过于不协调。
后面与街道平行,有一条古河道,据说靖港的名字与此有关。唐朝大将李靖曾经驻军在此地,他军纪严明,深得老百姓爱戴,为纪念他,把这条河的港口取名靖港。
河道经过疏洼后,临河的每家房子都可推窗见水,古镇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古镇人的生活更见古趣。
当年靖港曾是很繁华的所在,陆路与水路非常畅通。繁华的地方自然滋生出一些与之相匹配的场所,比如“宏泰坊”,就是当时的一所妓院,它于1 733年在镇上开张,是各路官僚商贾经常要造访的地方。
这些年来,濒临倒塌的“宏泰坊”是否修复曾经备受争议。好在当地政府比较开通,想想秦淮河,就是因为其风月场所才名满天下的。同样的道理,“宏泰坊”毕竟也是这里的一段历史,它印证了靖港古镇昔日的商业辉煌,有必要遮遮掩掩吗?
走进“宏泰坊”,眼前的房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主体部分全部用木材搭建而成。墙壁上大部分被撬的雕花木窗已被修复。最初有三进院落,建筑面积达到788平方米,现在只保留这一座小楼了。沿着木质楼梯而上,里面是一些历代青楼红颜的肖像陈列,让人回望过去,感叹这些女子的人事沧桑。
靖港越来越热闹了,湖南电视台那个著名主持人汪涵喜欢这地方,并已经在这儿置办了宅子。他为自己描绘这样的靖港生活:屋后临江,推窗见水。弄个乌篷船,在江中赏赏月亮,煮煮螃蟹,斗斗蛐蛐。兴致来了,在船头弹上一曲古琴。看来他找对了地方。
街上的百货店保留着供销社风格,里面有回力鞋和红红绿绿的热水瓶。我们在一家门口驻足,因为这里立着两个小牌子:酒酿2元1碗。这里似乎不是商店,而是个人家。我们坐在小木头椅子上,老婆婆端来一小碗酒酿,冰凉甘甜,中间还有一个小孔,绝对是自家发酵做成的,真好吃。
靖港比较有名的,是这里的一些手工匠人。这些靖港老人家依旧沿袭古老的手工技术,继续着他们引以为豪的手工制造。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黄记牙科”、“靖港秤店”、“余氏圆本店”、铁匠铺等等,
电视主持人汪涵不但在这里置办了宅子,到了这里竟开始学着做香饼了。他抄了些古法,找了些上好的沉香木,把木头泡在水里面蒸,蒸熟蒸透以后,挫成很细很细的灰,再用生的或熟的蜂蜜和着木灰搅拌,加入用上好糯米熬成的汤,灌入香料模具晾干,封在坛子里埋在地底下去火气,过三五个月,秋天时分就可以享用了。他说他很享受这种一步接一步的、带有仪式感的手工制作。
工业化时代,手工制作越来越罕见,也让人们越来越渴望手工的味道了。手工的东西最吸引人的是凝聚在它身上的时间。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
手工制作,没有信仰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黄老爷子的牙医诊所
牙医在国外是多么了不得的职业呀,也是最赚钱的职业。但是你看看眼前的黄老爷子和他的黄记牙科,就觉得牙医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我们冒冒失失地走进一幢老屋,看见一个穿着旧中山装的老爷子正坐在桌前,手里鼓捣什么东西呢。他见我们,放下手里的活计,我们一看,是颗大牙。
外面太阳很足,我们穿短袖,而老先生穿着两件衣服。这房子很高,有些阴,在里面没多久,我们的身上就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
我们脑子中牙医的概念总与眼前的景象吻合不上,这里没有一件现代工具,家具也是百年前的。这位80多岁的老爷子也没上过什么专业学校,也没什么高等文凭,可是他为靖港人治了一辈子牙,谁又敢说他不行呢?看来牙医也没人们包装的那么高深莫测。
黄老叫黄文明,这个名字是上个世纪初比较时髦的名字,那个时候,是否认可“文明”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这说明老人的家庭当年比较认可“文明”,在那个吃饭和性命都成问题的年代,关心和爱护牙齿确实是个很文明的举动。
黄老爷子6岁从江西桐湖来靖港,他爸爸在这儿开了间金店。老一代人一定还记得那个名字:黄同丰。这是金店的名字。所以,黄老爷子小时候一开始学的是金银匠。
抗战的时候,不少商人了投奔靖港,黄同丰金店也曾红火一时。到了解放初期,黄老爷子可以自撑门面了,他和另外5个人一起开了利华合作医疗诊所,再后来自己开了黄记牙科。
黄老爷子从一个金银匠转到牙科,可能是因为他家开金店的缘故吧,他比较拿手的两个绝活是做假牙和包金牙。
黄老爷子的徒弟曾经说,师傅做的假牙逼真、精细,从量模到制做成品都是一个人亲手完成。当年曾有顺口溜流传:穿皮鞋的高抬腿,戴手表的露胳膊,镶金牙的咧大嘴。黄老爷子曾经是这一时尚的推动者呢,他圆了不少人的时尚梦。
包金牙,曾经是上世纪一段时期的时尚。据徒弟慎伟回忆,当年包一颗金牙3块钱,8成金的,包个合金银牙1块5。太门牙不包,尖牙不包,一般包个门牙,而且只能镶一颗,再多就俗了。黄老爷子有做金银器的底子,包的牙可以用上十几年。
黄记牙科里,不论是补牙器具还是其他家具都是清一色的老式,高高的木制收银台和座椅在当今已很罕见。一张磨得黝黑锃亮的治疗椅,稳稳镇住了灯光昏黄的诊室。这真是一张古董级的治疗椅,有1 00多岁了。黄老爷子说这是他在长沙从另一个老牙医手里买来的二手货。老椅子不能升上降下,黄师傅得根据病人的身高来调整椅子的弯曲度。椅子下面是个痰盂——上世纪人们常用的痰盂,这是给客人吐水用的。
钻牙要用电呀,但这太现代了,老爷子不习惯。他至今仍用带着滚轴的脚踏动力泵来带动牙钻,几十年了,手脚快慢已成默契。工具都是手工的。
几排肉红色牙龈龇着假牙,出现在另一个牙科诊所的玻璃橱窗里。老爷子打开橱窗,拿出个牙的模型来,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爱牙小常识。
想当年,当他给客人装上金牙后,客人满意地对他咧嘴一 笑,金光灿灿地那么一闪,黄老爷子是多么有成就感呀。黄记的名声曾经很大,很多人从长沙慕名而来呢。
他说如今的客人少了些。可能是少多了,黄老爷子有时间在午后的阳光中晒晒太阳了。他今年已经83岁,儿子在外面体体面面地当着官,几次接他他都不去,他说我去干什么?我就要待在靖港。
人老了就容易什么都看不上眼。靖港在改造,黄老爷子一点也不喜欢,他不愿意这里有一丁点的改动,哪怕是为了宣传靖港,招揽更多的客人或游人,他总是想着这里原汁原味的景象。
做秤心要正
离黄记牙科不远,就是吕师傅的秤店。吕师傅正坐在窗前,手中拿着一块石蜡在打磨秤杆昵。他说,这石蜡用了几十年了,从他开始做秤的时候起,他就用这块蜡。旁边还有一块浑圆的小石头,也已经磨得非常光滑。吕师傅也记不得用了多久了,因为用得顺手,一直没舍得扔掉。
石蜡用于上光,小石头用于打磨。不得不感叹,靖港街上随便看到的东西,可能都要用几十年或一百年来计算。
吕老先生脸色红润,他说自己有70多岁了,而我们觉得他也就50来岁。他每天就这样坐着于活,也不刻意地锻炼运动,怎么气色能这么好呢?
其实当人专注做一件事时,屏气凝神,意念集中,好比书法家写字,又如和尚念经一样,这种情况下气血很容易畅通。吕老先生一辈子就专注在做秤这事上,心里无杂念,唯能做好秤。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炼呢。
我想这年头,电子称那么普及,谁还买手工制作的秤呢?正说着,就见一个人背着个秤站到了门口,一看就是镇上的人,刚干完活,来这里串串门。
这里是老字号,镇上人信任他,就喜欢用他的秤,因为他的秤很准,用着放心。我们这些城里人已经大多成为科技信徒了,只相信电子东西。而镇上的人就信他们看得见制作过程的,相信岁月留下的口碑。
我们站在他屋前有将近一个小时吧,这么长的时间里,吕定龙几乎只重复着一个动作,左手握秤杆,右手拿着那个用了图片左起:靖港人至今还喜欢用这种手工制作的秤;吕师傅说,做秤首先要正心。良心正了,才能公平。几乎半个世纪的蜡,一下一下地打磨。秤杆上已经出现了一层柔滑光晕。做一杆秤,这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做一辈子秤,又要重复多少遍?吕师傅的人生岁月就这样过去了。
老人的靛蓝袖套磨得发白,黑框老花镜后的眼睛凹陷得厉害,这是大多数秤匠的特征。做秤是精细活,钻孔、画刻度、打磨等等,需要用眼,很费眼睛的。
桌子上有一盒子砝码。秤的关键是斤两要准确,刻度的设定非常重要,老先生要反复试,不敢有半点马虎。
光线黯淡的屋角,放着一堆各种大小的秤,大的能秤几百斤,小的估计只能秤几钱。有些看起来很老旧了,甚至已经有点霉变,只能作为“古董”摆放着。
吕老先生说他13岁跟哥哥学做秤,一直做到现在,吕师傅跟秤打交道已有50年。他说话声音轻微,动作幅度较小,笑得真诚却有些点到即止,想必是与多年做秤有关。这门手艺,实在是个细小精致的体力活儿。
古式杆秤有150道工序,现在仍有十几道。吕老先生做的秤杆只用柞木,从第一步选材,吕师傅就不马虎,接下来的刨圆、打磨、包秤头、定刻度、钉秤花、上芯子等等,既要有木工的本事,又要懂得数学和物理。
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当然也要穿300次刻度星点,还要用力均匀,不穿透任何一个孔。他说:没什么难的,静得下心就好。手不稳,用秤的人就会被坑钱。吕师傅说,曾经有人出双倍价钱来做虚秤,做那种9两能秤出一斤的秤,他这里坚决不做。
50多年来,刻度精准的小秤、大秤、钩秤、平秤,经吕师傅手创、钻、割、磨而出的秤有近万杆了,小秤一天做一杆,大秤几天做一杆,心无旁骛,匀速前进,如老僧的修行。
吕师傅放下工具,休息着胳膊和眼睛。门外正在挖路铺管修麻石路,空中挂着密麻的临时电线,只有对面的二层木楼还是原本的样子。
在杆秤生意的“黄金时代”,几乎一店一家一杆秤,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吕师傅做过最大的秤到了400斤,秤米菜禽肉是家常事,不似别的乡镇,大秤借来借去地用。
让吕师傅比较自豪的是:靖港人用惯了手工秤,到现在都不怎么用电子秤。说到这里他难得地咧开嘴笑了。
吕师傅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间就在秤店门面后。他依稀记得老靖港“八街四巷七码头”时的热闹。在他记忆中,曾听年龄稍长一些的人说,最盛时,老街上有50多家粮行,粮栈、米店、钱庄、当铺、布市、药店、屠坊前是川流不息的商贾客旅,茶楼酒肆、烟馆青楼里夜夜笙歌,古寺庙里香火鼎盛、钟鼓不绝。老匠人们安心地做着油纸伞、木屐、风筝、湘绣、木桶和秤,小巷里不时飘来香干和火焙鱼的幽香。
如今世事更迭,吕老先生更不敢放下手中的秤了。他知道,一旦放下,靖港又少了点靖港该有的风景。
木桶飘香
现在塑料桶太便宜了,家家都能买得起。但是当足浴泡脚风刮起,人们又思念起来那带着原木芳香的木桶来。
余少龙是靖港镇上的木匠,主要就是做木桶。很难得,这古老的手艺又迎合上了如今的潮流和时尚,但是他从来不关注流行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埋头做他的木桶。
一根粗大的长木头斜放在地上,一头高一头矮,像个小滑梯。这是他劈木头用的架子,叫砍凳。他侧坐其上,一来能在干活儿时把家什牢牢固定住,防止滚动;二来人能稍微向前坐着,省力又舒适,减轻劳动强度。无数的木工活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余少龙把一块木头放在椅子上,举起刨子对它一阵利落地由上而下地创,清爽的木屑波浪般地从刨中飞落而下,木桶从毛糙变得光滑。他的前后左右全是木屑,散发着圆木的清香,他就在这木屑堆里忙忙碌碌。
11岁拜师学艺。他说那时学艺苦呀,挑水做饭,什么杂事都要做,还经常挨打,据说是不打不成才。余少龙抬起头,无限怅惘地说:现在11岁的孩子多享福。
木匠的房子里,却没有电钻、电锯,带电的玩意一律没有。这里是百分百的手工制作。余师傅说,这里很多工具比他的岁数都大,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比如这个工具箱,就是祖宗传下来的,上面还刻着字呢。我看着这些叫不出名字的木匠工具,觉得这里快成个木匠用具博物馆了。
余少龙干了60年的木匠,按他的话说,是“只学了60年”。他曾经是靖港圆木厂的师傅,如今,他的老同事们要么转行,要么退休养老了。他是这里手艺人中少有拿工资的,完全可以不干活了,他也说这是费力不挣钱的事,可是他还要干。
现在靖港只有这一家圆木店了。余少龙记得从前靖港家家户户离不开圆术家具:农户们用的猪食桶、粪桶、河泥桶、谷桶、米桶,家庭里用来打井水的龙吊桶、花鼓桶、洗澡桶、洗脚桶,甚至女儿家出嫁的嫁妆,一样也离不开它。后来塑料用品出现,接的活儿种类便少了。现在,湖南人爱泡脚,余少龙 以做洗脚桶为主,长沙、衡阳、湘潭的人都来找他做,一个洗脚桶要做4个小时,45块钱,订做得提前10天。
他用一种木头做的大锤子把木头砸平砸齐。他做的木盆,特意在盆子的外沿处,多做出一块扶手来,这样人们在抬盆子的时候就省很多力。
洗脚桶打磨好,他站起来,点了根白沙烟,边吞云吐雾边给刨子上了上油。墙壁上整整齐齐挂着十几把已经用得漆黑油亮的创子,那是他真正的招牌。
他随手捧起一把木屑把脸埋进去使劲闻了闻。“这种香味,怎么闻都不会厌的”,他说。塑料桶热水一泡下去就有毒素出来,圆木桶是用杉木做的,很天然,还能去痘痘去痱子,连保温时间都比其他材料的桶长。
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片段,其实做一个木桶需要很多工序。要先将方木料经过简单计算加工成圆形家具,必须选杉木,越接近根部的越好。
余师傅要先在木段上画出不同规格的墨线,按线锯成各种形状的弧形木板,然后把它们丢到房屋瓦背上,日晒雨淋,至少要超过三个月。这时候杉木里的油脂已经很少,不易热胀冷缩,做家具就不会变形了,之后再用篾箍一片一片圈起来,内外分别创上两遍,安上底座后,用铁箍箍紧,最后,刷上桐油和清漆。
正说着话,进来了个人,手里拿来一旧木桶。他说桶的箍有点松了,漏水,让余师傅帮着修一下。
我看这人手里的木桶,木头都有点发黑了,肯定用了很多年了。余师傅说,有的桶长时间不用,缝隙太大蓄不住水,但用水泡3天就不漏了,这就是杉木的好处。他做的桶,只要好好地用,用上几十年没问题。
我们看见余师傅店里还有几个民国时期的老木桶,铁丝和木头仿佛已经长在一起,铁色木色难以分辨。这里的老人家用惯了木桶,有点坏了,他们也舍不得丢掉。所以余师傅这里的木桶是保修的。即使不是出自余师傅手的桶,若坏了,他也帮助修。
余师傅的儿子跟他学过木工,但他更愿意在长沙打工。余师傅说因为做木工苦,学的人自然少,关键是现在的人没有做手工活的耐心了。
如今店里只有余师傅一人忙活。余师傅也知道,这是费力不挣钱的活,而现在人满脑子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挣钱又不费力的活。
旅游 资讯
位置:靖港古镇地处湘江西岸。距长沙大约25公里。
景点:毛主席手迹展览馆;文革时期物品陈列馆;靖港民俗博物馆;革命母亲陶承故居;宁乡会馆(八元堂);省委旧址陈列馆;曾国潘靖港水战古战船展示基地;恐龙与远古生物化石馆;现代军舰展示基地;宏泰坊青楼文化表演艺术馆。
美食:纯正谷酒、糯米甜酒、靖港八大碗(鱿鱼笋子、五元肚片、五元整鸡、八宝果饭、清炖牛肉、黄焖鲜鱼、虎皮扣肉、杂烩汤)、豆子芝麻姜盐茶、靖港香干、三角糕、油砣、姜盐糕、虾饼、白糖米花、米包子、杯子糕、椿卷……
购物:老手工艺品:油纸伞、布鞋、原木家用小件,提桶、脚盆、洗脸盆、饭盆等;瓜瓢、手工杆秤;靖港特色食品。
住宿:明清四合院风格的“庐江苑”宾馆和“杨柳湖”客栈。苏式风格的“望江楼”宾馆、经济型青年旅馆“房房客栈”……
体验:漫步麻石街,逛逛老店铺,喝碗姜盐茶,品品三角糕,听听花鼓戏,看看采莲船,安卧老房子……
自驾车线路:1、由长沙经金星大道或雷锋大道至望城,上高乔大道至靖港新镇,转八景观大道行驶6公里,到达靖港古镇西入口“风雅广场”;2、由长沙经金星大道或雷锋大道至望城,过沩水大桥后右沿湘江大堤北行9公里到达靖港古镇东入口“七星广场”。
公交线路:1、长沙汽车西站乘9侣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达靖港古镇小巴士;2、荣湾镇乘903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达靖港古镇小巴士;3、长沙汽车西站乘望城中巴到望城汽车站,然后搭乘直迭靖港古镇小巴士。
旅游巴士:烈士公园南门——靖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