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底气r―― 人民军工九十年启示录

来源 :中国军转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这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三线”建设,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
其他文献
在秦山,有人把于洪福戏称为秦山“于公”,这个称呼里面饱含着员工对于洪福的敬重.但是于洪福自己却说,“我认为我做的这一切是工作需要.秦山核电的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们秦山所有参加核电建设的职工,他们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期刊
2021年9月3日,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获准延续20年,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该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延续获批,填补了我国核电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延续安全评估及监督审查的空白,具有珍贵的示范价值.rn众所周知,机动车驾驶入初次申请驾照的有效期是6年,在有效期满的前90天,向车辆管理所提供身份证明及体检合格证明,且驾驶证每个记分周期均未记满12分的,可以换发新证,继续开车.rn同样地,核电厂运行需要运行许可证,在有效期满之前,可向国家核安全局提出运行许可证延续申
期刊
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定了以秦山核电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恰希玛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出口核电站,也意味着调试、检修、运营、培训等配套服务也要一起“走出去”.秦山核电作为国内拥有3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最丰富使用经验的核电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迈出中国核电技术配套服务“走出去”的第一步.从那时起,秦山核电“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向前.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秦山核电
期刊
2003年年底,已是70岁高龄的陈曝之打电话给他的上级,请求批准他再次退休.在此之前,陈曝之于1995年办理了退休,但当年12月被返聘为秦山第三核电公司顾问;1998年5月10日,又被请回秦山,并出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事和朋友们都戏称他这是“第二次就业”.
期刊
1985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秦山核电,当时的海盐县还很落后,县城只有两条街道,即海滨路和朝阳路,核电新村也才开始建设.国家在当时外汇最为紧缺的情况下拨巨款组织操纵员到南斯拉夫核电站学习,到西班牙核电站模拟机培训,前后共组织了5批36人,大家都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期刊
下班回家,退休在家的老父亲翻看着手机,指着上面的一条新闻冲着我说:“你们单位今年发电30周年啦,这时间过得也忒快了吧~ 30年发了这么多电,了不起啊!”我打趣道:“可不,这里面也有你儿子的一份贡献啊!”与父亲聊着有关秦山核电的趣事,眼前浮现出30年前一个傍晚的情景:父亲骑着他心爱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后座带着我,快到海边时,父亲手指向前方大喊:“儿子快看,那就是秦山核电!”年少的我顺着父亲指的方向远眺海的对岸,看到了那如星辰般向我招手的璀璨灯光……
期刊
“秦山地区,从30万千瓦到660万千瓦,走了30年.这个30年,艰辛备尝,确实很不容易.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学真干,艰苦奋斗.秦山核电在我们的手里起步发展,希望后来者能够继续秉承核工业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把秦山核电真正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核电基地.”在秦山核电即将安全发电30周年之际,姚启明感慨道.
期刊
从调入秦山核电起,我便与这片热土不可分割.30年间,我见证了秦山核电实现从30万至100万千瓦的跨越、9台机组稳定运行创新创效;见证了从四家公司转变为一体化管理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见证了财务管理从会计电算化到信息化、数据化,始于共享的财务转型.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位财务人心中常怀的责任感,落实从我做起,肩负强烈的使命感接续奋斗,与秦山核电共成长,用自己的行动对责任做最好的诠释.
期刊
如果是在30年前,让人们把“海盐”这座古城与“零碳未来城”这个时髦新词在脑海中做一个连接,十有八九,都无法想象.但是,30年过去了,因为中国大陆第一台核电机组在这里的坐落与发展,当年的渔村变成了今日的新兴城市,而“零碳未来城”这个概念也可以“无缝对接”到这座城市的头上了.rn30年来,秦山核电已累计安全发电66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6.3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418个西湖景区;年发电约500亿千瓦时,与浙江省嘉兴市全年用电量相当,为当地改善电力供给结构、推进当地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三线记忆——黔南篇rn好人好马上三线rn备战备荒为人民rn献了青春献终生rn献完终生献子孙rn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线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历时三年跟踪拍摄,采访了一百余位亲历三线建设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第一次真实、详尽地将黔南三线建设史诗般地展现给观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