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历史课堂上就是学生“活”起来了,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关键词:历史; 高效 ; 课堂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比如把历史课堂搞活,有些教师就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做游戏、看电影电视就可以;再比如注重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就认为教师应唱主角,课堂基本上是一个人在讲,学生仅仅扮演听者角色,种种差漏使得课改效果大打折扣,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一、要清楚高效课堂的指标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1.优化教师队伍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怎么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实际上对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1)教师的知识储备应更加充足。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流不息的河流,还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历史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2)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出现。而是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历史有趣、有收获;从教学组织看,历史教师应从管理者到引导者;从师生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
2.优化教材
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
(1)创造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
打造历史课堂的高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要启而有法。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的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优化教学反思
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鲜活的素材,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当然要写好教学后记,必须注意五个方面:及时性,要趁热打铁;恒久性,要锲而不舍;简约性,要言简意赅;探究性;要格物致知;上升性,要历练升华。
二是教师通过书写教育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典型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是教师理性的反思,使教师更能登高望远,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方向。
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必须整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活动设计的实效性,成为一个更有成效的、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十问/花红斌//江苏教育,2004(1A):P41
[2]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建构“互动启发”教学模式/李才俊//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6)[中学理科(12)]:P27
[3]新课程:一次后现代的检视/陈克//江苏教育,2004(1A):P20
[4]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刘莉//江苏教育,2004(1A):P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上高中学336400 )
关键词:历史; 高效 ; 课堂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比如把历史课堂搞活,有些教师就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做游戏、看电影电视就可以;再比如注重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就认为教师应唱主角,课堂基本上是一个人在讲,学生仅仅扮演听者角色,种种差漏使得课改效果大打折扣,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一、要清楚高效课堂的指标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1.优化教师队伍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怎么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实际上对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1)教师的知识储备应更加充足。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流不息的河流,还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历史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2)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出现。而是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历史有趣、有收获;从教学组织看,历史教师应从管理者到引导者;从师生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
2.优化教材
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
(1)创造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
打造历史课堂的高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要启而有法。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的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优化教学反思
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鲜活的素材,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当然要写好教学后记,必须注意五个方面:及时性,要趁热打铁;恒久性,要锲而不舍;简约性,要言简意赅;探究性;要格物致知;上升性,要历练升华。
二是教师通过书写教育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典型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是教师理性的反思,使教师更能登高望远,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方向。
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必须整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活动设计的实效性,成为一个更有成效的、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十问/花红斌//江苏教育,2004(1A):P41
[2]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建构“互动启发”教学模式/李才俊//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6)[中学理科(12)]:P27
[3]新课程:一次后现代的检视/陈克//江苏教育,2004(1A):P20
[4]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刘莉//江苏教育,2004(1A):P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上高中学336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