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当你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时候,你的心中早已打开了一本历史百科全书,为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帮助你正确理解每一件事情。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 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 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
  当然,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其他文献
有一样东西,能使铁石心肠变得柔软;有一样东西,能让灰暗的人生充满希望;有一样东西,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这就是——爱。爱,美丽了世界;爱,装点了人生。  在我工作的生涯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使我一直难忘,她叫黄爱君。我教她时她上四年级,开学来报名注册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保护人陪着,只有她是一个人来的。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个子不高、不干不净、面黄肌瘦、满脸忧郁。  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我就把她找到
期刊
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
期刊
体育课的教学同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相比,尽管在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体育教学也同样强调教书育人,强调教学的方法性、艺术性,要想搞好体育课教学,必须要掌握好教学目标和内涵,以及教学的自身特点,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更好的协调发展,在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它文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明显的生理负荷
期刊
普及少儿美术教育、提高少儿全面素质是当今教育的重点。而如何普及美术教育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少儿的全面素质、为祖国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培养其审美能力、获取美术专业知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学画的内在动力,使美术教育成为孩子主动去获取“美”、追求“美”的实际行动,使美学教育贯穿于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对美的要求成为少儿学习生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觉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也就是说,融知识、能力、觉悟为一体,方能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一、授课之前寓德育于有目的的调查研究之中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期刊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职业中学初中生更为严重。有时上语文课常常能看到学生做数学或其他课程的作业,或根本不听课做其它别的事情,对于语文课好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认为语文课是“老北京的传说”,言下之意就是说语文课无新鲜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种情况:  一是教材内容的枯燥使学生厌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在教材编写上,除编排了记叙文、
期刊
为了检验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我选择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采取对照手法进行实验。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情况的测查,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及分层分组。教学中实行综合分类推进和单项分类推进的方法,以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   综合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取素质五项总成绩),依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推进,各项都差的学生,一个阶
期刊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多数情况下是有声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已成为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英语口语的教学已被大家所注重,这不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也反映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尤其口语教学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学习语言的最
期刊
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熟悉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
期刊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一、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