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外来精华有门道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100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怕是骨架还没长好,外来的刺激干扰得乱长一通,结果搞得骨架歪散、血肉模糊,走起来不仅不流畅生风,还障碍重重怪异极了。
  
  有很多人常问我,要不要对广告创意人员的创意设限,以免他们狂想得天花乱坠,偏离营销目的。我个人认为,答案可能根据他们是“广告新手”还是“广告熟手”有些差别:对于新进、没有经验、资浅的创意人而言,若他本身掌握商品精神的能力还不足,或是他的创意风格骨架还没长全,大量的外来信息,反倒可能会干扰他的创意思考。这也是我认为在教小孩子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学习参考范本的原因,不给范本,是免得干扰了他初看世界的原生创意。等到创意人的风格骨架长出来了,任何东西进来都可以成为养分,帮助他在这骨架中长出血肉。最怕是骨架还没长好,外来的刺激干扰得乱长一通,结果搞得骨架歪散、血肉模糊,走起来不仅不流畅生风,还
  障碍重重怪异极了。外在的文化或是信息刺激,对有了自己风格的广告熟手而言,就成了自由跃升的创意跳板;就像如果你已经有了房子,你就知道哪些家具大小、风格适不适合放进家里?该摆在哪里?需不需要改装家具…… 因为你已经有了既成的空间,不可能因为一个不当的家具毁了全部的家——早期我在写文案时,鲜少看别人的文案作品或是创意书(我称之为“保温箱无菌期”),等到我自己的风格系统建立好了,这类相关的书对我不会有摧毁性的影响,我可以过滤、挑选、改装信息进我自己的风格架构中,不会被干扰了,才开始看。
  大量阅读、吸收信息、参与艺文、持续创作、常去旅行、多与精彩的人交流…… 这些方法都还只是浅层地吸收创意者分泌出来的汁液、有限度地恢复知觉而已,但如果能重新洗涤、蜕变身心,感官灵敏之后,就不一定要再大量仰赖那些来自外在的维生系统了:光靠自己想象力、光靠生生不息的脑细胞,躺在家里睡觉,就有一堆的梦境小说可写;光靠感觉每分每秒细微差别的呼吸进出,都能有源源不绝、用都用不完的点子;光以舞蹈家的脚步走着每天回家的路,就会走出不一样的世界出来;光以一个小说家的眼睛逛夜市,你就会因为一个老妇人的一句话,开启了一部简单却深刻的长篇小说开头;光看一行关键性的文句,或是一首直捣灵魂底的音乐,就能让你瞬间跳跃到更高的领悟层次,这比你去读一百本创意的书还要有效,有着用都用不完、非常原创的创意能量。一旦你到了自体运转创意无碍的状态,拥有自体源源不绝的创意体系,任何刺激进来都能瞬间产出、过滤后分门别类,不会动摇你的架构,你也不会受到他人噪声的干扰。
  创意是一种思考、建构世界的方法,是觉醒、敏锐、突变出来的,并非素材与规模累积而成。一个没读过书的原始人,可以比饱读诗书的人有创意得多,信息与知识并非是创意的来源,在创意的河流里,你根本不用担心会没有创意或创意枯竭,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有呼吸、有感觉,就会有创意,只要有思考,就会有全新的想法。
  在创作的巨流里,我不会觉得分身乏术,而是目不暇接,非常有趣,那是个以自我为创作中心、百花盛开的游乐园,就像沙漠国家迪拜,由一个小小的点,发展出陆海空的创世规模:有室内滑雪场、海上人工群岛、旋转摩天楼…… 这些都是很好玩的过程,过程好玩,就不会觉得累,因为有太多的可能性、太多的能量在之间流动。
  创意无法从任何人身上复制方法,每个人应该都要发展自己的创意学,每天运用在自己生活上。
  
  李欣频
  她是自由文案和创意工作者,被称为台湾“文案天后”,出版过台湾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广告作品集,一本书疯狂再版35 次; 她一天阅读一本书,37 岁去37 个国家,创作能量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络、建筑、爱情、灵修……是策划自己人生的创意生活家。
其他文献
都以为工作是“入世”的,需要抛弃自我,需要妥协,百炼成钢,方文山和满涛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工作也可以很自我,而且既自我,又“入世”,换作说电影的说法,既叫好,又叫座!    在印度教中,Atman 是小我、自我、本我、灵魂的意思,这是很多人追求的小境界,印度教还有另外一个对应的词brahman,就是大我、宇宙的真理,也译作“梵”,所谓的“梵我合一”是一种需要修行的终极境界,即把自我和外界“连接”
期刊
新员工表现不如自己,与其辛辛苦苦教他,还冒着被捅娄子的风险,不如自己做——这样的想法,你有吗?    常有当主管的朋友向我抱怨:太辛苦了,公司里大事小情都得他一把抓。面对他们的抱怨,我总是回答:那是因为你们不想进到更高层次。“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跳起来。没办法,就是这样。你以为你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可你的自身行动却并非如此——不把手里的东西交出去,又怎能让新东西进来?  
期刊
金融衍生物的可怕,早有无数人提及,但是为什么人们当初熟视无睹呢?为什么人们忽视现实证据,如同当时把安然捧上天一样把美林比做“10 大必买股票”呢?  为什么人们还在把那些时髦的、人云亦云的商业论述奉为圭臬,重复着少数诸如苹果和Google 这类公司支离破碎的“成功表象”,只相信权威的观点和抄袭别家公司看起来可行的策略,放弃逻辑思考呢?  快危机了,同志们!不要被虚假繁荣蛊惑了头脑,管理者的工作是根
期刊
俗话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呃,不是说帝斯曼(DSM)是“魔鬼”,而是说,决定帝斯曼成为帝斯曼的,是那些藏匿于我们熟悉物件中的、肉眼不可视的帝斯曼。  你是否关注过美味食品色彩鲜艳的外包装?比如德芙巧克力(DOVE);你是否在意过那些美白产品里的添加成分?比如玉兰油(OLAY)含有的维生素E;你是否考虑过,在剧烈的奥运比赛中,那些大汗淋漓的运动员何以在37℃的高温下调节自己不断攀升的体温?你是否是一
期刊
在卡尔维诺写的《看不见的城市》里,忽必烈似是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一样对马可· 波罗描述故乡威尼斯的叙述开始评头论足,他对马可· 波罗说,“从今往后,由我来描绘城市,而你则在你的旅行中验证它们是否存在。”  我们决定模仿忽必烈。尽管我们不是马可· 波罗,尽管我们描述的城市不是威尼斯,而是凯里尼亚,在这个城市,你能感受到一种惬意的关于夜色的描绘和讨论,似乎那些腥香甜湿的海风能够随着文字一同刮起嗅觉。 
期刊
2008年9月14日深夜,作为一家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行CEO, Dick Fuld还在做最后的努力。这位以好斗著称的华尔街著名人物,不停地在电话上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请求别人(包括稍后也将陷入麻烦的摩根士丹利)出手帮助他那家脆弱的公司。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救世主。12个小时以后,雷曼兄弟全球25000名员工从新闻中得知自己的公司申请破产,这期间无论是Dick还是公司其他高层都没来得及给员工发任
期刊
出污泥而不染,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你要是说我连碰到别人做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忍受,那不可能。    “灰色”这个说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经济体中,是个显得颇为敏感的话题。一般在成熟的经济体中,灰色地带比较少,在国家非常贫穷的阶段,像改革开放之前或者计划经济时,灰色收入也鲜为人知。通常灰色地带比较多的时候,是在经济刚刚起飞的时候。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光中国有,别的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早年间也都有
期刊
在澳大利亚,星巴克关闭70%多店面不是新闻,矿工坐直升飞机上下班也不是新闻, 新闻是他们做事没标准,这对于看起来“糙”的澳大利亚人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前一段,星巴克运营不佳,将关闭位于澳大利亚70%多店面的新闻占据了各媒体的版面,不过,在这个连工人坐直升飞机上下班都不是新闻的国家,这则消息恐怕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吧。    坐直升飞机上下班?别慌,你没看错。在澳洲最大的矿业基地、西部城市帕
期刊
有句名言是:“人们加入优秀的公司,却因为糟糕的管理者而离开”。可即便是离开,也请别空着手。因为我们知道“相对论”——就是    让坏上司变成好学校    什么样的上司够坏?暴戾、吝啬、严重偏心、欺软怕硬、朝令夕改、品质败坏、浅薄无知、挑剔指责、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怀恨在心、不懂赏识、不会感激……顿时间觉得词汇量丰富了许多。  近期,美国一家著名职业专业网站针对最伟大和最乖戾上司的特征做了一项网上调
期刊
想到萨拉·佩林(Sarah Palin)——麦凯恩提名的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我脑中总是回转着“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关于一只经过文明教化的狗如何被卖到美国阿拉斯加拉雪橇,为了生存变得像野生动物一样凶悍、机智、狡诈,在狼群呼唤下重归荒野的故事。      佩林1964年出生于爱达荷州,出生3个月后,她随父母迁居阿拉斯加州——杰克·伦敦书中“主狗公”被卖到的地方,一方水土也许真的养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