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作品 教学策略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学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
一、亲近鲁迅让当代学生对鲁迅加强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教学,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例如:《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神秘感特别对初一刚入学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尤为重要。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方式,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畅游鲁迅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作品的亲近与兴趣。
二、理解、研究鲁迅的作品
教学鲁迅作品,要求教师自己具有扎实的中外历史知识,要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还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讲学鲁迅作品,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一篇文章,要看到有关文章与课文的联系,看到时代的意义,要多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写作日期相近的、思想内容相似的鲁迅作品和有关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的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大有禅益的。理解鲁迅,学其对问题的观察、思维方法,对提高思辨能力很有益处。对鲁迅作品的学习理解,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会鲁迅式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思考。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篇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面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四、学习鲁迅
1、学习鲁迅的精神
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这正是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2、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
鲁迅作品的语言极有个性,风格独特,语言含义深刻隽永,从整体而言,幽默、犀利、简洁干练;杂文善用比喻、反语,写得极为形象传神,为表达复杂、深刻思想的需要,鲁迅的杂文使用长句较多,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语言的含蓄有味,也是鲁迅先生的一种语言艺术。例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当写到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时这样写道:“当时上海的报刊都不敢刊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刊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和“不屑”三个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上海的报界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不敢”,指那些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报刊,他们也认为这样的大事件当然应该及时报道,也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话题,但是由于慑于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力量的淫威,惟恐受到牵连而不敢刊载;“不愿”,是指那些自诩中立,自命清高的报刊,为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而“不愿”刊载;“不屑”,是指那些顽固分子坚持反动立场、对革命青年的流血牺牲漠然视之或者心怀成见的报刊,在他们看来,革命青年惨遭杀害是咎由自取,所以“不屑”刊载。这句话很有份量,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颇值得读者的深思。
事实说明,即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也并非过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坎坷之后,尽管我们已付出的深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鲁迅先生所理想的“立人”境界离我们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注定了我们藉鲁迅小说对学生进行“立人”教育的深刻迫切的现实性,我们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一定要号准鲁迅小说“立人”思想的这根主脉。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作品 教学策略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学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
一、亲近鲁迅让当代学生对鲁迅加强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教学,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例如:《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神秘感特别对初一刚入学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尤为重要。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方式,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畅游鲁迅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作品的亲近与兴趣。
二、理解、研究鲁迅的作品
教学鲁迅作品,要求教师自己具有扎实的中外历史知识,要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还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讲学鲁迅作品,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一篇文章,要看到有关文章与课文的联系,看到时代的意义,要多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写作日期相近的、思想内容相似的鲁迅作品和有关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的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大有禅益的。理解鲁迅,学其对问题的观察、思维方法,对提高思辨能力很有益处。对鲁迅作品的学习理解,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会鲁迅式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思考。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篇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面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四、学习鲁迅
1、学习鲁迅的精神
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这正是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2、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
鲁迅作品的语言极有个性,风格独特,语言含义深刻隽永,从整体而言,幽默、犀利、简洁干练;杂文善用比喻、反语,写得极为形象传神,为表达复杂、深刻思想的需要,鲁迅的杂文使用长句较多,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语言的含蓄有味,也是鲁迅先生的一种语言艺术。例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当写到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时这样写道:“当时上海的报刊都不敢刊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刊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和“不屑”三个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上海的报界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不敢”,指那些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报刊,他们也认为这样的大事件当然应该及时报道,也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话题,但是由于慑于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力量的淫威,惟恐受到牵连而不敢刊载;“不愿”,是指那些自诩中立,自命清高的报刊,为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而“不愿”刊载;“不屑”,是指那些顽固分子坚持反动立场、对革命青年的流血牺牲漠然视之或者心怀成见的报刊,在他们看来,革命青年惨遭杀害是咎由自取,所以“不屑”刊载。这句话很有份量,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颇值得读者的深思。
事实说明,即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也并非过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坎坷之后,尽管我们已付出的深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鲁迅先生所理想的“立人”境界离我们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注定了我们藉鲁迅小说对学生进行“立人”教育的深刻迫切的现实性,我们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一定要号准鲁迅小说“立人”思想的这根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