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美国当代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其提出的“逐级分化、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分析了现行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及教材编排,并以“会计账户的含义和结构”为例,尝试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坚.先行组织者与导入新课[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4]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坚.先行组织者与导入新课[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4]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