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兴发教育中提到:始于自然,启于智,成于乐,立于礼。在教育改革的当下,兴发教育给在寻找教育出路的我们提供的指引。如何在课堂中启发学生,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有效的达成“隐形”的教育,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的意向性,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标,我想文中的案例或许会对大家产生一点启发。
关键词:兴发教育;思维活跃;激发兴趣;意向性
在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中,课文内容的结束后,我习惯性的问:对于这篇文章,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女生带着笑意,却又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我说:老师,课文中离开妈妈后,孩子们怎么回家看妈妈啊?要是孩子想妈妈了或者妈妈想孩子了,他们怎么联系啊?我一听,既惊喜又为难。首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孩子没有被书上的思路所左右,而是有自己思考的角度,很难得。但是我却有点尴尬、因为我这里并没有孩子想要的答案,这个问题太出人意料了。我有点不知所措。
无奈之下,我说:“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说明你真的在思考,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这样,不仅要听懂老师说的话,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样你们的记忆才会深刻。请你们送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个女孩子在大家的羡慕的目光中不好意思的坐下了。把难题丢给了我。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又什么有办法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为了传播种子,妈妈们又各种各样的智慧,那现在请你们也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智慧,让四海为家的自己能联系上自己的妈妈,甚至能回家看一看?
孩子们面面相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很显然,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教室里面开始沉默,我耐心的等着。突然,班上有一个非常积极的孩子说:老师,我有。我觉得他们可以打电话啊,这样不就联系到了吗?我笑笑不语,这孩子还真是脑洞大开。这时。马上就有孩子站起来回答说:植物怎么会有电话呢?那个男孩子马上反驳道:谁说没有?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话藏在海螺里面,让风吹过,这样风吹过的妈妈所在的地方,不就是打电话了吗?我顿时被这个孩子的想象惊叹道:好童趣的想象,真是天真浪漫,我忍不住赞叹道:真是好办法。其他的孩子也似乎收到的启发纷纷表示:豌豆种子在成熟之后,在太阳的照耀下,裂来后离开自己的妈妈,等他想妈妈了,可以把自己的话告诉蚯蚓哥哥,这样蚯蚓在到处钻土的时候,就能告诉豌豆妈妈,孩子很想他。苍耳宝宝那就可以将自己的悄悄话告诉路过的小动物,让他一路奔跑一路传达自己的秘密,告诉妈妈我想他。又有孩子站起来說:那蒲公英种子就让风作为信使吧,每当风吹过,妈妈就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自己的孩子在思念着他。我看着孩子们讨论热烈,及时肯定到: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你看你们的回答可以让我们重新写一篇文章了,叫《植物种子有办法》。
于是,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小组合作,仿照课文,选择一种植物,来写写通过什么办法来联系自己的妈妈。孩子们兴趣很高,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孩子用上了书上的动词开始造句。在全班的努力下,我们的《植物种子有办法》就新鲜出炉了:
孩子如果已经离家,
就会常常见不到妈妈,
牛马有脚,鸟儿有翅膀,
他们都可以回家看妈妈,
那植物宝宝如果想妈妈了,
有什么办法呢?
想啊想。
蒲公英宝宝把自己的心里话,
告诉了大风,
只大风一吹,
妈妈们就能听到悄悄话。
苍耳宝宝也想妈妈,
它把心事告诉了路过的小动物,
只要一经过,
妈妈们就能明白孩子的心意。
豌豆宝宝也想到一个办法,
在太阳的照耀下,
啪的一声,成熟的豆荚炸开,
豌豆宝宝让豌豆种子告诉地里的蚯蚓哥哥,
让他们在松土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妈妈:我想你。
第二天,我将孩子们的发言整理成电子稿,在全班进行朗读,也让孩子们一起朗读。对于这种大家自己创作的诗歌,孩子们显示出异于平常的热情,一会儿就会背了。
在这一课中,我有点小骄傲,为孩子们。因为在这个课堂上,我看到了“兴“。教育情境中的“兴”乃是个体身心被唤起、激活的过程,被兴发的个体身心往往处于非确定性状态,并不指向某种确切的知识形式,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正是《诗》之兴发,开启个体礼乐人生的优雅之门。诗之教就成了其后的礼之教的背景与视域,正是在为诗之教所兴起的美好生命质地之上,礼之教成为对个体生命发展,也就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进一步提升与塑造。【1】《植物妈妈有办法》虽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古体诗,但是作为一片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它就起到了“兴”的作用,激发了兴趣,引发了孩子的思考,打开的思维并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获得了的美好的体验。
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任何教育最终都需要转化成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这里,“兴”的技艺,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身体的转向,转向学校、课堂,让身体沉浸在学校、课堂事物之中,爱学校、爱课堂。教育教学的真正的重心,其实并不是如何去讲授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唤起学生对知识讲授的爱,也就是唤起他们置身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的意向性,让他们转向所欲讲授的事物之中,由此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路径是唤起学生的思维生活:“只有当他是思想家的时候,当他的思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和正在学习的那些东西的时候,那时孩子才会成为好问的、求知欲望旺盛的、勤奋的学生。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都更为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没有蓬勃的、泉水般涌出的思维生活,让他对待学习象对待幸福、对待欢乐那样,一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堂课上,正是因为恰如其分抓住了一个点,让孩子们的课内和课外思维活动活跃起来,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师生的教育交往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他所有的经历和经验,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奇迹发生,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教育的意向性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
[2] 刘铁芳.教育的意向性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
关键词:兴发教育;思维活跃;激发兴趣;意向性
在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中,课文内容的结束后,我习惯性的问:对于这篇文章,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女生带着笑意,却又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我说:老师,课文中离开妈妈后,孩子们怎么回家看妈妈啊?要是孩子想妈妈了或者妈妈想孩子了,他们怎么联系啊?我一听,既惊喜又为难。首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孩子没有被书上的思路所左右,而是有自己思考的角度,很难得。但是我却有点尴尬、因为我这里并没有孩子想要的答案,这个问题太出人意料了。我有点不知所措。
无奈之下,我说:“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说明你真的在思考,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这样,不仅要听懂老师说的话,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样你们的记忆才会深刻。请你们送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个女孩子在大家的羡慕的目光中不好意思的坐下了。把难题丢给了我。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又什么有办法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为了传播种子,妈妈们又各种各样的智慧,那现在请你们也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智慧,让四海为家的自己能联系上自己的妈妈,甚至能回家看一看?
孩子们面面相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很显然,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教室里面开始沉默,我耐心的等着。突然,班上有一个非常积极的孩子说:老师,我有。我觉得他们可以打电话啊,这样不就联系到了吗?我笑笑不语,这孩子还真是脑洞大开。这时。马上就有孩子站起来回答说:植物怎么会有电话呢?那个男孩子马上反驳道:谁说没有?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话藏在海螺里面,让风吹过,这样风吹过的妈妈所在的地方,不就是打电话了吗?我顿时被这个孩子的想象惊叹道:好童趣的想象,真是天真浪漫,我忍不住赞叹道:真是好办法。其他的孩子也似乎收到的启发纷纷表示:豌豆种子在成熟之后,在太阳的照耀下,裂来后离开自己的妈妈,等他想妈妈了,可以把自己的话告诉蚯蚓哥哥,这样蚯蚓在到处钻土的时候,就能告诉豌豆妈妈,孩子很想他。苍耳宝宝那就可以将自己的悄悄话告诉路过的小动物,让他一路奔跑一路传达自己的秘密,告诉妈妈我想他。又有孩子站起来說:那蒲公英种子就让风作为信使吧,每当风吹过,妈妈就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自己的孩子在思念着他。我看着孩子们讨论热烈,及时肯定到: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你看你们的回答可以让我们重新写一篇文章了,叫《植物种子有办法》。
于是,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小组合作,仿照课文,选择一种植物,来写写通过什么办法来联系自己的妈妈。孩子们兴趣很高,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孩子用上了书上的动词开始造句。在全班的努力下,我们的《植物种子有办法》就新鲜出炉了:
孩子如果已经离家,
就会常常见不到妈妈,
牛马有脚,鸟儿有翅膀,
他们都可以回家看妈妈,
那植物宝宝如果想妈妈了,
有什么办法呢?
想啊想。
蒲公英宝宝把自己的心里话,
告诉了大风,
只大风一吹,
妈妈们就能听到悄悄话。
苍耳宝宝也想妈妈,
它把心事告诉了路过的小动物,
只要一经过,
妈妈们就能明白孩子的心意。
豌豆宝宝也想到一个办法,
在太阳的照耀下,
啪的一声,成熟的豆荚炸开,
豌豆宝宝让豌豆种子告诉地里的蚯蚓哥哥,
让他们在松土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妈妈:我想你。
第二天,我将孩子们的发言整理成电子稿,在全班进行朗读,也让孩子们一起朗读。对于这种大家自己创作的诗歌,孩子们显示出异于平常的热情,一会儿就会背了。
在这一课中,我有点小骄傲,为孩子们。因为在这个课堂上,我看到了“兴“。教育情境中的“兴”乃是个体身心被唤起、激活的过程,被兴发的个体身心往往处于非确定性状态,并不指向某种确切的知识形式,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正是《诗》之兴发,开启个体礼乐人生的优雅之门。诗之教就成了其后的礼之教的背景与视域,正是在为诗之教所兴起的美好生命质地之上,礼之教成为对个体生命发展,也就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进一步提升与塑造。【1】《植物妈妈有办法》虽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古体诗,但是作为一片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它就起到了“兴”的作用,激发了兴趣,引发了孩子的思考,打开的思维并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获得了的美好的体验。
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任何教育最终都需要转化成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这里,“兴”的技艺,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身体的转向,转向学校、课堂,让身体沉浸在学校、课堂事物之中,爱学校、爱课堂。教育教学的真正的重心,其实并不是如何去讲授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唤起学生对知识讲授的爱,也就是唤起他们置身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的意向性,让他们转向所欲讲授的事物之中,由此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路径是唤起学生的思维生活:“只有当他是思想家的时候,当他的思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和正在学习的那些东西的时候,那时孩子才会成为好问的、求知欲望旺盛的、勤奋的学生。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都更为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没有蓬勃的、泉水般涌出的思维生活,让他对待学习象对待幸福、对待欢乐那样,一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堂课上,正是因为恰如其分抓住了一个点,让孩子们的课内和课外思维活动活跃起来,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师生的教育交往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他所有的经历和经验,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奇迹发生,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教育的意向性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
[2] 刘铁芳.教育的意向性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