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推行农村改革,打破了农村现有的刚性社会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内部分化出多个阶层,并萌发出各自阶层的利益意识;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给基层政治稳定带来了一些影响和挑战,笔者在此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农村阶层分化;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108-02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使他们逐渐地由保守走向开放。农村的改革带来了强劲的活力,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创造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改变了土的的使用方式,给使得广大农民“有土可依”,安心于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城镇兴起,是农民身份的人有了自己的企业;过剩的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是我国第一批城市的积极建设者;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迅速出现让小城镇更加繁荣,农闲时期过剩的劳动力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开始了大规模区域性流动,并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此时,中国农村社会开始分化出从事不同职业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阶层,并给原本模式化的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推动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前提。农村政策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只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这就成为了农村出现分工、分业的前提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使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买卖产品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自身的劳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分化提供了新的空间
所有制的多样化给农村带来的许多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农民的积极性得以极大的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的提高,在农闲的季节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土地可以为广大农民自由耕种。由此,农民的经营模式开始由单一生产走向多样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加之由于农业生產资料的改进,许多人开始脱离繁重的农活,利用富余时间开始转向二、三产业经营。这样,农村阶层分化就有了其新的生存空间。
(三)城乡比较利益的驱动是农民阶层分化的内在动力
当商业部门的收益高于农业收部门益的时候,劳动力就开始流向着收入较高的商业部门。同时,农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大多数农民在吃饱穿暖后,就想要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收益较低,也成为他们脱离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那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民,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进而促进了农村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二、农村阶层分化对政治稳定的挑战
政治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事物总是两面存在着的,农村阶层分化有着其积极作用,也必然给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对政治系统的新挑战
当代,完善的政治系统成为公民表达政治需求的最好渠道,同时也是保障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内部的分化,有部分阶层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自身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就会更加关注其自身的利益,当然会产生更多的了解政策和参与政治的要求。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其必然对政策如何保证其经济利益更加关注,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参与的途径,获得政府作出的、与他们有关的政策,以保证其阶层利益的实现。此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提升了相应的政治参与水平。因而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人处于社会经济的底层,他们缺乏经济能力和必要的知识教育,所以他们并会很热衷于参与政治。这样看来,农村各阶层参与政治是不均衡的,这样将不利于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健康的发展。
(二)利益分化是阶层分化的产物
政府的决策就需要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同时又必须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要求,这样就需要政府将各种利益诉求有机的整合起来。这将是对政府利益整合功能一个最大的挑战。对于某些优势阶层,如,私营企业主,他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必然要求国家其对个体财产在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给予更多的保护,他们更加关注本阶层政治权利,以及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与乡村管理者阶层,他们的注意力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秩序,他们认为参与和推动政治发展需要用民主的、温和的方式。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特殊性、差异性,给社会利益整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种利益的分散性对继续保持我国基层政治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既满足农村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同时又能将它们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确保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在当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三、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建议
(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单一制的生存方式被废除,集体经济成分逐渐被私有经济成分所替代,农村逐渐演绎出一种“离心力”。计划经济体制的消退所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个人流动性的提高,更带来了思想意识的转变:大家不再以集体利益为中心,而转向以个人利益为目标。好处是盘活了农村经济,大家富裕了起来;但同时,也使得原有的“向心力”消失,能把村民结合起来的凝聚力出现缺失。行政体制改革使得农村基层政权的作用日益衰退,与之而来的是公共性作用的弱势。如果不能把分散、分层的利益整合起来,发挥其整体效用,那么很难保证农村的政治稳定,农村的政治发展便很难实现。当前,能够把农村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出整体效用的只有基层党组织。
(二)强化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整合
随着农村利益分化日益突出,密切干群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各阶层的利益,这也是农村管理阶层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提高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能力;二是着眼农村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构建一个多层次、宽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各阶层农民的利益表达途径,支持合法、正当的利益诉求,疏导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争取各阶层农民都能找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从而将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三)以制度为创新动力,建立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
给农民参与政治以更大的空间,让农民真正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员。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将农民群体纳入到国家机制中才可能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将农民真正纳入到政治体系之中。一是要逐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来保护农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在实践中使村民自治法逐渐完善,保证政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样,农民的政治参与就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农民的政治诉求收集起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输入党组织,然后整合进入政策制定系统。二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同时其对政治参与的倾向也各不相同,那么对于政府而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政治参与方案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扩大农村民主政治的范围,增强农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政治凝聚力,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是农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行政保障。农村的经济体制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之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故而,此时政府就需要及时的转变职能,规范干部行为。村干部要增强其服务意识,应采用更好的管理手段。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治理”和“善治”,各级政府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第三、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我们要在农村创建一种好的政治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让农民真正的享有各种权利,特别在是农村基层的选举过程中,要使农民真正享有选举权和履行监督权。
第四、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在《变化中的社会秩序》一书中,亨廷顿指出:组织是通往权力之路,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允许并鼓励农民成立各种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各种社会团体的利益表达功能,使之成为他们利益表达的组织载体,联通上下的渠道。尤其是带有职业特点的各类农民社会团体,他们是一个特定阶层的代表,并且反映该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但是就目前而言,村行政组织的职能消退以后,农民职业性社会团体并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将农民有机的结合在这种自治组织中去,这样一个团体机构,可以对政府的决策实行监督,同时也让农民有组织的参与政治,通过特定团体和政府来进行磋商。对农民而言,既可以将其纳入大政治参与的制度中去,也让农民更多的受到民主的历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
[2]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6]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农村阶层分化;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108-02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使他们逐渐地由保守走向开放。农村的改革带来了强劲的活力,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创造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改变了土的的使用方式,给使得广大农民“有土可依”,安心于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城镇兴起,是农民身份的人有了自己的企业;过剩的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是我国第一批城市的积极建设者;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迅速出现让小城镇更加繁荣,农闲时期过剩的劳动力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开始了大规模区域性流动,并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此时,中国农村社会开始分化出从事不同职业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阶层,并给原本模式化的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推动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前提。农村政策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只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这就成为了农村出现分工、分业的前提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使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买卖产品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自身的劳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分化提供了新的空间
所有制的多样化给农村带来的许多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农民的积极性得以极大的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的提高,在农闲的季节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土地可以为广大农民自由耕种。由此,农民的经营模式开始由单一生产走向多样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加之由于农业生產资料的改进,许多人开始脱离繁重的农活,利用富余时间开始转向二、三产业经营。这样,农村阶层分化就有了其新的生存空间。
(三)城乡比较利益的驱动是农民阶层分化的内在动力
当商业部门的收益高于农业收部门益的时候,劳动力就开始流向着收入较高的商业部门。同时,农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大多数农民在吃饱穿暖后,就想要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收益较低,也成为他们脱离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那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民,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进而促进了农村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二、农村阶层分化对政治稳定的挑战
政治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事物总是两面存在着的,农村阶层分化有着其积极作用,也必然给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对政治系统的新挑战
当代,完善的政治系统成为公民表达政治需求的最好渠道,同时也是保障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内部的分化,有部分阶层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自身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就会更加关注其自身的利益,当然会产生更多的了解政策和参与政治的要求。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其必然对政策如何保证其经济利益更加关注,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参与的途径,获得政府作出的、与他们有关的政策,以保证其阶层利益的实现。此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提升了相应的政治参与水平。因而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人处于社会经济的底层,他们缺乏经济能力和必要的知识教育,所以他们并会很热衷于参与政治。这样看来,农村各阶层参与政治是不均衡的,这样将不利于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健康的发展。
(二)利益分化是阶层分化的产物
政府的决策就需要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同时又必须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要求,这样就需要政府将各种利益诉求有机的整合起来。这将是对政府利益整合功能一个最大的挑战。对于某些优势阶层,如,私营企业主,他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必然要求国家其对个体财产在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给予更多的保护,他们更加关注本阶层政治权利,以及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与乡村管理者阶层,他们的注意力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秩序,他们认为参与和推动政治发展需要用民主的、温和的方式。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特殊性、差异性,给社会利益整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种利益的分散性对继续保持我国基层政治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既满足农村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同时又能将它们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确保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在当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三、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建议
(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单一制的生存方式被废除,集体经济成分逐渐被私有经济成分所替代,农村逐渐演绎出一种“离心力”。计划经济体制的消退所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个人流动性的提高,更带来了思想意识的转变:大家不再以集体利益为中心,而转向以个人利益为目标。好处是盘活了农村经济,大家富裕了起来;但同时,也使得原有的“向心力”消失,能把村民结合起来的凝聚力出现缺失。行政体制改革使得农村基层政权的作用日益衰退,与之而来的是公共性作用的弱势。如果不能把分散、分层的利益整合起来,发挥其整体效用,那么很难保证农村的政治稳定,农村的政治发展便很难实现。当前,能够把农村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出整体效用的只有基层党组织。
(二)强化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整合
随着农村利益分化日益突出,密切干群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各阶层的利益,这也是农村管理阶层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提高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能力;二是着眼农村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构建一个多层次、宽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各阶层农民的利益表达途径,支持合法、正当的利益诉求,疏导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争取各阶层农民都能找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从而将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三)以制度为创新动力,建立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
给农民参与政治以更大的空间,让农民真正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员。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将农民群体纳入到国家机制中才可能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将农民真正纳入到政治体系之中。一是要逐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来保护农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在实践中使村民自治法逐渐完善,保证政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样,农民的政治参与就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农民的政治诉求收集起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输入党组织,然后整合进入政策制定系统。二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同时其对政治参与的倾向也各不相同,那么对于政府而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政治参与方案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扩大农村民主政治的范围,增强农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政治凝聚力,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是农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行政保障。农村的经济体制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之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故而,此时政府就需要及时的转变职能,规范干部行为。村干部要增强其服务意识,应采用更好的管理手段。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治理”和“善治”,各级政府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第三、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我们要在农村创建一种好的政治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让农民真正的享有各种权利,特别在是农村基层的选举过程中,要使农民真正享有选举权和履行监督权。
第四、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在《变化中的社会秩序》一书中,亨廷顿指出:组织是通往权力之路,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允许并鼓励农民成立各种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各种社会团体的利益表达功能,使之成为他们利益表达的组织载体,联通上下的渠道。尤其是带有职业特点的各类农民社会团体,他们是一个特定阶层的代表,并且反映该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但是就目前而言,村行政组织的职能消退以后,农民职业性社会团体并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将农民有机的结合在这种自治组织中去,这样一个团体机构,可以对政府的决策实行监督,同时也让农民有组织的参与政治,通过特定团体和政府来进行磋商。对农民而言,既可以将其纳入大政治参与的制度中去,也让农民更多的受到民主的历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
[2]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6]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