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关系学院与共和国同龄,走过了6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保持了“小而精”的传统,坚持将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以“一制三化”(导师制、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为基本框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顺应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方向,取得了令全校师生赞许的成果。
强化“国际化”特色
“国际化”是学校“一制三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领导认为,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必须与强者为伍,学习国外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借鉴其大学制度和先进管理经验;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手过招,切实增强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能力和自信。为此,学校下大力气开拓海外交流渠道,与多所海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大幅增加外派交换生数量,扩大外教队伍和外国留学生入校规模,已提前实现了学校“十二五”规划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标。
学校还以创新思维指导国际化实践,如与丹麦奥尔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中国与国际关系专业(CIR)研究生的全新探索,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得到教育部和我国驻丹麦使馆领导的好评。又如,学校大手笔奖励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见学旅行,首批2013届32名优秀学生已于今年4月赴日本多所著名大学参访归来,收获多、反响好,对在读学生也产生了正面的示范效应。
作为国际化的重头戏,学校从2013年开始试行夏季学期(即国际化小学期)。在6月24日至7月19日的4周时间内,学校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丹麦、台湾等地高校的19位教师,开设了涉及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应用技能等多个类别的23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供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总计有6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选听了近1,600门次课程,选课人数占在校生的20%。这一方式打破了专业、年级、学生层次等界限,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助推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来自外校的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校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自信心。从教学评估、学生反馈、外请教师反馈的情况看,学校首次举办的夏季学期取得成功,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著。
坚持“精细化”培养
“小而精”是国际关系学院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传统。在小班化方面,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从2012年起,将本科生招生规模压缩近8%,并增聘教师、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硬件保障,以确保小班教学落到实处不反弹。目前,学校外语教学班已恢复到每班20人左右。在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方面,学校特别重视本科生导师的资格遴选、职责要求和定期评估检查,以使导师真正发挥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等方面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导师制的配套,学校还专设了师生交流中心,为师生交流、研讨活动等提供便利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国际关系学院正在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完善学子成长体系,实现“一制三化”的整合联动,续写“精细化”培养模式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艺英]
强化“国际化”特色
“国际化”是学校“一制三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领导认为,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必须与强者为伍,学习国外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借鉴其大学制度和先进管理经验;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手过招,切实增强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能力和自信。为此,学校下大力气开拓海外交流渠道,与多所海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大幅增加外派交换生数量,扩大外教队伍和外国留学生入校规模,已提前实现了学校“十二五”规划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标。
学校还以创新思维指导国际化实践,如与丹麦奥尔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中国与国际关系专业(CIR)研究生的全新探索,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得到教育部和我国驻丹麦使馆领导的好评。又如,学校大手笔奖励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见学旅行,首批2013届32名优秀学生已于今年4月赴日本多所著名大学参访归来,收获多、反响好,对在读学生也产生了正面的示范效应。
作为国际化的重头戏,学校从2013年开始试行夏季学期(即国际化小学期)。在6月24日至7月19日的4周时间内,学校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丹麦、台湾等地高校的19位教师,开设了涉及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应用技能等多个类别的23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供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总计有6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选听了近1,600门次课程,选课人数占在校生的20%。这一方式打破了专业、年级、学生层次等界限,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助推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来自外校的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校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自信心。从教学评估、学生反馈、外请教师反馈的情况看,学校首次举办的夏季学期取得成功,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著。
坚持“精细化”培养
“小而精”是国际关系学院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传统。在小班化方面,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从2012年起,将本科生招生规模压缩近8%,并增聘教师、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硬件保障,以确保小班教学落到实处不反弹。目前,学校外语教学班已恢复到每班20人左右。在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方面,学校特别重视本科生导师的资格遴选、职责要求和定期评估检查,以使导师真正发挥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等方面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导师制的配套,学校还专设了师生交流中心,为师生交流、研讨活动等提供便利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国际关系学院正在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完善学子成长体系,实现“一制三化”的整合联动,续写“精细化”培养模式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