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的“盛世”也促进了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盛世”。 可以说,过去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对30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一个描述和总结。
  就概念而言,本文所指的对外传播媒体主要是我国从事对外传播活动、以外国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外语媒体,但也包括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其种类包括三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
  
  “少数”精英媒体主导对外传播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直是属于少数的精英媒体。说其是“少数媒体”,主要是与我国其它以中国受众为传播对象的中文媒体数量比较而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语媒体中只有一个中央级的电视频道(CCTV-9,以英语为主)和一个地方频道(上海的英语频道CIS)、一个外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台,40多种外语播出)和一些地方英语节目、约十家英文日报和周报(包括《中国日报》及其子报、《上海日报》和《深圳日报》等)、约十家英语杂志和约十大多语种网站(包括中央各大媒体创办的网站)和新华社的外语电讯稿等。说其精英媒体,是因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中多数都是中央级媒体,且政治化程度相对较高。尽管近年来,地方媒体不断涌现,但中央媒体的主导地位是明显的。
  尽管如此,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并考虑我国是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应该承认我国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对外传播媒体的体系本身已说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当然,在肯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还存在问题: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其影响力也有待提高,与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单一媒体主导转向多种媒体融合
  
  我国对外传播媒体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主要为广播书刊时期,即以中国国际广播台外语节目和外语刊物、书籍的出版为主;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了英语报纸时期,主要以《中国日报》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则出现了以CCTV-9为代表的电视时期,并且迅速和网络媒体互动出现了三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的融合时期。
  在上述不同发展阶段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中的4大传统媒体(广播、书刊、报纸和电视)轮流走上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舞台。但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步壮大,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融合和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传统媒体基本都建立了自己强有力的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不仅对传统媒体供有效的补充和互动,而且日益显现出独立性,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补充。这些网络媒体包括一开始的六大中央级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和现在的千龙网(北京)、北方网(天津)、东方网(上海)和南方网(广东),而且在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对外传播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对外传播媒体。除中文内容外,中央级和地方性的网络媒体一般能提供外语或多语种的内容,它们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再加上像新浪这样的商业[生网站也增加了英语版的内容,加入到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中来,形成了我国在新世纪的对外传播媒体融合态势,推动了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英语为主中央为主格局依旧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融合态势明显,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应该主要还是以英语媒体为主。目前,像中国国际广播台,尽管对外用40多种语言播出,但应该说英语还是其主要的播出语言。对一些地方性媒体而言,一般也都首选英语作为对外发布语言。像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报纸(如《上海日报》)、电视(ICS)和网络媒体都用英语作为发布语言。当然像东方网也用日语对外发布。
  近10年来,地方性媒体的崛起是我国对外传播一大亮点,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创办外语媒体的传统,对外语媒体有一种历史情结,但应该承认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目前基本由中央级媒体主导。这主要是由于中央级媒体的天时地利条件所决定的,因为中央级媒体一般都坐落政治中心北京,且一般都由中央政策和中央财政直接支持。
  
  实现三个突破
  
  据笔者观察,过去30年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至少实现了3个突破,即语言突破、新闻实践突破和概念突破。
  语言突破主要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不再仅局限于外语媒体。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汉语的逐步推广,我国中文媒体(尤其是那些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介入”对外传播活动。原因很简单:一些懂中文的国际受众开始直接接触我国的中文媒体,并引用这些媒体。尤其像2008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中,我国中文媒体在对外传播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预示着中文不再是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弱势”语言,已成为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与外语并重的发布语言。
  新闻实践突破主要是指30年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逐步开始真正关注国际受众的反馈和我国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在强调“以我为主”的同时,尽量淡化官方色彩,在新闻实践中开始尝试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实践活动,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对外传播节目,如央视9套的Dialogue和国际台的People in the Know等。与此同时,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也开始学习用西方的方式反击西方的不实报道和做法。在今年的西藏问题报道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用西方媒体惯用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等道德高地,来反击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和虚假报道并揭穿达赖喇嘛的虚伪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突破是概念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不能再搞单向的对外宣传,开始强调与世界对话,而不是自说白话,一味灌输的独白。也就是说,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开始从单纯的宣传机器逐步转向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体。随着我国日益国际化,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也正逐步淡化,因此对对外传播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在对软实力和对外传播进行概念分析之后,沈苏儒先生认为对外传播事实上就是西方国际关系界认为的“公共外交”。这与以前我们认为的对外传播媒体就是对外宣传媒体是一个概念性的突破。本文相信这将极大丰富和拓展我国对外传播的内涵和概念,也有利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的转型。
  
  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30年中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一直困扰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问 题依然存在,主要还是涉及人才、资金、体制等方面的老问题。
  人才危机是对外传播媒体面对的共同问题,这些媒体中一方面人才不稳定,培养好的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就要跳槽,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因为仅仅懂英语或新闻的记者还不能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合格记者,而必须做到既精通英语又通晓英语新闻业务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经济和金融、军事等),才能成为专业化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
  资金问题也是困扰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又一要素。由于政府现在大量减少对媒体的财政拨款,要求媒体自负盈亏,这对对外传播媒体十分不利。一方面是对外传播媒体的运作成本本身可能相对较高(如要聘请外国专家),而对外传播相对较低的赢利能力势必会影响总体收入,再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对外传播媒体融资渠道缺乏,使得资金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一个桎梏。
  此外,体制问题也是束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因素。尽管这些年来,这方面已大有好转,但相比之下,由于对外传播媒体往往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总体国家利益,因此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体制问题主要还是表现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对外传播媒体的生存手段相对较单一,与外国国际性媒体的差距较为明显。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这肯定会影响到对外传播媒体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面临三个挑战
  
  总体而言,尽管在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还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生存和效果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一家媒体的生存境况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目前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外传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这将是个突出的问题。
  此外,计划经济思维管理与市场经济意识经营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要做到自负盈亏显然也必须以现代的市场意识去经营。在媒体竞相改革的今天,包括对外传播媒体在内的多数媒体都在尝试着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图发展,但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管理上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滞后。这种管理和经营的相对背离的局面已经给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境。管理创新将是一个不能再回避的新课题。
  最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新闻产品与外国受众消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期望值差异。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就类似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这里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切以我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传播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国际放大,这需要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能主动出击解决对外报道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同时世界各国对我国期望值和我国对世界的期望值也会有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可能成为争议的开始,这也需要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介入。
  事实上,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解决这三个方面的挑战上取得了突破,或者说已经开始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总之,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媒体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对外传播媒体的宏观管理,但也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规划,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此外,有必要对媒体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运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趋势主要可能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内涵和概念而言,尽管对外传播媒体的政治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其首要任务,但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取向将不可避免,不再只是目前的少数精英媒体。根据目前情况看,这一趋势已在地方性媒体(如《上海日报》)和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英语媒体中出现。从长远来讲,这可能会使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当然,对于中央级媒体而言,这一过程可能会较长,而且会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网络媒体在对外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和重要。尤其在一些关乎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发布和处理中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技术特性来讲,网络媒体应该是最适合开展对外传播的媒体,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更加国际化。同时,网络媒体的凸显会对我国对外传播的报道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媒体管理和运作体系带来渐进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当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融合和互动仍将继续,而这种互动的模式可能会决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今后的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会进一步改善。这给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外传播媒体不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求新生。这当中传播效果的好坏将是一个晴雨表。也可以预测,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传播效果也将因此逐步得到改善。
  
  责编 吴奇志
其他文献
2008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中心揭牌,并为中心成立大会致辞。爱泼斯坦夫人艾黄浣碧女士将他生前珍藏的6382册西文图书等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爱泼斯坦奖学金。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曾建徽、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原主任鲁平、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中国外国专家局原局长王迺等领导应邀出席了
期刊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  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争抢先机,中英文发稿量是日常的三倍以上    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社实现了第一个对外报道中国官
期刊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世界各大通讯社迅速报道了四川地震的情况,CNN、BBC中断正常节目插播四川地震消息。此后,西方媒体大量跟进报道。截至5月23日,以Google新闻搜索引擎显示网上英文文字报道共有5550项。5月20日前多为客观事实报道,之后多为分析评论文章。总体而言,基调大为改观,叙述较为中性,评价较为正面,但后期少部分深度报道仍持以偏见。考虑到美国媒体在国际舆论上的垄断地位,且不久前发
期刊
采访:申宏磊 于 淼 崔斌箴 沈晓雷    1978年,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的大门开启。从此,东方文明古国的生命芯片被激活,亿万人民开始行动起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被书写。寻找30年外宣事业的时空坐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一任主任朱穆之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今年92岁高龄的朱穆之,先后担任过新华社社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从1980年中央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起,至1992年底离休,他一直担任中
期刊
采访:吴奇志    沈苏儒,1919年出生,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受中国翻译协会表彰的资深翻译家。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作有:《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对外报道教程》、《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译作有:《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等。  最近,我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作品在走出国门的道路上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舞台背后是中国文艺界人士将民族艺术奉献给世界的艰难与辛劳。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民族艺术被西方接纳、认可时,应当分析这些优秀文艺外宣作品的成功之道,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站在世界的文艺殿堂,赢得更多的喝彩。    《云南映象》——“移动式”中国民族博物馆    有人认为,中国的文艺作品如果想走出国门,唯一的出
期刊
古人云,蜀道难。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在对外传播方面不具备沿海省份的天然地域优势。但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磨砺,四川省的对外宣传事业业已初具规模,其经验对于其他内陆省份如何克服地理位置劣势不无参考价值。    利用境外媒体传播四川风光与自然生态    1986年,四川省委对外宣传小组领导开始主动联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通过外交部联系我国驻外使馆等单位,主动出击对外介绍四川,利用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电视台
期刊
200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按照事先的安排,来到莫斯科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采访,我们发现这个拥有俄顶级汉学家的教研室的办公室里,竟有从北京邮寄的每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该教研室主任乌力扬诺夫说,他们常年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除从上面了解中国最新信息外,还经常选用上面的文章作为教中文的教材。  9月30日,记者团一行在奥地利维也纳采访中奥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常凯先生时,他也表示
期刊
采访:申宏磊 赵 鹏 赵 丽    徐坚,1962年出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3~1999年就职于原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99年进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曾担任综合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外交战略、国际政治、亚太安全、全球化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前夕, 当我们走进国际问题研究所时,徐坚副所长用清晰的脉络向我
期刊
采访:潘天翠    日前,记者采访了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赵诚大,他具体谈到了亲临重大新闻现场,特别是奥运会报道的感受和体会,以下是访谈内容:  《对外传播》:2008年的中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雪灾、地震、奥运会等,很多重要新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这对新闻人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谓是丰收之年。韩联社有多少记者亲临现场?有什么样的收获?  赵诚大:常驻中国记者一共6位,北京3位,上海、香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