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廉文化的传承及创新的思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经济领域到道德文化,从传统道德文化到新时代价值观念转变,一代代人传承孝廉文化精髓,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引领“后浪们”最值得骄傲的精神源泉,生产出中华新时代的孝廉文化动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孝廉文化;传承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47-02
  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经济领域从计划走向市场,道德生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阵痛、迷茫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伦理道德挑战传统伦理,特别是现代医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现代道德精神已经出现,道德主体呈现个体化、多元化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经济举世瞩目的同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在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大国,传统孝廉文化对新时代的“后浪们”来说,既要对“本来”吸收,更要对“外来”吸收借鉴,特别是当前所谓的“番剧”“韩流”“美剧”等趋热,特别是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和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小孩的教育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孝廉传统文化作用,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一、中华孝廉文化源远流长,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文化、廉文化作为世代弘扬的伦理文化始终为华人推崇,特别是孝文化价值观念不论是在大陆、港澳或台湾,尽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状况有许多差别,不论历史变迁,集中反映“孝悌”观念是相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相同的,整个民族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炎黄子孙共同弘扬的孝文化展现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在影响世界,如美国唐人街中华孝文化牌坊标识别,马来西亚有著名的恩孝义基金,新时代孝廉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相互认同、碰撞形成一股凝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国社会学者韦伯,就其企图解释华人世界中孝中华民族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孝廉相通,也是立身之本、齐家之要、为官之道、成事之基”。20世纪初发生的“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包括愚孝,我国现在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孝老爱亲思想必须从娃娃抓起。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渗透在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对待人生的态度中。
  “人之行,莫大与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是人最可贵的品德,对社会风气净化,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子所生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始终联系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文化在促进家庭和睦,敬业报国,规范人们的家庭关系、社会秩序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西方人不讲“孝”只讲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而我们中国,则在很早以前就把这种“慈爱放在人伦道德的规范中,并把它称为“孝道”。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评价:“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谈到历史遗产时,毛泽东同志 曾说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中华民族的强大正是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巨大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2008年汶川地震,被埋的母子,母亲用身体保护住孩子,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扔掉,母子的身体已经僵硬,生命最后一刻拼尽全力保护孩子。身患癌症的母亲,医生告诉她还剩一年时间,这位妈妈拼了命织好孩子从小到大的毛衣……
  二、现实问题反映出孝廉文化缺失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孝廉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是家庭伦理和公共伦理的现实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深刻变化,社会伦理精神深刻变动,人们价值追求趋向多元,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传统思想深入骨髓,改革开放使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农民、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激烈变化,“空巢老人”“失独家庭”“老龄化养老问题”“塌方式腐败”等问题对新时代孝廉文化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
  2018年7月以来,“秦岭违建别墅拆除”从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单纯追求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违建别墅沉疴顽疾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更是道德问题。2014年5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就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关注此事,接到总书记指示,时任陕西省委主要领导没有在省委常委会上进行传达学习,更没有专题研究,简简单单批示省委督查室会同西安市委尽快查清、向中央报送材料。上由政策,下有对策,搞空转。儒家经典孝经有言:“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对待上级领导指示忽视,更是违反相关党纪法规,践踏道德底线,背离做官应有的道德标准,亟待将初心使命和官德养成融合起来。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的独生子女,父母亲、爷爷姥姥都非常疼爱我们,但是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依赖和惰性,对个人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弘扬孝廉文化,善行新时代。
  2019新冠疫情,“宅”家時光,父母和孩子敞开心扉,更多家庭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同时,有更多的“逆行者”,白衣天使、医生、警察、社区工作者等,为人们守护平安,岁月静好,只因他们负重前行,正是传统的“孝”所传导出来的爱心。《孝经》说:孝为人之本分,永远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爱在家人传递,整个社会传递。传统文化思想回归,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用爱心回报他们,回报社会。每个人把这份爱化作责任和推进整个社会的动力之源。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巨大胜利,是千百万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共同抗击疫情的结果,中国的坚强、团结、自信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提供不断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有力的开篇词中说:“每一种活动、每一种探求、每一种实践,其目的都在于某种善。”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相关的利益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口老龄化的今天,精神的丰富比物质更为重要,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老人如上车让座、购物礼让,廉洁从政,清政为民。
  汉代,“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把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他。这样的人以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可以到地方做官。前提条件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古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清代廉吏于成龙居官清正,举家食糠杂米,留余米赈饥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个从乡村熟人社会到城市陌生人社会、再到网络匿名社会的变化。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人的私欲膨胀,伦理道德观念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应当过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未来可期,孝廉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更是我们闲暇时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德才兼备。孝廉文化集中体现官员、普通群众的道德操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在家尽孝,工作尽责,清正廉洁是新时代新要求,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回应新时代伦理发展新问题、人民群众新关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更进一步扎根理论,深入调研分析,如充分发挥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回乡,“推乡贤”发挥余热为农村送去电影或话剧等多种形式的孝廉艺术作品,加强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
  [2]陳志国.孝廉文化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9,(10).
  [3]央视网,秦岭别墅调查:总书记六次批示此事,背后竟有哪些隐情.2019(01).
  [4]卢明霞.养老视域下中国孝德教育传统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04).
  [5]东篱子.孝经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04).
  [5]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大连市慈善总会.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06).
  作者简介:
  殷福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艺术学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 《摆渡人》是获得五次大奖且深受多国读者喜爱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学术界对它研究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它的主题和写作特色很有意义。本文采取文本细读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摆渡人》的人性主题,并对其艺术特色作了探讨。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是小说人性主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亲情、友情、爱情和自由是小说人性主题的基本内容。此外,象征意象和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对小说人性主题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期刊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灾害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讲全国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电影中的悲剧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研究方向:美学与20世纪文化理论。译注《唐诗三百名篇与佳句》,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美学原理》、“华大博雅”文学史系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外国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期刊
【摘要】 许地山的创作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异质性”存在,他对国民命运的思考聚焦于人生本身,用宗教因子包裹自身对现实的观照,因而其作品写实的底子经常被遮蔽在外显的传奇性之下。许地山后期文艺创作与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互动,实现转型并肩负起了历史和现实使命。《春桃》构建出“一女二夫”式家庭模式,塑造出一个灵魂健全的反叛的新式劳动女性形象,撇除了早期主人翁身上的“博爱遁世”之风和“空灵虚无”之气,却依然展示出
期刊
【摘要】 1920年代中苏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在文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时期苏联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增多,儿童文学也在其列。本文以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现藏的《少先队员》(Пионер)杂志1920年间出版的期刊为材料,整合其中反映中国主题的政治性文学作品。以亚历山大·扎洛夫(А.А. Жаров)的诗歌《在上海》(В Шанхае)、米哈伊尔·斯维特洛夫(М.А. Светлов)的《小号手》(Го
期刊
【摘要】 乔伊斯是20世纪爱尔兰伟大的文学家,在乔伊斯的作品中,都柏林是一个麻木瘫痪的城市,《死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的担忧。同一时期,中国的处境与爱尔兰类似,鲁迅的弃医从文,试图拯救人民的思想,《在酒楼上》描述了中国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本文选择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死者》,和鲁迅的《在酒楼上》进行对比,分析了两位作家诸多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 《死者》;《在酒楼上》;爱
期刊
【摘要】 针对世界文学领域而言,英美文学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以及风格。文学合时宜地将文化有效集中起来,体现在作品创造的人物意象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意象,便是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提出了从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转变解读英美文学的有效策略。期望经过本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解读文本;英美文学;有效策略;女性形
期刊
【摘要】 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中塑造了诸多家宅意象。在他笔下,普通的家宅不再是几何学思维下冰冷的空间,而具备了人性的价值和光辉。通过对家宅的描写,弗罗斯特揭示出了叙述者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法国哲学家加什顿·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将想象与诗意注入空间里,使其成为容纳人灵魂的居所。本文将试图利用该理论解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宅”意象,探究诗中家宅空间里的想象价值和保护价值
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文坛的后起之秀伍慧明历时近十年完成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华裔家庭梁家在美的创伤经历。本文致力于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骨》中“契纸儿子”利昂的创伤,找出造成人物创伤的原因,并分析治愈创伤的方法,以探析美国华裔身上承受的创伤。  【关键词】 种族创伤;家庭创伤;创伤修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生态美学在今天的研究围绕着天与人的关系不断展开审美判断与思考,本文借助庄子的“物化”命题中的概念、状态、产生等方面分析隐含在物化背后的生态意蕴,追问生态美学中天人关系的平衡与意义。  【关键词】 “物化”;天人合一;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B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45-0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
期刊
【摘要】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Joyce Carol Oates) 是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她根据真实谋杀案创作的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围绕一个被誉为“超级滑冰明星”的六岁小女孩在家中地下室遇害的故事展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主题, 发现欧茨将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席”置于家庭伦理的审视之中,反思女性解决家庭困境的途径从逃离和协商转变为暴力抗争的家庭伦理问题。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