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商和情商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双翼,良好的智力发展需要健康的情感来保驾护航,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会以持续阳光的心态沉浸在学习与生活中,这必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而智力很高的孩子,在遇到疑惑和困难时,也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调节自己;再者,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自私、冷漠、孤僻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所以从现在开始,请重视孩子的情绪、情感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情绪发展环境,奠定孩子最佳的人生开端。
宝宝情绪问题信号灯
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认知自身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宝宝的情绪分化得更加细腻:愉悦、兴趣、惊奇、害羞、厌恶、痛苦、自豪、骄傲、内疚、悔恨、热爱、仇恨、尊敬、轻视等。这些情绪正在影响着宝贝们的生活。
亮起:哭闹情绪的3个原因
生理性需求:宝宝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尿布脏了或湿了、周围太吵了、光线太亮了、蚊虫叮咬了……这些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宝宝身体上感觉不舒服,这是宝宝表达哭闹心思的常见情况。
心理性需求:当宝宝身体上感觉很舒服的时候,他还有可能心理闹别扭。例如睡觉前哭闹一会儿,好让妈妈多抱会儿;自己躺在小床上有阵子了,妈妈怎么还不来呀,用哭声喊两嗓子吧;妈妈在抱别的小宝宝。这样绝对不行,妈妈再不过来,我的哭声就要划破长空了……
病理性状况:如果小宝宝的哭声比较尖锐、短促,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伴随握拳蹬腿、烦躁不安等状况,他有可能出现了病理状况。例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宝宝鼻塞、发烧、疼痛等等,出现这种哭闹信号需要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通行:安抚哭闹情绪与部曲
宝宝哭闹的心思不同,妈妈的反应也应该有所不同。妈妈对宝宝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宝宝还应该学会自我管理,他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在妈妈对宝宝既有所助又有所不助的养育技巧中渐渐获得的。
第1部:观察判断。除了病理性状况需要立即应答以外,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都不需要立即应答,而是积极应答。积极应答的步骤依次为声音慰藉、依恋慰藉和身体慰藉,最终目的是培养宝宝渐渐学会舒适自慰。
第2部:声音慰藉。当宝宝哭闹的心思是为生理和心理需求时,妈妈先远远地答应一声(第一种声音),让宝宝知道妈妈就在自己求助的安全地带,接着妈妈踏踏的脚步声(第二种声音)又让宝宝在希望中等待了几秒,然后妈妈面对着宝宝轻柔地聊上几句(第三种声音):“宝宝想妈妈了,是吗?妈妈知道宝宝想要做什么,妈妈这就来帮助你。”又是几秒钟过去了,宝宝快乐的承受阈限在点点升值,他的情绪管理水平也在点一点提高。
第3部:依恋慰藉。声音慰藉已经在宝宝面前出现三种,持续将近一分钟了,妈妈还不要急着抱起宝宝,可以在他面前晃动个玩具或者妈妈经常使用并带有妈妈体味的小手帕,宝宝又在积极的状态中等待了几桫,渐渐地,他就会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当妈妈暂时不在的时候,这些依恋物就会对他产生安慰作用,这样宝宝对人的直接依赖就转化为对物的依赖,情绪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4部:身体慰藉。抱起宝宝满足他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宝宝和妈妈都在这种亲密的身体接触中得到慰藉,但是经过声音慰藉和依恋慰藉的宝宝已经变得坚强、自信和乐观了。如果妈妈听到宝宝的哭声,立即一声不响地直接满足宝宝的需求,那么宝宝就会建立有求必应的依赖心理。
第5部:舒适自慰。如果宝宝已经很平静了,妈妈可以试着把宝宝放回小床、小车里,让他自己玩耍一会儿,这在五部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妈妈安慰宝宝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会舒适自慰,而不是离开妈妈就紧张不安、不知所措的依赖性宝宝,如果是这样,妈妈反而不放心了。特别提示爱心细腻、年富力强、时间富裕的全职妈妈更要完整地坚持五部曲,这对宝宝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亮起:宝宝是攻击行为的最大受害者
咬人、打人、骂人、争抢、嘲笑等侵犯他人身心的行为都是攻击行为,是孩子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每个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攻击行为,从表面上看,别人好像是宝宝攻击行为的受害者,但实际上,宝宝本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采取攻击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说明宝宝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是缺少人际交往策略的表现,是宝宝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表现。攻击行为既让别人不愉快,也说明宝宝自己很不愉快,而且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影响宝宝交朋友,也影响家长之间的关系。所以,家长要关注宝宝的攻击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尚小还不懂事不用管,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疏导宝宝的攻击情绪与行为。
通行:矫正攻击行为的3大窍门
指导宝宝理解别人的行为。宝宝攻击别人可能是误解别人的行为导致的。宝宝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他对环境和他人产生不安全感的时候,他的自卫意识就被唤醒了。有的大人为了逗孩子,表现出喜欢宝宝的衣服或玩具的样子,准备摸一摸、看一看,宝宝可能误以为他要抢自己的心爱之物,就把他当做敌人而出手攻击。这时候,妈妈要跟宝宝说,大人只是想摸一摸、看一看,不是抢你的,宝贝。提高宝宝对别人行为的理解能力。
用积极的方式安抚宝宝的不良体验。有时宝宝攻击别人是以牙还牙的表现。同龄宝宝在一起相处,时常出现你攻击我、我攻击你的现象,如果宝宝经历过玩具被抢、身体被打、遭人嘲笑等不良体验,他有可能学会这种方式来反击别人。家长要用积极的方式安抚宝宝的不良体验。例如,教宝宝用大声呼叫的方式震吓对方停止攻击行为,大声呼叫还能吸引成人过采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正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明之道。
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攻击别人是没有尝过被人攻击的痛苦之味,所以当宝宝咬别人、打别人、抢别人的时候,家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过来打骂宝宝,让宝宝体会打别人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以后就不再攻击别人了。这种方法不适合年幼的宝宝,他不但理解不了家长的这种苦心,反而加强了“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错误意识。
亮起: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害怕
胆小害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0—6个月的宝宝害怕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的宝宝害怕陌生人和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宝宝害怕与父母分离,受伤,排便;2—5岁宝宝害怕黑暗、孤独、想象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惧怕会随着宝宝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会不断消失和变换。般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多数在3个月内消失。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宝宝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 因素也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如果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与狗相关的毛绒玩具也会引起他的惧怕;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并不随之消失;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例如,恶心、失禁、头晕眼花、心律过度等,就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通行:调整胆小情绪的与大策略
对胆小的宝宝要特别有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不要急着看见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要给宝宝留出观察和审视的心理空间,在希望宝宝有明显改善之前,需要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修整时间。更不要生气、嘲笑胆小害怕的宝宝,如果宝宝不敢释放和表达自己的胆小,并压抑自己的情绪,则会使他的情绪发展受到更大的伤害。
把关注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情境上,而不是责怪孩子的害怕行为上,尤其要避免一些贴标签和吓唬性的语言,例如:“你真是个胆小鬼。”“别哭,老虎来了。”“再闹,警察抓人。”“不要乱跑,外面有人抓小孩去卖。”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情境中来,为他壮胆,帮助他扫除心理上的障碍,经常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见多识广的宝宝不易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怯生。
树立良好的榜样。妈妈也会有一些害怕的心理,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粗心大意地在宝宝面前表现过焦虑、恐惧,这些消极感受都可能传染给宝宝。
小心观察,表扬点滴进步,它促进孩子把自己不经意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
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注。过度保护不能帮助宝宝摆脱所有的恐惧,不利于增强他的自我力量;过分关注不仅鼓励了孩子的胆小,还促使他更加惧怕未知的事物。
亮起:区分心理意义的欺骗和道德意义的欺骗
家长要从两个角度正确认识宝宝的欺骗行为。宝宝出现欺骗行为,说明宝宝已经能够初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以某种方式影响别人的行为或观念,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能力不但可能导致宝宝的欺骗行为,也是导致宝宝同情和帮助别人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说,当宝宝具有干坏事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了干好事的能力,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宝宝会骗人说明他的相关能力发展了,变聪明了,这是心理意义上的欺骗。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宝宝道德意义上的欺骗。诚实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诚实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如果宝宝的骗术有故意伤害别人的意图,说明他是主动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聪明干坏事,心理意义的欺骗就会转化为道德意义的欺骗。
通行:为宝宝玩再骗术把握好“度”
不过分欣赏宝宝的骗术智慧。
宝宝的欺骗行为常常制造出令大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因此不少家长控制不住这种喜悦而在宝宝面前大加赞赏;即使有所批评也是表面佯装的,一眼就能被宝宝识别出家长实质上内心的欣赏,这样下去,宝宝就知道自己的“伎俩”能博得大人的关注与欢心,进而喜欢反复尝试这种游戏,长久下去容易形成恶作剧的行为习惯,最后可能致使宝宝的聪明劲儿偏离道德发展方向。所以,家长不要过分欣赏宝宝的骗术智慧。
奖励诚实而不过分严厉地惩罚欺骗。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认知发展水平更高,他的骗术也随之高明,家长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严厉批评、吓唬和威慑会让宝宝对自己的骗局守口如瓶,宽容和原谅则让宝宝坦白诚实。例如,宝宝打碎了花瓶,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花瓶吗?如果你不说实话,我就不理了。”宝宝十有八九不说实话。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花瓶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说实话,我与你一起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宝宝十有八九会说实话,这就是说宝宝放松警惕和心情,他才更有可能配合家长坦白从宽的态度。这样奖励诚实而不惩罚欺骗,事实上是一种理解和宽容,同时又不放纵宝宝的骗局和谎言,将更有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品德。
为宝宝满足需求提供正确的渠道。宝宝欺骗说明他有一定需求和愿望,但是他自己判断不好哪种方法是正确的,被人接受的,哪种方法是不被人接受的;另外,宝宝还不能完全区分想象和真实,有时候把两者混为一谈,就会出现说谎和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这时候,家长要善于透过宝宝的骗局发现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然后提供正确的渠道满足宝宝。
亮起:宝宝无理取闹的原因
宝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通常会尝试各种方式改变大人的主意,有时他们会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时会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就看家长怎么反应了。当孩子发现无理取闹的方式很奏效时,例如,生气、不吃饭、不睡觉、大哭、在地上打滚等各种表现,他已经掌握了改变大人的有效方式了,一次两次成了习惯,他随时都可能拿起这个“武器”来满足自己的心愿。
一般说来,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同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同意,另一个家长不同意,他就利用无理取闹的方式让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家长之间为了平息这种不和谐,可能就依了孩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致,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严格有时松懈,今天这样要求,明天又放松了,孩子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他一哭闹家长就妥协了。宝宝无理取闹的行为模式就这样悄悄形成了。
通行:解决无理取闹的3大方法
坚持到底的教育态度。如果孩子是初犯,就要从第一次起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求,然后将自己的教育态度进行到底;但孩子常常是形成习惯了,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家长要有两手准备,一个是当时就不答应的要求,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的反抗可能很强烈,家长一定要坚持到底。另一个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宝宝的欲望,这次买少点,或者明天再买,跟孩子达成其中个协议,使他学会收敛一下自己的需求。当然达成的协议,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又会诱发孩子无理取闹,以后再教育孩子反而变得更难。
形成一致的家教联盟。家庭成员之间不要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也不要朝令夕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意见,当时不要暴露在宝宝面前,私下再沟通。家庭成员形成教育联盟是矫正孩子无理取闹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办法。
提前进行“预警教育”。如果宝宝经常无理取闹有一定的规律性,家长可以提前进行“预警教育”,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去商场之前,先跟孩子一起罗列一张购物清单,让孩子说出或画出自己想买的东西,并告诉孩子不能买清单以外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并提醒孩子如果你在商场无理取闹,买了清单以外的东西,下次就别想跟妈妈一起去商场了。如果是其他场合,例如,到其他小朋友家玩,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往常表现,提醒孩子不要抢别人的玩具,或者到适当时间就得回家,不许耍赖。
宝宝情绪管理的3大方法
“我的情绪,我管理。”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对于宝宝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妥善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门学问。以下三法可以协助你帮助宝宝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
接纳共情法
坏情绪让宝宝难过,令家长难堪,因此有的家长认为宝宝不应该发脾气,甚至压抑宝宝的情绪。实际上,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所以家长对宝宝的情绪应该采取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即所有情绪都不是有罪的或者错误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是错的甚至有罪的。例如,当宝宝发睥气的时候,妈妈蹲下来对宝宝平静地说:“妈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所以你生气了,是吗?”这种态度能帮助宝宝认知自己的情绪状态,也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他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妈妈接纳了。
但是接纳不等于迁就,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发脾气的方式伤害了别人,就是不被接受的,家长不能迁就宝宝随意发泄情绪。妈妈可以用平静的表情接纳宝宝的情绪,但得用坚定的语气拒绝宝宝的情绪表达方式:“妈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妈妈的表情和语气使宝宝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延迟满足法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是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提高宝宝情绪管理的能力。例如,孩子大声呼叫家长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家长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宝宝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宝宝说清楚了再与他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宝宝的情绪调节水平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在使用延迟满足策略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致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一个极端是孩子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宝宝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
选择权限法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宝宝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两败俱伤”:孩子哭了,家长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这时,妈妈可以为宝宝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静地待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宝宝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画,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宝宝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待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这就是选择权限法。
选择权限法既尊重和征求孩子的意见,也兼顾了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因为选项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有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但是又不侵犯别人的自由。长期与宝宝这么打交道,宝宝的自我管弹水平会大大提高。
宝宝情绪问题信号灯
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认知自身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宝宝的情绪分化得更加细腻:愉悦、兴趣、惊奇、害羞、厌恶、痛苦、自豪、骄傲、内疚、悔恨、热爱、仇恨、尊敬、轻视等。这些情绪正在影响着宝贝们的生活。
亮起:哭闹情绪的3个原因
生理性需求:宝宝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尿布脏了或湿了、周围太吵了、光线太亮了、蚊虫叮咬了……这些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宝宝身体上感觉不舒服,这是宝宝表达哭闹心思的常见情况。
心理性需求:当宝宝身体上感觉很舒服的时候,他还有可能心理闹别扭。例如睡觉前哭闹一会儿,好让妈妈多抱会儿;自己躺在小床上有阵子了,妈妈怎么还不来呀,用哭声喊两嗓子吧;妈妈在抱别的小宝宝。这样绝对不行,妈妈再不过来,我的哭声就要划破长空了……
病理性状况:如果小宝宝的哭声比较尖锐、短促,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伴随握拳蹬腿、烦躁不安等状况,他有可能出现了病理状况。例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宝宝鼻塞、发烧、疼痛等等,出现这种哭闹信号需要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通行:安抚哭闹情绪与部曲
宝宝哭闹的心思不同,妈妈的反应也应该有所不同。妈妈对宝宝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宝宝还应该学会自我管理,他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在妈妈对宝宝既有所助又有所不助的养育技巧中渐渐获得的。
第1部:观察判断。除了病理性状况需要立即应答以外,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都不需要立即应答,而是积极应答。积极应答的步骤依次为声音慰藉、依恋慰藉和身体慰藉,最终目的是培养宝宝渐渐学会舒适自慰。
第2部:声音慰藉。当宝宝哭闹的心思是为生理和心理需求时,妈妈先远远地答应一声(第一种声音),让宝宝知道妈妈就在自己求助的安全地带,接着妈妈踏踏的脚步声(第二种声音)又让宝宝在希望中等待了几秒,然后妈妈面对着宝宝轻柔地聊上几句(第三种声音):“宝宝想妈妈了,是吗?妈妈知道宝宝想要做什么,妈妈这就来帮助你。”又是几秒钟过去了,宝宝快乐的承受阈限在点点升值,他的情绪管理水平也在点一点提高。
第3部:依恋慰藉。声音慰藉已经在宝宝面前出现三种,持续将近一分钟了,妈妈还不要急着抱起宝宝,可以在他面前晃动个玩具或者妈妈经常使用并带有妈妈体味的小手帕,宝宝又在积极的状态中等待了几桫,渐渐地,他就会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当妈妈暂时不在的时候,这些依恋物就会对他产生安慰作用,这样宝宝对人的直接依赖就转化为对物的依赖,情绪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4部:身体慰藉。抱起宝宝满足他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宝宝和妈妈都在这种亲密的身体接触中得到慰藉,但是经过声音慰藉和依恋慰藉的宝宝已经变得坚强、自信和乐观了。如果妈妈听到宝宝的哭声,立即一声不响地直接满足宝宝的需求,那么宝宝就会建立有求必应的依赖心理。
第5部:舒适自慰。如果宝宝已经很平静了,妈妈可以试着把宝宝放回小床、小车里,让他自己玩耍一会儿,这在五部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妈妈安慰宝宝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会舒适自慰,而不是离开妈妈就紧张不安、不知所措的依赖性宝宝,如果是这样,妈妈反而不放心了。特别提示爱心细腻、年富力强、时间富裕的全职妈妈更要完整地坚持五部曲,这对宝宝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亮起:宝宝是攻击行为的最大受害者
咬人、打人、骂人、争抢、嘲笑等侵犯他人身心的行为都是攻击行为,是孩子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每个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攻击行为,从表面上看,别人好像是宝宝攻击行为的受害者,但实际上,宝宝本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采取攻击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说明宝宝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是缺少人际交往策略的表现,是宝宝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表现。攻击行为既让别人不愉快,也说明宝宝自己很不愉快,而且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影响宝宝交朋友,也影响家长之间的关系。所以,家长要关注宝宝的攻击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尚小还不懂事不用管,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疏导宝宝的攻击情绪与行为。
通行:矫正攻击行为的3大窍门
指导宝宝理解别人的行为。宝宝攻击别人可能是误解别人的行为导致的。宝宝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他对环境和他人产生不安全感的时候,他的自卫意识就被唤醒了。有的大人为了逗孩子,表现出喜欢宝宝的衣服或玩具的样子,准备摸一摸、看一看,宝宝可能误以为他要抢自己的心爱之物,就把他当做敌人而出手攻击。这时候,妈妈要跟宝宝说,大人只是想摸一摸、看一看,不是抢你的,宝贝。提高宝宝对别人行为的理解能力。
用积极的方式安抚宝宝的不良体验。有时宝宝攻击别人是以牙还牙的表现。同龄宝宝在一起相处,时常出现你攻击我、我攻击你的现象,如果宝宝经历过玩具被抢、身体被打、遭人嘲笑等不良体验,他有可能学会这种方式来反击别人。家长要用积极的方式安抚宝宝的不良体验。例如,教宝宝用大声呼叫的方式震吓对方停止攻击行为,大声呼叫还能吸引成人过采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正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明之道。
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攻击别人是没有尝过被人攻击的痛苦之味,所以当宝宝咬别人、打别人、抢别人的时候,家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过来打骂宝宝,让宝宝体会打别人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以后就不再攻击别人了。这种方法不适合年幼的宝宝,他不但理解不了家长的这种苦心,反而加强了“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错误意识。
亮起: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害怕
胆小害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0—6个月的宝宝害怕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的宝宝害怕陌生人和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宝宝害怕与父母分离,受伤,排便;2—5岁宝宝害怕黑暗、孤独、想象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惧怕会随着宝宝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会不断消失和变换。般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多数在3个月内消失。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宝宝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 因素也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如果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与狗相关的毛绒玩具也会引起他的惧怕;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并不随之消失;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例如,恶心、失禁、头晕眼花、心律过度等,就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通行:调整胆小情绪的与大策略
对胆小的宝宝要特别有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不要急着看见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要给宝宝留出观察和审视的心理空间,在希望宝宝有明显改善之前,需要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修整时间。更不要生气、嘲笑胆小害怕的宝宝,如果宝宝不敢释放和表达自己的胆小,并压抑自己的情绪,则会使他的情绪发展受到更大的伤害。
把关注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情境上,而不是责怪孩子的害怕行为上,尤其要避免一些贴标签和吓唬性的语言,例如:“你真是个胆小鬼。”“别哭,老虎来了。”“再闹,警察抓人。”“不要乱跑,外面有人抓小孩去卖。”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情境中来,为他壮胆,帮助他扫除心理上的障碍,经常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见多识广的宝宝不易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怯生。
树立良好的榜样。妈妈也会有一些害怕的心理,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粗心大意地在宝宝面前表现过焦虑、恐惧,这些消极感受都可能传染给宝宝。
小心观察,表扬点滴进步,它促进孩子把自己不经意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
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注。过度保护不能帮助宝宝摆脱所有的恐惧,不利于增强他的自我力量;过分关注不仅鼓励了孩子的胆小,还促使他更加惧怕未知的事物。
亮起:区分心理意义的欺骗和道德意义的欺骗
家长要从两个角度正确认识宝宝的欺骗行为。宝宝出现欺骗行为,说明宝宝已经能够初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以某种方式影响别人的行为或观念,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能力不但可能导致宝宝的欺骗行为,也是导致宝宝同情和帮助别人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说,当宝宝具有干坏事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了干好事的能力,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宝宝会骗人说明他的相关能力发展了,变聪明了,这是心理意义上的欺骗。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宝宝道德意义上的欺骗。诚实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诚实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如果宝宝的骗术有故意伤害别人的意图,说明他是主动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聪明干坏事,心理意义的欺骗就会转化为道德意义的欺骗。
通行:为宝宝玩再骗术把握好“度”
不过分欣赏宝宝的骗术智慧。
宝宝的欺骗行为常常制造出令大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因此不少家长控制不住这种喜悦而在宝宝面前大加赞赏;即使有所批评也是表面佯装的,一眼就能被宝宝识别出家长实质上内心的欣赏,这样下去,宝宝就知道自己的“伎俩”能博得大人的关注与欢心,进而喜欢反复尝试这种游戏,长久下去容易形成恶作剧的行为习惯,最后可能致使宝宝的聪明劲儿偏离道德发展方向。所以,家长不要过分欣赏宝宝的骗术智慧。
奖励诚实而不过分严厉地惩罚欺骗。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认知发展水平更高,他的骗术也随之高明,家长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严厉批评、吓唬和威慑会让宝宝对自己的骗局守口如瓶,宽容和原谅则让宝宝坦白诚实。例如,宝宝打碎了花瓶,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花瓶吗?如果你不说实话,我就不理了。”宝宝十有八九不说实话。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花瓶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说实话,我与你一起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宝宝十有八九会说实话,这就是说宝宝放松警惕和心情,他才更有可能配合家长坦白从宽的态度。这样奖励诚实而不惩罚欺骗,事实上是一种理解和宽容,同时又不放纵宝宝的骗局和谎言,将更有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品德。
为宝宝满足需求提供正确的渠道。宝宝欺骗说明他有一定需求和愿望,但是他自己判断不好哪种方法是正确的,被人接受的,哪种方法是不被人接受的;另外,宝宝还不能完全区分想象和真实,有时候把两者混为一谈,就会出现说谎和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这时候,家长要善于透过宝宝的骗局发现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然后提供正确的渠道满足宝宝。
亮起:宝宝无理取闹的原因
宝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通常会尝试各种方式改变大人的主意,有时他们会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时会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就看家长怎么反应了。当孩子发现无理取闹的方式很奏效时,例如,生气、不吃饭、不睡觉、大哭、在地上打滚等各种表现,他已经掌握了改变大人的有效方式了,一次两次成了习惯,他随时都可能拿起这个“武器”来满足自己的心愿。
一般说来,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同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同意,另一个家长不同意,他就利用无理取闹的方式让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家长之间为了平息这种不和谐,可能就依了孩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致,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严格有时松懈,今天这样要求,明天又放松了,孩子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他一哭闹家长就妥协了。宝宝无理取闹的行为模式就这样悄悄形成了。
通行:解决无理取闹的3大方法
坚持到底的教育态度。如果孩子是初犯,就要从第一次起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求,然后将自己的教育态度进行到底;但孩子常常是形成习惯了,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家长要有两手准备,一个是当时就不答应的要求,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的反抗可能很强烈,家长一定要坚持到底。另一个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宝宝的欲望,这次买少点,或者明天再买,跟孩子达成其中个协议,使他学会收敛一下自己的需求。当然达成的协议,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又会诱发孩子无理取闹,以后再教育孩子反而变得更难。
形成一致的家教联盟。家庭成员之间不要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也不要朝令夕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意见,当时不要暴露在宝宝面前,私下再沟通。家庭成员形成教育联盟是矫正孩子无理取闹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办法。
提前进行“预警教育”。如果宝宝经常无理取闹有一定的规律性,家长可以提前进行“预警教育”,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去商场之前,先跟孩子一起罗列一张购物清单,让孩子说出或画出自己想买的东西,并告诉孩子不能买清单以外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并提醒孩子如果你在商场无理取闹,买了清单以外的东西,下次就别想跟妈妈一起去商场了。如果是其他场合,例如,到其他小朋友家玩,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往常表现,提醒孩子不要抢别人的玩具,或者到适当时间就得回家,不许耍赖。
宝宝情绪管理的3大方法
“我的情绪,我管理。”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对于宝宝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妥善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门学问。以下三法可以协助你帮助宝宝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
接纳共情法
坏情绪让宝宝难过,令家长难堪,因此有的家长认为宝宝不应该发脾气,甚至压抑宝宝的情绪。实际上,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所以家长对宝宝的情绪应该采取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即所有情绪都不是有罪的或者错误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是错的甚至有罪的。例如,当宝宝发睥气的时候,妈妈蹲下来对宝宝平静地说:“妈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所以你生气了,是吗?”这种态度能帮助宝宝认知自己的情绪状态,也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他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妈妈接纳了。
但是接纳不等于迁就,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发脾气的方式伤害了别人,就是不被接受的,家长不能迁就宝宝随意发泄情绪。妈妈可以用平静的表情接纳宝宝的情绪,但得用坚定的语气拒绝宝宝的情绪表达方式:“妈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妈妈的表情和语气使宝宝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延迟满足法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是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提高宝宝情绪管理的能力。例如,孩子大声呼叫家长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家长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宝宝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宝宝说清楚了再与他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宝宝的情绪调节水平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在使用延迟满足策略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致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一个极端是孩子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宝宝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
选择权限法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宝宝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两败俱伤”:孩子哭了,家长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这时,妈妈可以为宝宝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静地待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宝宝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画,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宝宝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待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这就是选择权限法。
选择权限法既尊重和征求孩子的意见,也兼顾了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因为选项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有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但是又不侵犯别人的自由。长期与宝宝这么打交道,宝宝的自我管弹水平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