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成了许多教师增添一抹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拓展 对话 文本 智慧
前不久,我刚听了三年级的一堂公开课《蒲公英》,教师在激情导读第一自然段后就问学生:“蒲公英在路上遇到了谁?又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她主要带领学生完成两大任务,一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说的话,二是让学生完成填空:“太阳公公嘱咐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之后就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了。第三自然段重点就是练读小降落伞们不同的回答,指读、齐读、分角色读,读完之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指名四到五位学生回答,无一例外都说到泥土里去。教师很满意地让他们坐下,就继续学习课文了。
这是我们语文课题组的一堂公开课,研究的是小学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强调师生须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了生本对话,而完全忽视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交流。同时,她还错误地把生本对话单纯地理解成了学生多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从而导致了整堂课学生们就像牵了线的木偶一样被教师牵着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丝毫不知读为何读,想该怎样想,没有阅读的自主性,没有思维的独特性,更没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跳跃闪光。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时空的广度,没有内涵的深度,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灵动和智慧的光芒。
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间的多重对话更深入彻底,如何让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更鲜活,如何让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更真挚呢?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即充分地感知文本。同时更要抓住时机,引领对话,给予学生充分地放飞心灵、放飞思绪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张,让学生的独特感受得到最多机会的展现。
一、在精彩词句处引领对话,品悟意蕴。
所谓精彩词句,是一篇文章最为精华闪亮的部分,是最值得细细咀嚼品味的地方。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气势磅礴的排比,那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等,都可谓是语言中的精品,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充分地朗读、感受、思考、表达,从而展现学生个性的独特,生命的精彩。
如《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文章中孙友田的母亲是怎样为他咏唱这些歌谣童谣的呢?请大家到文中找一找。
学生自读,找到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细细地品读这段文字,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思考后问答:
生1:我感受到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柔和,两个比喻让我仿佛感受到母亲的声音就像三月的春风那么温柔,像小溪的流水那样动听。(说完后用朗读读出感受)
生2:读了这一段,仿佛一股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是那么温暖,那么舒适。(说完再读)
生3:我还觉得听了母亲的吟唱,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感,就像是闻到了夏夜里花草的香味,泥士的芬芳。(说罢还深深地吸了口气)
师:难怪作者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连声音都带有芳香,那该是多么柔美、多么迷人啊!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再读这段文字。(学生轻轻地、深情地朗读)
师:继续读读这一段,你还从其它的字词中发现什么了吗?(学生再读,再思考)
生1:我从“深情”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感情,所以唱起歌谣来都无比深情。
生2:我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因为她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为我唱歌谣的,居然唱得还如此动情,一点没有不耐烦,一点没有粗声粗气,实在是太难得了。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诗一般的情感。让我们把这么优美的语言变成一首明快、温馨的小诗,配上轻柔的音乐,再深情地读一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文章中最能体现母爱的文字,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品悟,思考表达。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学生们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个性在课堂飞扬,生命在课堂成长,心灵变得丰满,精神变得充实,整个课堂也变得灵动睿智,充满意蕴。
二、在疑虑丛生处引领对话,启发思考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提问、质疑的思维过程。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疑点,及时引导,进行师生、生生对话,才能更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阅读。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学生自由学习第一段,充分理解、感悟了波兰所面临的悲惨境地以及肖邦的无奈离国后,我发现好多同学的眉头锁得紧紧的,他们是碰到了什么难题了吗?于是我问他们:“这一段中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一个学生立即举手发问:“老师,文章中肖邦是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遭到欧洲列强瓜分之后,肖邦不拿起武器反抗,而要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周围一群同学的赞同之声。看到这样的情形,我顺势反问:“对啊,肖邦他为什么要离开祖国,而不是到战场上去杀敌呢?你们认为他是去杀敌好呢?还是离开好?”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就一片议论声。一会儿的沉默之后,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去战场杀敌好。因为他这样灰溜溜地离开,真是太没骨气了。”另一同学听了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书上说肖邦是极富才华的音乐家,音乐家到战场上去,就不能发挥他的作用,只会白白送死!”其他同学听了纷纷附和:“对,他是音乐家,他最大的本事应该是创作音乐,他应该用音乐来斗争!”“他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枪,而是手中的笔!”“我还从课外资料上看到肖邦离开是因为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如果他不走,就有可能被沙皇害死,他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了,那不就太可惜了嗎?”…… 可见,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心理或认识上的局限,经常在学习中出现许多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就必须做个课堂的有心人,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结点上品悟、辩析、对话,这样,学生们往往会在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中解决疑惑,锻炼思维,从而一次次产生出耀眼的智慧之花!
三、在语言空白处引领对话,驰骋想象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或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入乎其内,必有柳暗花明之豁然开朗。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遵其路,识其真,品得其中妙谛,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课文《郑成功》“海上激战”中有这样的叙述:“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显然,这里的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就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并没有作具体的描述。我便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发挥精彩想象,说一说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惨样。结果同学们个个神情振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把敌人的狼狈样说了个淋漓尽致,精彩纷呈。这样,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在无形中被拉近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想象得到了发挥,语言表达也获得了充分的锻炼。
四、在针锋相对处引领对话,凸显智慧
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个性会得到充分地展现,因而经常会出现个体思维的碰撞,也会出现几种观点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双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互相阐述各自观点,使各种观点凸显出其中蕴含的智慧。
我还清楚地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落花生》一课。在学完课文后孙老师问同学是愿意做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苹果、梨一样的人,结果出现了两派并举的局面。于是孙老师就让他们分为正反两方,当场表述观点,进行辩论。当时的辩论相当精彩,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异彩纷呈。我最记得反方有一位同学说的:“我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苹果那样的人,它需要有漂亮的外表来展现自己,况且苹果并不是外表好看而实质无用的。外表又好看,内在又丰富,不是更好吗?像孙老师你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你不展示你自己的才华,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听你上课吗?”如此精彩的言论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机会去对话,去辩论,不就全被埋没了吗?所以我们教师还需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表达,在理解与表达中,你发现了我,我表现了你,彼此映衬,彼此烘托,让学生的智慧煜煜生辉。
五、在情感郁积处引领对话,渲泻激情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本是有情物,课堂更应关乎情。我们的课堂,时常时常被一草一木所感染,也为一字一句而动情。学生的情感常随文本起伏跌宕,升腾回旋。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情感郁积处适时地引领对话,那学生的满腹情思将如喷薄的旭日,蓄势待发。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他引领学生领略了圆明园举世无双和往昔辉煌,感受了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之后,又按排了拓展阅读《圆明园之最》,补充了圆明园众多震撼人心的史料和資料。在此基础上,教师悲情控诉:“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最珍贵、最精美的皇家园林,被后人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被一场大火经为灰烬。(课件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随后定格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上。同时配放音乐《长江水》)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此时,学生郁积了整整五十分钟的情感终于得以尽情地倾泻,尽情地喷发。在这把火灼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的课堂上,学生激愤慷慨,各抒胸臆:
“圆明园,你虽然被这场罪恶的大火烧毁了,但你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你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这场大火虽然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但烧不毁这帮强盗的滔天罪行,烧不毁我们对你们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我们中国人要富强的决心!”……
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主旨,往往在各自的主旨背后,又蕴藏着作者乃至编者的千种情感、万般思绪。我们教师在把握课堂时就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然后在学生情感达到充盈时,紧紧抓住学生情感表达的郁结点,引领对话,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让学生充分地渲泻激情,提升对文章本质的认识,把握文章的主旨。当然在这一点上,教师还得注意,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体验,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偏颇。
总之,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的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这漫游之旅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表达。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机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对话、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独特的个性、闪光和智慧时常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多彩的光芒!
【关键词】拓展 对话 文本 智慧
前不久,我刚听了三年级的一堂公开课《蒲公英》,教师在激情导读第一自然段后就问学生:“蒲公英在路上遇到了谁?又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她主要带领学生完成两大任务,一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说的话,二是让学生完成填空:“太阳公公嘱咐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之后就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了。第三自然段重点就是练读小降落伞们不同的回答,指读、齐读、分角色读,读完之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指名四到五位学生回答,无一例外都说到泥土里去。教师很满意地让他们坐下,就继续学习课文了。
这是我们语文课题组的一堂公开课,研究的是小学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强调师生须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了生本对话,而完全忽视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交流。同时,她还错误地把生本对话单纯地理解成了学生多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从而导致了整堂课学生们就像牵了线的木偶一样被教师牵着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丝毫不知读为何读,想该怎样想,没有阅读的自主性,没有思维的独特性,更没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跳跃闪光。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时空的广度,没有内涵的深度,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灵动和智慧的光芒。
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间的多重对话更深入彻底,如何让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更鲜活,如何让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更真挚呢?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即充分地感知文本。同时更要抓住时机,引领对话,给予学生充分地放飞心灵、放飞思绪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张,让学生的独特感受得到最多机会的展现。
一、在精彩词句处引领对话,品悟意蕴。
所谓精彩词句,是一篇文章最为精华闪亮的部分,是最值得细细咀嚼品味的地方。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气势磅礴的排比,那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等,都可谓是语言中的精品,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充分地朗读、感受、思考、表达,从而展现学生个性的独特,生命的精彩。
如《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文章中孙友田的母亲是怎样为他咏唱这些歌谣童谣的呢?请大家到文中找一找。
学生自读,找到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细细地品读这段文字,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思考后问答:
生1:我感受到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柔和,两个比喻让我仿佛感受到母亲的声音就像三月的春风那么温柔,像小溪的流水那样动听。(说完后用朗读读出感受)
生2:读了这一段,仿佛一股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是那么温暖,那么舒适。(说完再读)
生3:我还觉得听了母亲的吟唱,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感,就像是闻到了夏夜里花草的香味,泥士的芬芳。(说罢还深深地吸了口气)
师:难怪作者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连声音都带有芳香,那该是多么柔美、多么迷人啊!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再读这段文字。(学生轻轻地、深情地朗读)
师:继续读读这一段,你还从其它的字词中发现什么了吗?(学生再读,再思考)
生1:我从“深情”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感情,所以唱起歌谣来都无比深情。
生2:我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因为她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为我唱歌谣的,居然唱得还如此动情,一点没有不耐烦,一点没有粗声粗气,实在是太难得了。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诗一般的情感。让我们把这么优美的语言变成一首明快、温馨的小诗,配上轻柔的音乐,再深情地读一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文章中最能体现母爱的文字,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品悟,思考表达。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学生们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个性在课堂飞扬,生命在课堂成长,心灵变得丰满,精神变得充实,整个课堂也变得灵动睿智,充满意蕴。
二、在疑虑丛生处引领对话,启发思考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提问、质疑的思维过程。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疑点,及时引导,进行师生、生生对话,才能更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阅读。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学生自由学习第一段,充分理解、感悟了波兰所面临的悲惨境地以及肖邦的无奈离国后,我发现好多同学的眉头锁得紧紧的,他们是碰到了什么难题了吗?于是我问他们:“这一段中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一个学生立即举手发问:“老师,文章中肖邦是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遭到欧洲列强瓜分之后,肖邦不拿起武器反抗,而要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周围一群同学的赞同之声。看到这样的情形,我顺势反问:“对啊,肖邦他为什么要离开祖国,而不是到战场上去杀敌呢?你们认为他是去杀敌好呢?还是离开好?”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就一片议论声。一会儿的沉默之后,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去战场杀敌好。因为他这样灰溜溜地离开,真是太没骨气了。”另一同学听了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书上说肖邦是极富才华的音乐家,音乐家到战场上去,就不能发挥他的作用,只会白白送死!”其他同学听了纷纷附和:“对,他是音乐家,他最大的本事应该是创作音乐,他应该用音乐来斗争!”“他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枪,而是手中的笔!”“我还从课外资料上看到肖邦离开是因为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如果他不走,就有可能被沙皇害死,他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了,那不就太可惜了嗎?”…… 可见,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心理或认识上的局限,经常在学习中出现许多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就必须做个课堂的有心人,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结点上品悟、辩析、对话,这样,学生们往往会在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中解决疑惑,锻炼思维,从而一次次产生出耀眼的智慧之花!
三、在语言空白处引领对话,驰骋想象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或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入乎其内,必有柳暗花明之豁然开朗。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遵其路,识其真,品得其中妙谛,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课文《郑成功》“海上激战”中有这样的叙述:“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显然,这里的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就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并没有作具体的描述。我便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发挥精彩想象,说一说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惨样。结果同学们个个神情振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把敌人的狼狈样说了个淋漓尽致,精彩纷呈。这样,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在无形中被拉近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想象得到了发挥,语言表达也获得了充分的锻炼。
四、在针锋相对处引领对话,凸显智慧
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个性会得到充分地展现,因而经常会出现个体思维的碰撞,也会出现几种观点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双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互相阐述各自观点,使各种观点凸显出其中蕴含的智慧。
我还清楚地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落花生》一课。在学完课文后孙老师问同学是愿意做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苹果、梨一样的人,结果出现了两派并举的局面。于是孙老师就让他们分为正反两方,当场表述观点,进行辩论。当时的辩论相当精彩,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异彩纷呈。我最记得反方有一位同学说的:“我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苹果那样的人,它需要有漂亮的外表来展现自己,况且苹果并不是外表好看而实质无用的。外表又好看,内在又丰富,不是更好吗?像孙老师你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你不展示你自己的才华,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听你上课吗?”如此精彩的言论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机会去对话,去辩论,不就全被埋没了吗?所以我们教师还需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表达,在理解与表达中,你发现了我,我表现了你,彼此映衬,彼此烘托,让学生的智慧煜煜生辉。
五、在情感郁积处引领对话,渲泻激情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本是有情物,课堂更应关乎情。我们的课堂,时常时常被一草一木所感染,也为一字一句而动情。学生的情感常随文本起伏跌宕,升腾回旋。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情感郁积处适时地引领对话,那学生的满腹情思将如喷薄的旭日,蓄势待发。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他引领学生领略了圆明园举世无双和往昔辉煌,感受了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之后,又按排了拓展阅读《圆明园之最》,补充了圆明园众多震撼人心的史料和資料。在此基础上,教师悲情控诉:“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最珍贵、最精美的皇家园林,被后人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被一场大火经为灰烬。(课件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随后定格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上。同时配放音乐《长江水》)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此时,学生郁积了整整五十分钟的情感终于得以尽情地倾泻,尽情地喷发。在这把火灼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的课堂上,学生激愤慷慨,各抒胸臆:
“圆明园,你虽然被这场罪恶的大火烧毁了,但你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你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这场大火虽然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但烧不毁这帮强盗的滔天罪行,烧不毁我们对你们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我们中国人要富强的决心!”……
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主旨,往往在各自的主旨背后,又蕴藏着作者乃至编者的千种情感、万般思绪。我们教师在把握课堂时就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然后在学生情感达到充盈时,紧紧抓住学生情感表达的郁结点,引领对话,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让学生充分地渲泻激情,提升对文章本质的认识,把握文章的主旨。当然在这一点上,教师还得注意,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体验,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偏颇。
总之,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的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这漫游之旅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表达。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机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对话、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独特的个性、闪光和智慧时常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