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哲学中的substanz与noumena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康德哲学体系中,erscheinyng和phaenomena分别对应于往往都可译为“本体”的substanz和noumena。而康德以这两个词所表达的内涵,被强调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关于“本体”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演变的过程:即在历史上由作为ousia的本体,到substance的本体,等等,再到明确区分作为subtanz与noumena两个层面意义上的本体,经历了其不同哲学形态的演进。康德在对substanz与noumenon作出规定之后,于先验辨证论中,通过对自古希腊起一直把“是”与“存在”混在一起的情况进行澄清,区分了“是”(sein)与“存在”(dasen),由此深化了关于“本体”的认识。 In Kant’s philosophical system, erscheinyng and phaenomena correspond to substanz and noumena, often translatable into “ontologies.” The connotation expressed by these two words by Kant is emphasized as two different conceptual categories.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 has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the ontology as the main body of ousia to the ontology of substance in history, and then to the explicit distinction between subtanz and noumena The body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 of its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forms. After the provisions of substanz and noumenon, Kant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s ” and “existence ” in the transcendental dialectics by distinguishing “yes ” from ancient Greece sein and dasen,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ody ”.
其他文献
马克思彻底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理解人的本质的本质主义路向,转向了从人的实践存在方式出发关切人的生存状态的生存论路向,并依此为根本指引,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现代社会中人的
本文尝试通过对消费与审美之间关系谱系及其内在逻辑的清厘寻求建构一个"消费美学"的理论体系。在消费社会和审美泛化时代的双重语境下,同作为人类感性活动的消费和审美已经
古德曼认为,绘画、雕塑等签名的艺术没有字母符号,缺乏构造性的艺术特质,任何细节的偏离都事关重大,因而可能存在赝品,生产历史是辨认其身份的关键;音乐、文学等非签名的艺术
工具理性批判使现代性批判理论陷入困境,并造成了主体的严重异化,使现代主体的总体性陷入失落的境地,因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用来批判的规范基础总是那种已被现代意识超越的形而
张九成是南宋初年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其经学名著《孟子传》具有以史解孟、贯穿古今,伦理阐释、经世致用和重心性探讨、理学解孟的突出特点,这既反映了宋代孟子学历史化
期刊具有先进科技文化载体和媒介的功能,对刊载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具有评价和发表权力.历史的沿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实的需要,使期刊学术权力的社会价值提升.期刊学术
马克思的高阶正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使正义成为一种不必要存在的过时的有限的现象,一种不再引人关注的理想,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超正义社会。由正义社会走向超正义
针对基于二值逻辑的主观逻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Dirichlet分布的扩展主观逻辑.在利用三值逻辑代替原来二值逻辑的基础上,扩展主观逻辑重新定义了事实空间与观念空间
本文研究了准周期外力驱动下Lorenz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发现当外强迫的振幅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揭示了产生非混沌奇怪吸引子(Strang
《大戴礼记·用兵》是专门记述孔子军事思想的文献,因曾有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使该篇文献的学术价值受到了严重忽视.实际上,《用兵》篇是传流有自的可靠文献资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