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独”解释为“单独、独自”,侧重于数量上的形单影只,解释为“孤独”则侧重于内心感受。独,只解释成独自,貌似少了点什么。独,只解释为孤独,仅关注内心感受也有些片面。独,是独自深思,有思想家的孤独,也有政治家的冷静。
关键词:独 独自 孤独 独而不独
“独立寒秋”是《沁园春·长沙》的首句,“独”,独占句首,独领风骚。在讲授这首词的时候,感觉“独”这个字用得真好,很有味道,它直接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抒情主体。
“独”字,翻查古汉语词典,可见如下解释:1、用作名词,指老而无子的人;2、用作形容词,表示孤独,特殊、独特之义;3、做副词,表示单独,仅、只有的意思;4、表示反问或让步。不论是“单独”还是“独自”,都是强调“一个人”,“孤独”强调的是内心感受,这是教师在授课时最常见的两种解读角度。
单独、独自,侧重于数量上的形单影只,强调的是仅此一人。不管是“单独”还是“独自”,都写出了这是“一个人”的意思,多多少少有些“孤独”之感。“孤独”,更侧重于人的内心感受,一种孤寂冷落之感。思想家总是孤独的,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更适合深思。解读到如此,好像也就差不多了,但总览下阕,为何又塑造了一群“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奋发而为的同学少年的形象呢?又或者说词人为何会想到他当年的少年同学呢?
这就不得不谈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此时,一方面是革命力量在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毛泽东先是被当时的湘军总司令、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缉,后又下令秘密抓捕。1925年8月,毛泽东在农民协会会员的保护下,连夜离开韶山,脱离险境。
为什么会一个人?前面强调了客观原因,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紧张,毛泽东被封锁孤立,不适合结伴而游,那样目标太大了,出于安全考虑,他只身一人来到湘江边,立于“橘子洲头”,对江而立。有论者认为诗人超前、正确的革命思想不能被陈独秀等人所理解,欲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革命行为又遭到军阀的扼杀,胸怀救国壮志而不得用,于是一个人来到湘江橘子洲头。而所谓“寒秋”也并非全是对现实气候环境的描写,更多的是带着作者的主观情绪的观照,是“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只色彩”,是以心情的低落外化为“寒秋”。革命事业受阻,独自一人来到江边,心情失落不可避免。但诗人又并不全为情绪所左右,而是主动自我调控情绪。“独立”二字似乎还看不出些许,但从通篇感情发展来看,作者是卓然而立,而不是颓废而作,更不是酒醉而卧。另外,作者看到的景色都是自由奋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可见作者的乐观。词的最后以强烈问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蓄势,使全文的豪迈气概更进一步,有此乐观理性、豪情壮志,暂时的挫折、孤独又算得了什么?是谓“不独”。
什么时候想一个人?从这个角度看,“独”字强调了毛泽东的主观目的性,他想独自深思。上下五千年,中华长江大河边不乏沉思深思冥思之思想巨匠。上溯两千五百余年,春秋战国时期,千古儒圣孔子面对流水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上溯千年,宋朝苏轼独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千古名句;上溯五百年,明朝杨慎《廿一史弹词》又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立于湘江,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深思。江天如此自由辽阔,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人间如何?苦难的中国、不幸的百姓何时得以“人间遍种自由花”?这些都是作者想独自思考的,是谓“独”。
他思考的结果如何呢?虽时值寒秋,他看到的景象都是生机勃勃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出词人的乐观。自己被通缉,逃亡在即,还怅问“谁主沉浮?”表现了他的冷静深思。下文间接给出了回答是“同学少年”,现在的孤独让他回忆起曾经的少年同学,也就是当时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不孤独,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许多同道中人,还有许多革命伙伴。另外,在上阕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正是一副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的热闹图景吗?这让人不禁想起社会主义运动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从效果方面来看,一方面,在被通缉之时,他能不畏风险只身一人到江边,表现了毛泽东的勇敢无畏,伟岸高大的英雄形象油然而生。另一方面,通过词人对革命形势、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担忧,表现了词人的冷静与担当,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
独,只解释成独自,貌似少了点什么。独,只解释为孤独,仅关注内心感受也有些片面。
独,是独自深思,有思想家的孤独,也有政治家的冷静。
独,是卓然而立,是磅礴大气,豪迈之下,绝没有凄凉。
独而不独,还有“竞自由”的“万类霜天”,还有“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关键词:独 独自 孤独 独而不独
“独立寒秋”是《沁园春·长沙》的首句,“独”,独占句首,独领风骚。在讲授这首词的时候,感觉“独”这个字用得真好,很有味道,它直接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抒情主体。
“独”字,翻查古汉语词典,可见如下解释:1、用作名词,指老而无子的人;2、用作形容词,表示孤独,特殊、独特之义;3、做副词,表示单独,仅、只有的意思;4、表示反问或让步。不论是“单独”还是“独自”,都是强调“一个人”,“孤独”强调的是内心感受,这是教师在授课时最常见的两种解读角度。
单独、独自,侧重于数量上的形单影只,强调的是仅此一人。不管是“单独”还是“独自”,都写出了这是“一个人”的意思,多多少少有些“孤独”之感。“孤独”,更侧重于人的内心感受,一种孤寂冷落之感。思想家总是孤独的,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更适合深思。解读到如此,好像也就差不多了,但总览下阕,为何又塑造了一群“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奋发而为的同学少年的形象呢?又或者说词人为何会想到他当年的少年同学呢?
这就不得不谈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此时,一方面是革命力量在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毛泽东先是被当时的湘军总司令、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缉,后又下令秘密抓捕。1925年8月,毛泽东在农民协会会员的保护下,连夜离开韶山,脱离险境。
为什么会一个人?前面强调了客观原因,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紧张,毛泽东被封锁孤立,不适合结伴而游,那样目标太大了,出于安全考虑,他只身一人来到湘江边,立于“橘子洲头”,对江而立。有论者认为诗人超前、正确的革命思想不能被陈独秀等人所理解,欲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革命行为又遭到军阀的扼杀,胸怀救国壮志而不得用,于是一个人来到湘江橘子洲头。而所谓“寒秋”也并非全是对现实气候环境的描写,更多的是带着作者的主观情绪的观照,是“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只色彩”,是以心情的低落外化为“寒秋”。革命事业受阻,独自一人来到江边,心情失落不可避免。但诗人又并不全为情绪所左右,而是主动自我调控情绪。“独立”二字似乎还看不出些许,但从通篇感情发展来看,作者是卓然而立,而不是颓废而作,更不是酒醉而卧。另外,作者看到的景色都是自由奋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可见作者的乐观。词的最后以强烈问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蓄势,使全文的豪迈气概更进一步,有此乐观理性、豪情壮志,暂时的挫折、孤独又算得了什么?是谓“不独”。
什么时候想一个人?从这个角度看,“独”字强调了毛泽东的主观目的性,他想独自深思。上下五千年,中华长江大河边不乏沉思深思冥思之思想巨匠。上溯两千五百余年,春秋战国时期,千古儒圣孔子面对流水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上溯千年,宋朝苏轼独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千古名句;上溯五百年,明朝杨慎《廿一史弹词》又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立于湘江,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深思。江天如此自由辽阔,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人间如何?苦难的中国、不幸的百姓何时得以“人间遍种自由花”?这些都是作者想独自思考的,是谓“独”。
他思考的结果如何呢?虽时值寒秋,他看到的景象都是生机勃勃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出词人的乐观。自己被通缉,逃亡在即,还怅问“谁主沉浮?”表现了他的冷静深思。下文间接给出了回答是“同学少年”,现在的孤独让他回忆起曾经的少年同学,也就是当时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不孤独,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许多同道中人,还有许多革命伙伴。另外,在上阕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正是一副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的热闹图景吗?这让人不禁想起社会主义运动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从效果方面来看,一方面,在被通缉之时,他能不畏风险只身一人到江边,表现了毛泽东的勇敢无畏,伟岸高大的英雄形象油然而生。另一方面,通过词人对革命形势、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担忧,表现了词人的冷静与担当,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
独,只解释成独自,貌似少了点什么。独,只解释为孤独,仅关注内心感受也有些片面。
独,是独自深思,有思想家的孤独,也有政治家的冷静。
独,是卓然而立,是磅礴大气,豪迈之下,绝没有凄凉。
独而不独,还有“竞自由”的“万类霜天”,还有“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