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中的细腻与粗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生病住进了医院。出医院门右拐有一家小食品店。老板是个50多岁的汉子,我时常到店里跟他聊天。
  有一天,我到了店里。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七八岁,瘦瘦的,头发有些蓬乱,好像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走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要买什么?”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老板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穷孩子,我很感动。
  小女孩要买罐头。老板走过去,俯下身问:“买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我们是农村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我想要这个,”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一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是凤尾鱼,标价是5元3角。女孩手里的钱显然差了不少。可对一个农村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着对孩子张开手,说:“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风尾鱼,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这件事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助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感掩藏起来,悉心地呵护着受助者的自尊心,这是何等的仁慈呀!
  曾经不理解“嗟来之食”中那个齐人的所为,感悟小店老板的所为,我感受到宁死不受“嗟来之食”也好、“请来之食”也好,我们实在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的尊严在其中的呐喊!
  从这位小店老板的所为中,我感到了自己曾有的“助人为乐”意识的缺憾——还有什么比一厢情愿地“高尚”地助人更伤受助者自尊的呢?
  须知助人可以给予心灵以温暖,但如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在他们心上永远种下卑微。难怪有的贫困地区受到捐助的莘莘学子,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愿提及自己受助的经历,难道这只能用忘恩负义来解释吗?
  在我们许多大型的公益性的文艺晚会上,不是经常把受助的弱者拉到舞台上,然后,主持人会以大段煽情的话语引导受助者声泪俱下地讲出感恩的话语吗?不是经常会有贫困地区的满脸菜色的孩子被成排地“请”上台来,收下西服革履的企业老板捐赠的书包后,在主持人的号令下深深地鞠躬吗?情感细腻的人往往会看到孩子们在众目睽睽下凝滞的目光!
  只要出于助人的目的,其行为就是善举?把他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觉羞愧之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扬起自认为高尚、无私的爱心之旗去解除他们的困难,这其实是一种残忍,是一种自私,是无视他人尊严的残忍,是无所顾忌地炫耀自己高高在上优势的自私。
  细腻造就伟大,小店老板的仁爱之心是细腻的,因而,我们看到了平凡人伟大的精神。我想,那些在慷慨地表示自己的关心时,需要借助更渺小、更弱势的人来衬托自己的高大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优越感可能给受助者带来心灵的伤害的。因为,他们的心灵一定同他们的举止一样粗糙。
  (魔力摘自《天津老年时报》2009年8月3日)
其他文献
有一类女人,是不必介意她的年龄的。因为她身上自觉不自觉地散发着美,那种难以言喻的幽幽气韵与光芒,就像冬日阳光穿透黯淡云层,是苍茫岁月亦无法埋没的永恒。  我有幸曾与这样的一个女子共过事,对着她,会令人忘记所有的形容词。犹如置身春天的山林,自然、从容、轻松、简单、清澈、深邃等诸多感觉交织的愉悦,苏醒了被平淡麻木己久的神经。那神秘的触动,犹如一见钟情。  周国平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
那天,和一位朋友上山,他走在我的前面,弓着腰,不息地攀登,我虽然紧追慢赶,却总有一段距离,不免喊他等我。  无奈,他才停下来,看着我说:“登山我可以等等你,可事业上呢?你为什么老是慢半拍。”  一句话,我心顿时沉郁起来。是的,大学毕业后,我在家里呆了半年多时间,整天郁郁寡欢,但心里却一直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让青春激扬,荡起飞翔的翅膀。可事与愿违,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坐不下去的时候,
在美国的坎布里奇,有位80岁高龄的农妇,膝下有10个子女,还有一群孙辈及曾孙辈。在她熟悉的那片土地上,她平静地度过了自己大半生的岁月。她喜欢针线活,曾绣出令人叫绝的绣品。只是等到她慢慢走向衰老的时候,她的手不再听使唤,已不能熟练地操纵那根细细的绣花针了,而且不时发作的关节炎也让她饱受痛苦。儿孙们劝她安度晚年,不要再那么辛苦,但她却无法忍受那份无所事事的孤单。她开始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生活充实起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