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发展时间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分工越来越明确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阐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的内容及措施做出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7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就业形势严峻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都显示出一般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新提出了“一个原则,三个适应”这种培养理念,即以因材施教为基础,构建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就业需求、适应学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1],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的尚在探索中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探索中的高等教育类型[2]。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基本上是2000年以来由原来的高职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学校,这一类学校,基本上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
  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概念的提法主要是要和传统的“研究型”本科院校进行区分,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3]。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模仿传统本科高校做法比较多,包括“学习照搬”传统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等。然而,完全套用传统本科高校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教育中的各种弊端,如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生个性发展受限、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强化、社会适应力不强等,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育办学特色,这些是现行的“一刀切”“齐步走”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基本无法做到的。
  1.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所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必修课太多,导致学生只能对这些课程有粗浅的了解,不能深入研究探索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因此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2.高校传统培养方式注重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教师课堂教授为主,考试以所教授内容为主,授课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仅为死记硬背[4],缺乏独立的思考性,步入工作岗位时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环节。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等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大,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大打折扣。
  二、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5],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诉求,更要适应行业的发展方向。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行业为背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区域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并实践个性化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6]。以专业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的突出问题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着力点。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明显的区别,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通过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可通过基本技能培養平台、专业技能培养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这三个平台进行各模块的具体划分,从重在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职业需求出发,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更新与优化,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多元化发展提供充分空间。
  同时,依托校企合作与校内的科研平台,及时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欲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鼓励授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地点,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和行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指导,将行业最新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学习。
  五、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师资队伍
  1.发挥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作用,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投入应用型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责任,加大对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创新创业,并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有关应用型教育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教育理论成果。   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保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并讲授创业课程和实施专门化的创业培训;要求经验丰富、积极热心的优秀教师为学生創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参赛项目提供指导;保证专兼职教师为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聘校外师资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选聘由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进行职业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六、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把知识水平、基本素质、实践能力、职业能动性作为评价主要标准,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
  2.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实践学分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健全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质量保障机制,在特长方面进行学分转化。
  七、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提高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企业行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设置专业群。学校始终把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专业设置、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与高校、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努力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与科研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重点将应用型师资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团队的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引进行业标准、技术与设备,共建行业性实训平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职业素质教育、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建立紧密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特色优势,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力度,致力培育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智维.简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257.
  [2] 訾琨,彭鹏峰,龙志军,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及实现路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1-16.
  [3]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等.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8-60.
  [4] 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5] 纪智媛.新时期法学教学改革思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39):88-89.
  [6] 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责任编辑 李晓群]
其他文献
摘 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这势必将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只依靠政府一方的供给,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将是大势所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力军的青年学子,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应发挥应有的力量。据此,以“互联网+”视阈下青年学子借助公益众筹参与精准扶贫为例,对我国精准扶贫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详细阐述“营改增”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简要分析电力行业实施“营改增”的必要性,并深入研究“营改增”对电力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电力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电力工程造价;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政治参与行为影响着社区的发展,甚至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的调查方式,以南京市鼓楼区B社区为例,从参与主体的个体特征、客观地位和主观经历三个方面来分析整理访谈资料,基于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特点,结合该社区“老小区”的特色,探讨影响该社区居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  关键词:城市居民;社区政治参与;北京西路社区;老小区;影响因素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职业作为高校学生和思想工作的基础,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鉴于高校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以陕西部分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部分高校的67名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然后提出目前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不同辅导员的发展层次和阶段,提出相应的在职业能力发展上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工
期刊
摘 要:根据我国现在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有关征地拆迁问题,以南京市为背景,通过问卷结构式访谈方式得到的数据资料,分析大型园区开发项目对原住居民的社交网络和家庭情况的影响,发现存在的若干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大型园区开发;原住居民;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23-04  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推
期刊
摘 要: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三个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地市上升幅度呈现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在空间差异方面,三个系统的协调度呈现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梯度格局,
期刊
摘 要:通过对2000—2015年西安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西安的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之间存在辩证而复杂的关系:一是西安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内互为Granger原因,但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二是西安技术进步与进口贸易短长期内具有互动关系,但是相互影响效应为负;三是西安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机制,进口贸易
期刊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以B公司为个案,研究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中较为烦琐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为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等级提供分析依据,也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薪酬确定、职务晋升以及工作改进等提供重要依据。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人力资源综合评价的主要流程包括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作量评价,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目前,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主观的能动性、缺乏客观的操作性、
期刊
摘 要:通过研读煤炭资源补偿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总结新疆现行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发现现行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补偿模式匮乏且相对独立、过度倾向“输血式”生态补偿和企业自身组织恢复治理模式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完善煤炭资源相关税费体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融资渠道、完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新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