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商行脱胎换骨农信社华丽转身全省农信社十年投放支农类贷款22656亿
“儿子打工回来孝敬我三千元钱,放在家里不踏实,我得带着银行卡去村里小超市EPOS机存上。”9月12日,家住正定东塔口村的农民老王美滋滋地告诉笔者,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存现取款、余额查询、转账消费等金融服务。十年前,农民想要存一笔钱,可能需要专门腾出半天到一天,跑很远的路到乡里乃至县里找到银行网点再排长队办理。如今,河北省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零距离”金融服务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品牌创新和服务能力创新。
已有60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在近10年来的改革发展中,引入银行业现代服务管理手段,发挥网点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最佳金融纽带。
在金融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先后经历了恢复“三性”、“行社”分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都没有摆脱潜在风险较高的困境,没能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直至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在浙江、山东等8个省市启动试点,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大幕才正式拉开。2006年,改革范围扩展到全国。在河北省,在省金融办、河北银监局的组织引领下,近年来全省农信社系统的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信社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产权基础得到有效夯实,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完善。全省农信社股权结构明显优化,目前投资股占比已达到100%,资本充足率由省联社成立时的负数提高到2013年6月末的8.38%。截至2013年8月末,共有26家县级机构启动农商行改制工作,其中11家已经挂牌开业,1家批复开业;共有31家县级联社启动了改制股份公司工作,其中批筹28家,已批准开业的18家,股份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推进。
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十年间,全省农信社累计投放支农类贷款22656亿元,其中累计投放农户贷款69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89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3%。农户贷款余额、新增农户贷款均占全部金融机构的90%以上。
十年,发生巨变的不只是农信社。曾几何时,由城信社脱胎而来的城商行因为基础差、风险高,被人们比喻为“衣服小、窟窿多”。而今,实现快速发展的河北城商行集群不仅自身脱胎换骨,而且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先锋官、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服务市民百姓的“市民银行”。
2009年6月1日,河北金融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刻到来:这天上午9时,衡水市城市信用社正式走入历史,改制后的衡水市商业银行正式亮相。以此为标志,存续28年之久的城市信用社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
同在这一年,廊坊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廊坊银行,成为全省首家实现更名的城商行;沧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沧州银行;承德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承德银行;石家庄市商业银行更是华丽转身,更名为河北银行。看似简单的更名,其实却是城商行的一次“跨越”和“蝶变”。更名背后反映的是银行综合实力的提升。更名是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河北省城商行群体由队伍散、包袱重、风险高、信誉低的城市信用社艰难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已开始步入监管指标全面向好的精品型银行的新阶段。
资产质量大飞跃。截至2012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的资产总额达到4219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2870.4亿元,增幅118.4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充足率11.97%,全部达到了最低10%的监管要求。而在2008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含城市信用社)资产总额仅1348.6亿元,拨备覆盖率96.5%。2012年末,全省城商行的资产总额是2008年末的3.12倍,不良贷款率下降了1.6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到478.31%。
今日,燕赵百姓身边,已出现了城商行开设的24小时人工服务的“夜市银行”、家门口就能办理存贷汇等多项业务的“社区银行”,更多的创新金融服务深入人心。十年来,伴随着河北省金融改革的步伐,城商行从当初偏居一隅、风险频发的存贷款网点,发展到今天遍布全省、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金融机构,已成为银行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生力军。
“儿子打工回来孝敬我三千元钱,放在家里不踏实,我得带着银行卡去村里小超市EPOS机存上。”9月12日,家住正定东塔口村的农民老王美滋滋地告诉笔者,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存现取款、余额查询、转账消费等金融服务。十年前,农民想要存一笔钱,可能需要专门腾出半天到一天,跑很远的路到乡里乃至县里找到银行网点再排长队办理。如今,河北省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零距离”金融服务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品牌创新和服务能力创新。
已有60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在近10年来的改革发展中,引入银行业现代服务管理手段,发挥网点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最佳金融纽带。
在金融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先后经历了恢复“三性”、“行社”分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都没有摆脱潜在风险较高的困境,没能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直至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在浙江、山东等8个省市启动试点,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大幕才正式拉开。2006年,改革范围扩展到全国。在河北省,在省金融办、河北银监局的组织引领下,近年来全省农信社系统的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信社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产权基础得到有效夯实,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完善。全省农信社股权结构明显优化,目前投资股占比已达到100%,资本充足率由省联社成立时的负数提高到2013年6月末的8.38%。截至2013年8月末,共有26家县级机构启动农商行改制工作,其中11家已经挂牌开业,1家批复开业;共有31家县级联社启动了改制股份公司工作,其中批筹28家,已批准开业的18家,股份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推进。
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十年间,全省农信社累计投放支农类贷款22656亿元,其中累计投放农户贷款69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89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3%。农户贷款余额、新增农户贷款均占全部金融机构的90%以上。
十年,发生巨变的不只是农信社。曾几何时,由城信社脱胎而来的城商行因为基础差、风险高,被人们比喻为“衣服小、窟窿多”。而今,实现快速发展的河北城商行集群不仅自身脱胎换骨,而且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先锋官、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服务市民百姓的“市民银行”。
2009年6月1日,河北金融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刻到来:这天上午9时,衡水市城市信用社正式走入历史,改制后的衡水市商业银行正式亮相。以此为标志,存续28年之久的城市信用社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
同在这一年,廊坊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廊坊银行,成为全省首家实现更名的城商行;沧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沧州银行;承德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承德银行;石家庄市商业银行更是华丽转身,更名为河北银行。看似简单的更名,其实却是城商行的一次“跨越”和“蝶变”。更名背后反映的是银行综合实力的提升。更名是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河北省城商行群体由队伍散、包袱重、风险高、信誉低的城市信用社艰难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已开始步入监管指标全面向好的精品型银行的新阶段。
资产质量大飞跃。截至2012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的资产总额达到4219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2870.4亿元,增幅118.4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充足率11.97%,全部达到了最低10%的监管要求。而在2008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含城市信用社)资产总额仅1348.6亿元,拨备覆盖率96.5%。2012年末,全省城商行的资产总额是2008年末的3.12倍,不良贷款率下降了1.6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到478.31%。
今日,燕赵百姓身边,已出现了城商行开设的24小时人工服务的“夜市银行”、家门口就能办理存贷汇等多项业务的“社区银行”,更多的创新金融服务深入人心。十年来,伴随着河北省金融改革的步伐,城商行从当初偏居一隅、风险频发的存贷款网点,发展到今天遍布全省、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金融机构,已成为银行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