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同時,幼儿园与责任和义务为每个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即帮助幼儿以及家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幼儿;小学;衔接
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之后,孩子即将进入小学阶段,他们能否愉快地完成转变、能否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 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冲突,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教具、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布置,幼儿园里还有丰富多样的大型玩具和游乐设施。、而小学里,只有固定的桌椅、操场以及体育设施,这样势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而小学的学习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同时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期间的要求也有着差异,而且还有家庭作业。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就像父母一样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从入园到离园,幼儿教师始终分秒不离地陪伴在幼儿身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则放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单独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根据幼儿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具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及时预习和复习功课。
第五,学习时间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的集体活动时间是30分钟左右,活动过程要注重动静交替,活动内容不能枯燥无味,还要注重游戏性和趣味性。而小学的上课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而且课堂上静多动少,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三、基于以上的种种差异,要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第一,学习习惯和毅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西汉“匡衡凿壁”攻读,晋代车胤“萤火当灯”,元朝“王冕放牛听读”,宋代“司马光枕警苦读”,这些人之所以有成就,关键在于习惯和毅力的培养。孩子在入小学后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幼儿园的以玩耍娱乐和游戏活动为主,转入到小学以学习、完成作业等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是需要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也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大的转折点。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毅力呢?老师应将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毅力。
第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入小学后有效学习的保证,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上还没养成,表现出:有插话的,有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意见或建议的,有的还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听老师或同伴讲故事。这些现象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质量。
第三,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陌生的环境,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角色、学习要求、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容易导致幼儿兴趣低落,打击幼儿自信心,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和学习成绩。
因此,作为幼儿园大班教师,应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要求幼儿背上书包,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逐步熟悉小学环境,体验一年级的上课情况;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回幼儿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欲望,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另外,可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在大班期末,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第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如:我们班的种植角每天请一位幼儿负责浇水,时间长了,有些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种植角。对此,可利用“小小广播站”天天播放幼儿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的任务自己完成。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做值日生等事情,也必须引起重视,不仅任务交代要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是自己自觉完成,,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
首先,我每天把幼儿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家长。如带一些废旧材料,和幼儿一起做“灯泡亮了”的实验,或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去做记录等,由家长帮幼儿共同完成任务。
其次,直接将任务交给幼儿。比如:看天气预报、记录天气变化等,由家长提醒幼儿:今天,老师有什么任务需要你完成?,以此增强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
最后,能让幼儿主动告诉家长,老师要求做什么,譬如,请幼儿给家长编“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任务意识。
另外幼儿进入小学后立即进入学校的“规则海洋”。小学的学习有较强的规则性,一节课40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集体上课,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堂纪律,需要讨论时学生马上讨论,要求停止时马上停下。而幼儿园的教育手段则是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也同样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为使幼儿适应小学规则,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我总要先讲清规则,让幼儿明确活动的要求,树立规则意识。利用幼儿在玩游戏时,使幼儿知道违反了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的。使幼儿懂得规则需要每个人遵守。这样在生活中,在游戏中不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使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教学形式。
此外,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要让幼儿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进隆.创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浙江教育出版社
[2]高敬.幼儿园课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284
关键词:幼儿;小学;衔接
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之后,孩子即将进入小学阶段,他们能否愉快地完成转变、能否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 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冲突,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教具、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布置,幼儿园里还有丰富多样的大型玩具和游乐设施。、而小学里,只有固定的桌椅、操场以及体育设施,这样势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而小学的学习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同时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期间的要求也有着差异,而且还有家庭作业。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就像父母一样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从入园到离园,幼儿教师始终分秒不离地陪伴在幼儿身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则放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单独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根据幼儿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具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及时预习和复习功课。
第五,学习时间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的集体活动时间是30分钟左右,活动过程要注重动静交替,活动内容不能枯燥无味,还要注重游戏性和趣味性。而小学的上课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而且课堂上静多动少,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三、基于以上的种种差异,要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第一,学习习惯和毅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西汉“匡衡凿壁”攻读,晋代车胤“萤火当灯”,元朝“王冕放牛听读”,宋代“司马光枕警苦读”,这些人之所以有成就,关键在于习惯和毅力的培养。孩子在入小学后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幼儿园的以玩耍娱乐和游戏活动为主,转入到小学以学习、完成作业等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是需要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也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大的转折点。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毅力呢?老师应将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毅力。
第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入小学后有效学习的保证,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上还没养成,表现出:有插话的,有自己回答完问题就不听别人意见或建议的,有的还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听老师或同伴讲故事。这些现象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质量。
第三,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陌生的环境,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角色、学习要求、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容易导致幼儿兴趣低落,打击幼儿自信心,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和学习成绩。
因此,作为幼儿园大班教师,应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要求幼儿背上书包,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逐步熟悉小学环境,体验一年级的上课情况;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回幼儿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欲望,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另外,可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在大班期末,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第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如:我们班的种植角每天请一位幼儿负责浇水,时间长了,有些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种植角。对此,可利用“小小广播站”天天播放幼儿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的任务自己完成。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做值日生等事情,也必须引起重视,不仅任务交代要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是自己自觉完成,,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
首先,我每天把幼儿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家长。如带一些废旧材料,和幼儿一起做“灯泡亮了”的实验,或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去做记录等,由家长帮幼儿共同完成任务。
其次,直接将任务交给幼儿。比如:看天气预报、记录天气变化等,由家长提醒幼儿:今天,老师有什么任务需要你完成?,以此增强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
最后,能让幼儿主动告诉家长,老师要求做什么,譬如,请幼儿给家长编“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任务意识。
另外幼儿进入小学后立即进入学校的“规则海洋”。小学的学习有较强的规则性,一节课40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集体上课,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堂纪律,需要讨论时学生马上讨论,要求停止时马上停下。而幼儿园的教育手段则是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也同样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为使幼儿适应小学规则,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我总要先讲清规则,让幼儿明确活动的要求,树立规则意识。利用幼儿在玩游戏时,使幼儿知道违反了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的。使幼儿懂得规则需要每个人遵守。这样在生活中,在游戏中不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使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教学形式。
此外,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要让幼儿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进隆.创造孩子生命中的彩虹.浙江教育出版社
[2]高敬.幼儿园课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