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问题,本文从精神扶贫、扶贫效果考核、因地制宜扶贫和建立动员保障体系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对策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精神脱贫;脱贫坚攻
引言:
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思想是以“共同富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基础,根据国情提出的科学扶贫观念体系,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坚攻和“绣花功夫”抓扶贫为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加强应用进行践行。但现阶段,由于认识不足,精准扶贫思想应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还应加强对精准扶贫思想应用策略的研究,继而更好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问题
作为由习近平总书记创建基本框架体系的治国理政思想,精准扶贫思想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经受党和人民的实践检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践应用情况来看,出现了多方面的认识误区,需要给予纠正才能保证思想得到正确应用。现阶段,一些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仅仅是直接给予贫困户“钱”、“财”,但却未能考虑到扶贫工作效果的长效性问题,一味强调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和大范围开展扶贫工作,未能从根源上提高贫困人群文化素质水平。采取这些工作措施,导致地方帮扶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短期任务,但实际工作的开展却未能达到一定深度,导致精准扶贫工作质量不佳,难以真正解决人口贫困问题[1]。此外,一些地区尽管认识到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却依然只靠国家和政府的帮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未能对地区和社会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长期依赖外部机会注入,未能实现内部活力培植,继而导致精准扶贫工作难以为继。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对策
(一)以精神脱贫为焦点
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是导致人们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却是精神贫困。对于部分贫困人口来讲,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造成了其欠缺脱富致贫的勇气和信念,即便能够短期内获得资助,但最终仍然难以与贫困绝缘。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能一味从衣食住行角度解决贫困问题,还要以精神脱贫为焦点,完成脱富致贫环境的营造,帮助群众认识自身优势,获得更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才能真正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正确应用。因为想要达到“精准”,还要以识别致贫原因为前提[2]。因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需要对乡村教育进行大力发展,从儿童抓起对贫困地区儿童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从精神源头上与贫困隔离。保证贫困地区儿童可以接受公平公正教育,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科学考核扶贫效果
地方政府为完成短期任务开展扶贫工作,是导致扶贫工作长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为确保精准扶贫思想能够得到准确应用,还要实现对地方扶贫效果的科学考核,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阶段确定地方扶贫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结合定量考核结果,可以使地方扶贫工作效果得到最直观的反映,可以设置领导强度、财力投入、考勤情况、调研情况和组织力度等指标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扶贫工作效果的综合反映,需要从地区消费水平、人文环境、教育现状、医院服务、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设定定性考核指标。在突显经济水平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扶贫工作效果的考查,则能使地区扶贫效果得到科学反映,继而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水平。
(三)做到因地制宜脱贫
地方政府单纯依靠国家和中央力量实现脱贫发展,很难实现稳定脱贫。应用精准脱贫思想,可以采用生产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多种脱贫方式,需要主导因地制宜脱贫。具体来讲,就是需要结合地区产业优势、生态环境等条件进行扶贫脱贫路径的摸索,将精准扶贫工作与地区特点结合在一起,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采取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例如,在石漠化地区,就可以采用生态扶贫补偿机制,将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因人、因户施策,结合贫困家庭和个人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和致贫原因采取最有效的扶贫方法。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因地制宜的开展扶贫工作,才能体现精准扶贫的实质,在满足扶贫数量要求的同时,体现扶贫质量。
(四)建立动员保障体系
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稳定实现人民不愁吃、不愁穿,并且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为此,还要以脱贫坚攻思想为指导,找到所有贫困人口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达到全部脱贫目标。而除了精神贫困为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缺少劳动就业能力或大病、残障等原因也为致贫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群体,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员的动员,加强资源投入保障。结合贫困人口特殊情况,还应实现对空槽老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等特殊居民进行调查,通过心理扶贫帮助特殊贫困居民走出缺少关爱和精神萎靡的困境,然后实现扶贫新项目的开拓,为这一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3]。为此,还应完成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体制的建立,完成大扶贫格局的构建,以便从扶贫投入、科技与人才支撑、金融扶贫等方面增强资源投入强度,为扶贫进攻工作的落实提供全方位保障。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使各地區政府完成扶贫责任书的层层签订,完成扶贫考核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使地方政府瞄准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开拓创新解决扶贫中体制机制障碍,真正适应地区扶贫需求。
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还要正确认识这一思想才能加强思想的应用,为扶贫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指导。结合这一问题,为加强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应用,还要做到以精准扶贫为焦点,科学考核扶贫效果,并做到因地制宜脱贫和建立动员保障体系,继而实现对扶贫工作的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檀学文,李静.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深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7(09):2-16.
[2]刘清荣,刘忠林.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江西实践与启示——以吉安县“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为例[J].老区建设,2017(10):8-11.
[3]刘占勇.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及对扶贫实践的启示[J].江汉学术,2016,35(04):5-11.
作者简介:
贾爱峰 男.1979、1.3. 山东曹县人,中专学历,毕业于菏泽地区职工中专,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精神脱贫;脱贫坚攻
引言:
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思想是以“共同富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基础,根据国情提出的科学扶贫观念体系,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坚攻和“绣花功夫”抓扶贫为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加强应用进行践行。但现阶段,由于认识不足,精准扶贫思想应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还应加强对精准扶贫思想应用策略的研究,继而更好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问题
作为由习近平总书记创建基本框架体系的治国理政思想,精准扶贫思想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经受党和人民的实践检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践应用情况来看,出现了多方面的认识误区,需要给予纠正才能保证思想得到正确应用。现阶段,一些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仅仅是直接给予贫困户“钱”、“财”,但却未能考虑到扶贫工作效果的长效性问题,一味强调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和大范围开展扶贫工作,未能从根源上提高贫困人群文化素质水平。采取这些工作措施,导致地方帮扶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短期任务,但实际工作的开展却未能达到一定深度,导致精准扶贫工作质量不佳,难以真正解决人口贫困问题[1]。此外,一些地区尽管认识到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却依然只靠国家和政府的帮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未能对地区和社会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长期依赖外部机会注入,未能实现内部活力培植,继而导致精准扶贫工作难以为继。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应用对策
(一)以精神脱贫为焦点
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是导致人们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却是精神贫困。对于部分贫困人口来讲,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造成了其欠缺脱富致贫的勇气和信念,即便能够短期内获得资助,但最终仍然难以与贫困绝缘。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能一味从衣食住行角度解决贫困问题,还要以精神脱贫为焦点,完成脱富致贫环境的营造,帮助群众认识自身优势,获得更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才能真正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正确应用。因为想要达到“精准”,还要以识别致贫原因为前提[2]。因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需要对乡村教育进行大力发展,从儿童抓起对贫困地区儿童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从精神源头上与贫困隔离。保证贫困地区儿童可以接受公平公正教育,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科学考核扶贫效果
地方政府为完成短期任务开展扶贫工作,是导致扶贫工作长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为确保精准扶贫思想能够得到准确应用,还要实现对地方扶贫效果的科学考核,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阶段确定地方扶贫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结合定量考核结果,可以使地方扶贫工作效果得到最直观的反映,可以设置领导强度、财力投入、考勤情况、调研情况和组织力度等指标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扶贫工作效果的综合反映,需要从地区消费水平、人文环境、教育现状、医院服务、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设定定性考核指标。在突显经济水平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扶贫工作效果的考查,则能使地区扶贫效果得到科学反映,继而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水平。
(三)做到因地制宜脱贫
地方政府单纯依靠国家和中央力量实现脱贫发展,很难实现稳定脱贫。应用精准脱贫思想,可以采用生产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多种脱贫方式,需要主导因地制宜脱贫。具体来讲,就是需要结合地区产业优势、生态环境等条件进行扶贫脱贫路径的摸索,将精准扶贫工作与地区特点结合在一起,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采取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例如,在石漠化地区,就可以采用生态扶贫补偿机制,将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因人、因户施策,结合贫困家庭和个人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和致贫原因采取最有效的扶贫方法。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因地制宜的开展扶贫工作,才能体现精准扶贫的实质,在满足扶贫数量要求的同时,体现扶贫质量。
(四)建立动员保障体系
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稳定实现人民不愁吃、不愁穿,并且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为此,还要以脱贫坚攻思想为指导,找到所有贫困人口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达到全部脱贫目标。而除了精神贫困为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缺少劳动就业能力或大病、残障等原因也为致贫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群体,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员的动员,加强资源投入保障。结合贫困人口特殊情况,还应实现对空槽老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等特殊居民进行调查,通过心理扶贫帮助特殊贫困居民走出缺少关爱和精神萎靡的困境,然后实现扶贫新项目的开拓,为这一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3]。为此,还应完成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体制的建立,完成大扶贫格局的构建,以便从扶贫投入、科技与人才支撑、金融扶贫等方面增强资源投入强度,为扶贫进攻工作的落实提供全方位保障。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使各地區政府完成扶贫责任书的层层签订,完成扶贫考核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使地方政府瞄准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开拓创新解决扶贫中体制机制障碍,真正适应地区扶贫需求。
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还要正确认识这一思想才能加强思想的应用,为扶贫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指导。结合这一问题,为加强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应用,还要做到以精准扶贫为焦点,科学考核扶贫效果,并做到因地制宜脱贫和建立动员保障体系,继而实现对扶贫工作的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檀学文,李静.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深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7(09):2-16.
[2]刘清荣,刘忠林.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江西实践与启示——以吉安县“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为例[J].老区建设,2017(10):8-11.
[3]刘占勇.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及对扶贫实践的启示[J].江汉学术,2016,35(04):5-11.
作者简介:
贾爱峰 男.1979、1.3. 山东曹县人,中专学历,毕业于菏泽地区职工中专,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