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申请转到医药专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问题出现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减少盲目性,帮助学生达到专业发展和个性完善。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药专业;转专业;动因;发展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我校制定了《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为那些确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
然而,通过对转专业学生跟踪研究,发现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原因何在?笔者对我校转专业学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从转专业的动因入手,分析比较学生转专业后的发展状况, 从中得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结论。
二、 现状与分析
自从我校实施转专业政策以来,规范运作,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工作制度化。通过学生报名、院系初审、教务处审核,组织专业考试并经学校研究确定等程序使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申请人数稳定,转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前几年没有明显增长,但非医药类专业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专业选择的多元化。很多学生不再要求转入所谓热门专业就读,在选择时关注点较多,多能从自身能否很好的适应相关专业的学习等因素出发进行重新选择,显得较为理性。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抽取我校某非医药类学院2010、2011级转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对象为提出申请的77名学生和63名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研究过程是问卷调查,查询学习成绩,以指导专业选择为目的座谈等。
四、 结果分析
1.对77名提出转专业申请学生的调查问卷汇总
表一:
2.63名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汇总
表二:
3.“个性爱好”与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表三:
具体分析如下:
1.由表一可知,影响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他人的因素,也有自我的因素。学生既顾及现在又着眼未来。既有自我理性的选择,也有非理性的成分。
(1)“家长动员”、“专业热门”、“就业前景”成为申请转专业的主要动因。受“家长动员”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6.2%,受中国家庭传统伦理的影响,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父母对于子女将来职业的要求不是“敢拼敢闯”,而是追求稳定,因此像医生、药剂师这样的职业是大多数父母看好的。
(2)受“个人爱好”影响的比例不过30%,说明部分学生在对专业选择上不够理性,忽略了自我因素,未能从学习兴趣入手,一旦对所学专业缺失兴趣,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3)“一时冲动”影响了22%的学生,认为医学院校里的非医药类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医学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心理上的落差,选择了转专业。
2.由表二可知,转专业学生中只有51.5%的学生对新专业“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人数占27.3%,而有18.2%的学生对新专业没有感觉,对于新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占3%。
(1)如果将“没感觉”和“不满意”作为一项,那么仍然有21.2%对新专业不是很满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照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依据“个性爱好”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满意度较高。说明大学生选择的专业与个性相符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而且也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2)部分学生盲目申请转专业,结果发现对现在所学专业不够了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方向不明,不明白本专业到底要学什么;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在医院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对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对此感到不安,甚至是焦虑。
(3)学习适应能力差异。医药专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盲目跟风的申请转入,有可能转错专业,学非所长。
五、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与影响因素有很多,针对本次调查其中动机主要有家长动员、专业热门、就业前景,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和从众心理。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学生的这种需求。一方面,学生在提出转专业申请前需慎重考虑,可以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科成绩、理想追求、家庭环境等因素对申请转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药专业;转专业;动因;发展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我校制定了《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为那些确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
然而,通过对转专业学生跟踪研究,发现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原因何在?笔者对我校转专业学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从转专业的动因入手,分析比较学生转专业后的发展状况, 从中得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结论。
二、 现状与分析
自从我校实施转专业政策以来,规范运作,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工作制度化。通过学生报名、院系初审、教务处审核,组织专业考试并经学校研究确定等程序使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申请人数稳定,转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前几年没有明显增长,但非医药类专业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专业选择的多元化。很多学生不再要求转入所谓热门专业就读,在选择时关注点较多,多能从自身能否很好的适应相关专业的学习等因素出发进行重新选择,显得较为理性。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抽取我校某非医药类学院2010、2011级转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对象为提出申请的77名学生和63名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研究过程是问卷调查,查询学习成绩,以指导专业选择为目的座谈等。
四、 结果分析
1.对77名提出转专业申请学生的调查问卷汇总
表一:
2.63名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汇总
表二:
3.“个性爱好”与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表三:
具体分析如下:
1.由表一可知,影响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他人的因素,也有自我的因素。学生既顾及现在又着眼未来。既有自我理性的选择,也有非理性的成分。
(1)“家长动员”、“专业热门”、“就业前景”成为申请转专业的主要动因。受“家长动员”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6.2%,受中国家庭传统伦理的影响,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父母对于子女将来职业的要求不是“敢拼敢闯”,而是追求稳定,因此像医生、药剂师这样的职业是大多数父母看好的。
(2)受“个人爱好”影响的比例不过30%,说明部分学生在对专业选择上不够理性,忽略了自我因素,未能从学习兴趣入手,一旦对所学专业缺失兴趣,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3)“一时冲动”影响了22%的学生,认为医学院校里的非医药类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医学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心理上的落差,选择了转专业。
2.由表二可知,转专业学生中只有51.5%的学生对新专业“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人数占27.3%,而有18.2%的学生对新专业没有感觉,对于新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占3%。
(1)如果将“没感觉”和“不满意”作为一项,那么仍然有21.2%对新专业不是很满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照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依据“个性爱好”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满意度较高。说明大学生选择的专业与个性相符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而且也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2)部分学生盲目申请转专业,结果发现对现在所学专业不够了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方向不明,不明白本专业到底要学什么;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在医院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对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对此感到不安,甚至是焦虑。
(3)学习适应能力差异。医药专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盲目跟风的申请转入,有可能转错专业,学非所长。
五、结论及建议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与影响因素有很多,针对本次调查其中动机主要有家长动员、专业热门、就业前景,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和从众心理。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学生的这种需求。一方面,学生在提出转专业申请前需慎重考虑,可以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科成绩、理想追求、家庭环境等因素对申请转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