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分析

来源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超稠油蒸汽驱实施界限进行研究,明确了超稠油可以实施蒸汽驱,得出了原油粘度是决定汽驱可行性的关键参数的结论。并对超稠油转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同类型油油藏开放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超稠油   蒸汽驱  注采参數
   超稠油油藏开放方式的选择有很多种,但根据研究区域油藏地质参数与蒸汽驱、SAGD、火烧油层方式油藏筛选标准对比后,从对比结果来看,SAGD开发方式油层单层厚度不够,火烧油层方式粘度过高,综合分析看,仅有蒸汽驱方式可能适用于研究区域。
   将研究区域油藏条件与其它Kern River十井组、齐40先导试验、九6区较成功的蒸汽驱区块进行比对,可以看出研究区域油藏孔、渗、饱条件相对较差,且原油粘度较高,这些将不利于汽驱效果和最终采收率。受到低原始饱和度的影响,采收率较低,所以在蒸汽驱实施过程中,应该尽量优选纯油层实施蒸汽驱。
   1、蒸汽驱实施界限研究
   1.1基础模型建立情况
   建立网格20×20×20共8000网格数的反九点蒸汽驱均值模型,模型基本参数参考实际油藏条件。
   经过前期吞吐开发,油藏平均温度、压力和饱和度发生变化,根据前期研究发现,确定井间温度为35℃,近井区域略高,井间含油饱和度为0.65,近井地区为0.45,油藏压力有所降低,设置为1.0MPa。通过调整粘度,研究蒸汽驱开发合理的粘度界限。
   1.2蒸汽驱粘度界限研究
   粘度越高,驱油难度越大,注采压差越大,难以维持较高的采注比,模拟发现,粘度大于10×104mPa.s时,平均油藏压力超过4MPa(图12-1),且注入井井底流压超过7MPa,注汽井压力过高,可能超过破裂压力。因此该油藏与开发方式条件下合理的原油粘度界限为小于10×104mPa.s 。
   1.3蒸汽驱厚度界限研究
   (1)III类油藏高粘度厚度界限研究
   高粘度开发过程中,稳产期较长,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油汽比也相对平稳。然而稳产期相对滞后,采油速度也较慢。
   研究发现当油层有效厚度需大于15m,才能保证较好的开发效果,油汽比能保持在0.1以上,低于15m,油汽比低于0.1。
   同时,高粘度开发过程中发现,除了考虑极限油汽比,超稠油蒸汽驱注采压差特别高,蒸汽难以注入,地层压力过高,注汽干度过低,同时采油井难以采出,因此,需要考虑注采压差在合理范围内。
   模拟结果显示:厚度越小,注汽压力越高。地层厚度大于30m,能缓解高粘度汽驱注采困难,然而依旧较难实施。
   (2)II类油藏中粘度区域厚度界限
   开发过程中,有一段稳产期,存在高峰期,后期递减相对较快。研究发现厚度越小,油汽比越低,当油层有效厚度需大于15m(净总比大于0.4),才能保证较好的开发效果,油汽比能保持在0.1以上较长时间,有一定稳产期。
   (3)I类油藏低粘度厚度开发界限
   低粘度开发过程中,初期产量较高,稳产期断,递减快。研究发现当油层有效厚度需大于12m(净总比大于0.3),才能保证较好的开发效果,油汽比能保持在0.1以上较长时间,低于10m产量维持困难。
   1.3研究结论
   ①原油粘度是决定汽驱可行性的关键参数,建议在粘度小于10×104mpa.s区域(粘度<超稠油Ⅰ类),油层厚度大于10m区域开展蒸汽驱;
   ②区块低饱和度油层发育程度较高,汽驱后油藏最终采收率一般在35%以下,厚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在纯油层中开展蒸汽驱,以提高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③高粘度区实施汽驱要尽可能放大采注比,防止井底憋压,发挥蒸汽汽化潜热作用,可以考虑间歇汽驱方式 ;
   ④I类低粘度油藏实施蒸汽驱,产量上升快,但递减较快,油层厚度越大稳产期越长,建议油层有效厚度大于10m;
   ⑤II类中粘度油藏,见效慢,稳产期较长,建议实施油层有效厚度大于15m;
   ⑥III类高粘度油藏,驱替困难,低采油速度条件下,需考虑到注采困难问题,实施油层有效厚度大于30m (目前不具备条件)。
   2、蒸汽驱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由于部分区域已达吞吐开发中后期,为了提高采出程度,需要进行方式转换,目前蒸汽驱是首选的接替方式,本次研究利用实际模型对不同粘度的三个区域进行蒸汽驱开发优化设计,研究内容包括:
   ①转驱时机优化(从现阶段开始继续吞吐轮次);
   ②井网优化(反五点70m井距、反五点100m井距、反九点70m井距);
   ③注采参数优化(注汽速率、采注比、注汽干度);
   ④考虑粘度影响(高、中、低粘度)。
   2.1模型建立
   模型基本参数根据北部I类油藏反九点模型建立,初始温度、压力、饱和度根据历史拟合结果确定。
   目前北部模型单井平均吞吐5个周期,采出程度20.8%。基础参数与控制条件包括:注汽速率1.6t/(d.ha.m) 、70m井距注汽速度80m3/d、100m井距注汽速度160m3/d,注汽干度0.8,采注比1.2,截止条件为油汽比0.08。
   2.2井网优化
   优化三种井网类型:反五点70m井距(边井为生产井)、反五点100m井距(角井为生产井)、反九点70m井距(利用所有边井与角井)。
   结果显示:100m井距反五点:油汽比最高,但生产初期排液能力有限,单井采液速度需达到50m3/d,注汽井注汽压力过高,单井注汽速度170m3/d,采注比难以保证,且蒸汽波及范围小于反九点;    70m井距反五点:采油速度最快,但控制储量较小,采出程度低;
   70m井距反九点:采出程度最高,井利用率最高,采油速度快,控制储量大,采注比容易调控,70m井距反九点整体开发效果最好,为推荐井网类型。
   2.3转驱时机优化
   目前北部模型单井平均吞吐5个周期,采出程度20.8%,油汽比0.4,设计直接吞吐与继续吞吐1、2、3、4个周期转蒸汽驱,进行开发效果对比。
   结果显示,直接转驱和继续吞吐一周期最终采出程度最高,且油汽比也非常接近,因此综合分析,继续吞吐1或2周期转驱效果最好,分析原因主要因为北部含油饱和度较大,粘度较低,吞吐阶段效果较好,5轮吞吐已经形成热连通,有较好的转驱基础。
   2.4注采参数优化
  分别对注汽速率(即注汽速度)、采注比、注汽干度进行优化。
   (1)注汽速率
       对比注汽速率为0.8、1.2、1.6、2.0、2.4 t/d.ha.m的几个方案,即分别对应反九点注汽井注汽速度为40 、60、80、100、120 m3/d。
   结果显示,不同注汽速度油汽比接近,注汽速率达到1.2t/(d.ha.m)以上效果基本接近,因此,推荐单井注汽速度达到60m3/d以上。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该块埋藏较浅,油层厚度较大,粘度较低,热利用率较高,较低的注汽速率即可实现较好的开发效果。
     (2)采注比
   对比采注比为0.8、0.9、1.0、1.1、1.2、1.3、1.4共七个方案,结果显示,采注比1.2明显好于其他方案。分析原因,采注比過低,压力较高,蒸汽无法有效扩展,蒸汽干度较低,热量传播不充分。采注比过高容易导致油层压力过低,造成注汽温度过低。因此,最佳采注比为1.2。
   (3)注汽干度
  对比注汽干度为0.1、0.2、0.3、0.4、0.5、0.6、0.7、0.8共八个方案。结果显示,干度达到0.4以上采出程度增加趋于平缓,因此为了保证开发效果,干度建议达到0.5以上。一般粘度越低,干度可以适当降低,较低的干度即可实现较好的开发效果。
  3、蒸汽驱设计结果
  (1)低粘度区蒸汽驱注采参数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北部低粘度区蒸汽驱参数进行总结。
  井网:反九点70m井距;
  最佳转驱时机:继续吞吐1~2个周期;
  注采参数:注汽速率:1.2t/d.ha.m以上;
  采注比:1.2;
  注汽干度:0.5以上。
  (2)中等粘度区蒸汽驱注采参数设计:
   南部井组吞吐不到2轮,采出程度仅2%左右,建议蒸汽驱选择粘度小于10×104mPa.s的区域开展。转驱前需要进行多轮吞吐预热,注汽速率和注汽干度也需要适当提高,但是要控制好油藏压力,可以考虑低采油速度条件下实施间歇汽驱。利用上述类似方法,优化南部中粘度区最佳汽驱方案:
  井网: 反九点70m井距
  转驱时机:继续吞吐4~6轮
  注汽速率:1.4t/d.ha.m以上
  采注比:1.2
  注汽干度:0.6以上
  油藏压力:<2Mpa(可考虑间歇汽驱)
   (3)高粘度区蒸汽驱注采参数设计:
   中部粘度最高,储层条件差,平均单井吞吐5轮,效果较差,油汽比低,蒸汽驱选择难度大。应在其它低粘度区成功实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粘度范围。高粘度区域注汽速率和注汽干度也需提高,但是油藏压力要保持较低水平,可以油井吞吐引效+间歇汽驱的方式。初步设计中部高粘度区域汽驱参数:
  井网:反九点70m井距
  转驱时机:直接转驱;
  注汽速率:1.6t/d.ha.m以上;
  采注比:1.2;
  注汽干度:0.7以上;
   油藏压力:<2Mpa(适宜间歇汽驱)。
其他文献
摘要:封井工作是油田开发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生产井永久性封堵作业主要是在井内适当层位注水泥塞,以防止井筒内形成流体窜流通道:其目的是保护淡层和限制地下流体的移动,将对后期地质开发与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封井工作对技术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都可能引起十分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封井作业,提高油水井封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油水井;封井;添加剂;建议
期刊
摘要: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稳产只有在深入分析油藏开发状况、地质特征、水驱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真正找到造成油井长停低效的根源所在,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施挖潜,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善油井生产现状,达到油田增产增效的最终目的。  主题词:油田开发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 水驱特征  1.概况  海南油田地理上位于辽东湾中北部,辽宁省大洼县西南21公里处,由陆滩和海滩组成。构造上整
期刊
摘要:石油开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具体开采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地质环境,还需要关注水文生态环境,其中堵水技术的应用,是石油开采井下作业中,重要的技术应用。本文对堵水技术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在石油开采井下作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堵水技术;石油开采;井下作业  前言: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中不能缺少的能源资源。为保障正常的能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老油田加大了对剩余油藏、薄差油藏的开发力度,同时,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受到青睐,水平井在低孔低渗、薄差油藏、小型圈闭油藏及非常规气藏中开发具有一定优势,由于水平井井身結构不同于直井,固井难度增大,加强对长水平段水平井固井技术研究,提升固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平井;固井;难点;对策  1.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优势  随着油气勘
期刊
摘要:水平井裸眼完井固井工艺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油田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不同的水平井裸眼完井固井工艺技术能达到对油田改造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工艺进行分析,掌握其配套技术对油田的开发非常有帮助,水平井裸眼完井固井工艺技术具拥有灵活性好,安全性高,而且密封性能比较好等特点,对油田的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水平井;裸眼完井;工艺技术  我国的油田储备量非常丰富,但是很多油田为低渗透油藏
期刊
摘要:受地质条件复杂影响,SY油田长停井井数多,影响油田开发效果,为此开展长停井复产技术研究,通过与重大开发试验、注水专项治理、产能建设、滚动勘探以及与天然气开发等工作相结合,优选潜力大井恢复生产,取得较好效果,阶段累增油4.64万吨,低油价下实现油藏高质量开发,对于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主题词:沈阳油田 长停井复产 技术研究  1.概况  SY油田油田是一个多物源、多岩性、多断裂、
期刊
摘要:对苏里格气田多个采样点的气质、水质、油质进行实验室分析,通过挂片腐蚀试验研究了N80钢在典型区块产出水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整体属低含H2S低含CO2气藏;在低含Cl-的水样中,N80钢的电化学阻抗较高,在高含Cl-水样中,N80钢的自腐蚀电位负移,在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的气井中,N80钢以CO2腐蚀为主,在下古生界气藏的气井中,以H2S腐蚀为主。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CO2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西南采气厂标准化平台建设周期长、费用高问题, 开展技术对策研究,包括方案制定、方案优化等,确定探索移动式转水泵橇为最优化方案,对并转水泵选型、基座材质和尺寸以及工艺管线材质、流程及连接方式等优化设计,现场实施取得较好效果,满足了油田公司地下、地上一体化建设要求,可为同行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页岩气平台 转水效率 技术研究  1.概况  西南采气厂标准化地面生产工艺(包括试气工艺生
期刊
摘要:受储层非均性质性强、物性差等因素影响, M区块实施水平井开发存在水平段储量动用不均问题,为此开展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对策研究,包括连续油管拖动分段压裂、速钻桥塞分段压裂以及可溶桥塞分段压裂等,現场实施17井次,阶段累增油3.2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增油4.5万吨,效果显著,为区块低产低效水平井治理指明了方向。  主题词:水平井 分段压裂 技术研究 实施效果  1.概况  M区块为低孔特低渗油藏
期刊
摘要:XX厂高压注水井50口(压力≥15MPa),因封隔器失效造成油套平衡井41口,占高压注水82%,封隔器密封平均有效期为79天。高压注水封隔器密封有效期短限制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常规分层注水技术无法满足油藏高压注水井的分注要求,大部分注水井只能采用笼统注水,储层纵向动用不均,严重影响了油藏注水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为改善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双向锚定高压注水管柱工艺技术研究与试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