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八大工程之一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要求: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又该如何设置呢?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开展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沟通,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要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三个显著特征:职业定向性、技能实训性、社会适应性。高职教育,一姓高,二姓职,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要有职业方向性,要以一定知识为基础培养高等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主次分明,宽窄并举
学校专业的设置要主次分明,形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如果把所有的专业纳入一个圆圈,特色专业和重点在中心,其他专业在周边,紧紧围绕特色和重点专业开展教学工作。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专业特色与创新作为一项关键指标是有重要意义的。
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色是专业同质化背景下,学校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中优势资源,寻求深度发展和创新的必然方法。
特色与重点比较,两者形成的基础都是内外条件,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使特色和重点更厚重。特色更多的是与其他院校比较,重点更多地是看自己。特色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要看哪一个专业与别人比较可以更快地形成特色,可以更持久地保持特色。特色和重点是需要投入的,投入是要讲效益和产出的,是要求经济性的,着就要看投入和产出比。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要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以作为长线发展的,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非重点专业可作为短线发展,应该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机动性。
主要专业和次要专业的设置要处理好专业口径的关系。专业口径要宽窄并举,口径过宽就不称其为专业,口径过窄就很难适应社会职业领域发展的变化。专业口径既要考虑职业岗位群变化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就业岗位的针对性。
专业主次与口径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专业可能口径宽,也可以口径小,次要专业也是如此。但都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两者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趋势,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设置要把握两个趋势: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这两个趋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正是适应该趋势的一个亮点。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产业发展面临三大趋势,即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与生态化。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动态诠释。我国产业发展紧追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迅猛,产业融合化发展开始显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得到重视。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其发展的大方向。在学历层次上,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将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试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呈多样化趋势。
两个趋势要求高职专业设置要立足高职,又要跳出高职,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职前和职后,兼顾培训与考证。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要求。
笔者所理解的复合型人才是素质与知识能力技能创新的复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复合,是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但是,目前高素质的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应正确分析我国产业发展和高职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结合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
四、双效并举,科学规范
根据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如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教师等等。这既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专业设置还要考虑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最大化,是指专业设置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专业教育的高效益。
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来源于招生、培训和社会服务,这是较容易衡量的指标。社会效益是较難以衡量的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对此也有所体现,专业设置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设置专业要考虑打造专业群,以此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专业设置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性,培养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有前瞻性,结合社会和职教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长短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析哪一个权重更大,运用量化方法,将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按权重打分,最后综合决策。
社会的变迁与教育的发展给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有机遇有挑战,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通过专业创品牌,争名牌。我们要依据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科学规划,让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又该如何设置呢?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开展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沟通,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要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三个显著特征:职业定向性、技能实训性、社会适应性。高职教育,一姓高,二姓职,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要有职业方向性,要以一定知识为基础培养高等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主次分明,宽窄并举
学校专业的设置要主次分明,形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如果把所有的专业纳入一个圆圈,特色专业和重点在中心,其他专业在周边,紧紧围绕特色和重点专业开展教学工作。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专业特色与创新作为一项关键指标是有重要意义的。
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色是专业同质化背景下,学校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中优势资源,寻求深度发展和创新的必然方法。
特色与重点比较,两者形成的基础都是内外条件,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使特色和重点更厚重。特色更多的是与其他院校比较,重点更多地是看自己。特色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要看哪一个专业与别人比较可以更快地形成特色,可以更持久地保持特色。特色和重点是需要投入的,投入是要讲效益和产出的,是要求经济性的,着就要看投入和产出比。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要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以作为长线发展的,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非重点专业可作为短线发展,应该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机动性。
主要专业和次要专业的设置要处理好专业口径的关系。专业口径要宽窄并举,口径过宽就不称其为专业,口径过窄就很难适应社会职业领域发展的变化。专业口径既要考虑职业岗位群变化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就业岗位的针对性。
专业主次与口径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专业可能口径宽,也可以口径小,次要专业也是如此。但都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两者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趋势,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设置要把握两个趋势: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这两个趋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正是适应该趋势的一个亮点。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产业发展面临三大趋势,即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与生态化。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动态诠释。我国产业发展紧追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迅猛,产业融合化发展开始显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得到重视。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其发展的大方向。在学历层次上,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将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试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呈多样化趋势。
两个趋势要求高职专业设置要立足高职,又要跳出高职,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职前和职后,兼顾培训与考证。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要求。
笔者所理解的复合型人才是素质与知识能力技能创新的复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复合,是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但是,目前高素质的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应正确分析我国产业发展和高职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结合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
四、双效并举,科学规范
根据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如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教师等等。这既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专业设置还要考虑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最大化,是指专业设置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专业教育的高效益。
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来源于招生、培训和社会服务,这是较容易衡量的指标。社会效益是较難以衡量的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对此也有所体现,专业设置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设置专业要考虑打造专业群,以此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专业设置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性,培养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有前瞻性,结合社会和职教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长短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析哪一个权重更大,运用量化方法,将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按权重打分,最后综合决策。
社会的变迁与教育的发展给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有机遇有挑战,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通过专业创品牌,争名牌。我们要依据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科学规划,让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