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及时掌握东辽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卫生现状,加强对农村饮用水的安全监管,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根据《吉林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方案》,卫生局卫生监督对东辽县农村开展了生活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监测结果水质多属微碱性,饮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标,河段有机物、油类严重污染,一半的村庄没有规划和环卫制度。结论: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及时分析监测资料,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做好业务指导工作,让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
关键词 农村 饮用水 环境卫生
2010~2011年东辽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连续两年对东辽县农村居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监测,现将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样本采集
2010~2011年调查组根据《吉林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方案》,对东辽县白泉镇的集贤村、建安镇、曲家村、安恕镇和毕家等村联合进行了集体调研与样本采集。将进行的集中式供水调查点的村屯和分散式供水的村屯随机选取10户居民开展调查,并将现场调查情况及采样监测工作具体数据认真记录总结,做出指导性意见。
存在问题
非集中式供水“对全县农村家庭饮用水调查结果显示:普遍缺乏集中供水工程,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分散式供水的占全县农村人口67%。主要集中在乡镇周边附近。饮用地面水的农户主要水源为浅水井,在旱季或缺水季节用敝口水井、河水及泉水,一般乡镇农户人口取水在本村屯大井取水,居住农户贫困的较多。
饮用水资源污染:调查统计中东辽县水质多属微碱性,饮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标,农村生产性垃圾废水大多数是随意排放,有很少数是管道排放的。调查中生产性污水是指工业排放的污水,养殖业随意排放的污水等,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水源污染。没有规划和环卫制度,农户家庭垃圾的随意堆放,养殖畜排泄物垃圾污染严重,秸杆杂草乱堆乱放的环境问题。
不良卫生习惯:我县农村调查在饮水习惯上,喝开水43%,特别是在夏天,由于农村饮用水消毒率低,70%~80%的疾病是由于不卫生安全的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一部分农户的卫生意识差,劳作后不洗手在水井边先喝几口水,饮水中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率32%。而喝开水的这一良好习惯在预防肠道传染病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厕所:有些地方农民的科学知识匮乏,统计有近1/3的村民将井打在院内或院外厕所附近,其中使用水井封闭不合格,如遇大雨,地表水灌入、垃圾污水渗漏严重,机井水因此而受到污染,多数厕所达不到卫生标准。农业生产中,利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肥传播疾病的比例70%左右,远远高于使用卫生厕所农户。
调研组解决的方式方法
大力宣传: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宣传活动,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环境改造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让农户获得健康知识、更新观念。组织职能部门加大健康教育,让广大的农村人口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村容村貌,有效治理脏乱差,使所有人得到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和良好的环境卫生。
改造的供水系统:东辽县地理环境较差、气候干燥,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打深井耗时费力、成本高,卫生部要求重点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垃圾减量、污水减排等工作,政府配套资金支持项目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在东辽县石驿村、朝阳村、关门和李店村等分别打一眼深井,改造供水系统,实现集中供水的形式,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解决农村人口全年使用安全饮水问题,倡导农户喝开水的卫生习惯,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以上。
规范村屯垃圾、改厕、污水处理:由国家投资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24个,每村制作了30个铁皮垃圾箱,国家投资每村建立专职保洁员,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新建了一处垃圾填埋厂,垃圾污水做到集中堆放集中收集处理,对村屯内的污水沟进行了彻底根治,提倡建设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机制,改善了村屯空气质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自觉参与,对破坏农村生活环境,人畜排泄物不按规定的加大处罚力度。使环境整治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加强乡村严格控制生活及工业垃圾、废物的管理监测,对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监测资料,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讨 论
东辽县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从整体上来看是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所以,政府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强化健康教育宣传,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了颗粒机、气化炉等秸秆颗粒能源转化设备,提倡循环经济,要认真细化整治措施,做好垃圾分类,努力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力开展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帮助农村开展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分析监测资料,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发现农村饮用水卫生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做好业务指导工作,让东辽县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27-35.
关键词 农村 饮用水 环境卫生
2010~2011年东辽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连续两年对东辽县农村居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监测,现将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样本采集
2010~2011年调查组根据《吉林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方案》,对东辽县白泉镇的集贤村、建安镇、曲家村、安恕镇和毕家等村联合进行了集体调研与样本采集。将进行的集中式供水调查点的村屯和分散式供水的村屯随机选取10户居民开展调查,并将现场调查情况及采样监测工作具体数据认真记录总结,做出指导性意见。
存在问题
非集中式供水“对全县农村家庭饮用水调查结果显示:普遍缺乏集中供水工程,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分散式供水的占全县农村人口67%。主要集中在乡镇周边附近。饮用地面水的农户主要水源为浅水井,在旱季或缺水季节用敝口水井、河水及泉水,一般乡镇农户人口取水在本村屯大井取水,居住农户贫困的较多。
饮用水资源污染:调查统计中东辽县水质多属微碱性,饮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标,农村生产性垃圾废水大多数是随意排放,有很少数是管道排放的。调查中生产性污水是指工业排放的污水,养殖业随意排放的污水等,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水源污染。没有规划和环卫制度,农户家庭垃圾的随意堆放,养殖畜排泄物垃圾污染严重,秸杆杂草乱堆乱放的环境问题。
不良卫生习惯:我县农村调查在饮水习惯上,喝开水43%,特别是在夏天,由于农村饮用水消毒率低,70%~80%的疾病是由于不卫生安全的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一部分农户的卫生意识差,劳作后不洗手在水井边先喝几口水,饮水中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率32%。而喝开水的这一良好习惯在预防肠道传染病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厕所:有些地方农民的科学知识匮乏,统计有近1/3的村民将井打在院内或院外厕所附近,其中使用水井封闭不合格,如遇大雨,地表水灌入、垃圾污水渗漏严重,机井水因此而受到污染,多数厕所达不到卫生标准。农业生产中,利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肥传播疾病的比例70%左右,远远高于使用卫生厕所农户。
调研组解决的方式方法
大力宣传: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宣传活动,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环境改造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让农户获得健康知识、更新观念。组织职能部门加大健康教育,让广大的农村人口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村容村貌,有效治理脏乱差,使所有人得到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和良好的环境卫生。
改造的供水系统:东辽县地理环境较差、气候干燥,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打深井耗时费力、成本高,卫生部要求重点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垃圾减量、污水减排等工作,政府配套资金支持项目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在东辽县石驿村、朝阳村、关门和李店村等分别打一眼深井,改造供水系统,实现集中供水的形式,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解决农村人口全年使用安全饮水问题,倡导农户喝开水的卫生习惯,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以上。
规范村屯垃圾、改厕、污水处理:由国家投资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24个,每村制作了30个铁皮垃圾箱,国家投资每村建立专职保洁员,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新建了一处垃圾填埋厂,垃圾污水做到集中堆放集中收集处理,对村屯内的污水沟进行了彻底根治,提倡建设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机制,改善了村屯空气质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自觉参与,对破坏农村生活环境,人畜排泄物不按规定的加大处罚力度。使环境整治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加强乡村严格控制生活及工业垃圾、废物的管理监测,对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监测资料,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讨 论
东辽县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从整体上来看是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所以,政府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强化健康教育宣传,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了颗粒机、气化炉等秸秆颗粒能源转化设备,提倡循环经济,要认真细化整治措施,做好垃圾分类,努力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力开展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帮助农村开展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分析监测资料,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发现农村饮用水卫生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做好业务指导工作,让东辽县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