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年初,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向前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宣讲他对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
很多学术界的人士认为,朱向前对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解读,让世人更加深刻地领会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精髓。
在央视开讲之前,朱向前已经在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50多个高等学府和学术单位进行了近60场讲座,讲座备受欢迎。在鲁迅博物馆讲完后,观众听得兴味盎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和一个80多岁的老者先后上台用美声和评剧演唱了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和《卜算子·咏梅》。
国防大学两次请朱向前给全军在那里学习的将军们讲解。中组部和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地厅级干部管理培训班,也专程派人请他前去授课。他的听众,上至将军,下至青年学子。两年来,朱向前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60多场次的讲座,使他的声音响彻这片土地,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毛泽东这位开国领袖的回忆和尊敬。在江西南昌,他曾经在省委党校、南昌陆军指挥学院、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连续开讲五场。2005年12月26日下午还在厦门的人民讲坛上做客,27日上午又被接到西安政治学院的讲台上。
中国《文艺报》的副总编辑吕先富先生说,人们对朱向前的讲座反应如此热烈,简直可以用“盛况”来形容。
对此,朱向前说:“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最早接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时候因为书少,这本《毛泽东诗词》他天天翻看,里面的37首诗词,朱向前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真正对其研究,是30年之后。最初萌生研究这个念头,是在给学生讲中国古典诗词的课堂上。那时朱向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教授,当行本色是文学理论评论,是国内最著名的军旅文学批评家。他也将毛泽东视为一位军旅诗人,他把毛泽东诗词定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座高峰”。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朱向前觉得毛泽东诗词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很大的世界,还蕴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话语,完全可以展开来讲。但是,作为学院的副院长,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做,想法虽然萌动,还没有具体行动。真正下定决心来做这件事情,还是两次到国防大学讲课时。
2005年1月17日,朱向前应邀到国防大学第三学术厅给“虎班”讲毛泽东诗词,讲了两个小时,现场的将军们反应热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3个月后,国防大学来函,请他再讲,不仅由副教育长霍小勇主持,在最高规格的第一学术厅演讲,而且国防大学的常委们集体接见朱向前,与他讨论毛泽东诗词。也就是这一次,使朱向前觉得,他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确实有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朱向前开始大量收集阅读并研究海内外关于毛泽东的资料100多种共计3000多万字,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
之所以叫“一种解读”,朱向前说:“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一种解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毛泽东的性格,怎么形成他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研究对比,朱向前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有三个特点:一是豪放大气,二是想象浪漫,三是文采华美。朱向前说,毛泽东对待文章是追求一种近乎完美的精益求精。毛泽东1923年写给杨开慧的《贺新郎·别友》,到1973年拿出来修改,几乎是重写。百十字的一首词,改了50年。还有《十六字令·山》,毛泽东自署创作时间是“1934~1935年”,也就是说,三首《十六字令》,48个字,毛泽东推敲了一年,最终改写了中国诗史上《十六字令》无名篇的历史。
朱向前认为,毛泽东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毛泽东因其博大而深邃,他九死一生,于枪林弹雨中展示着他生命的多重色彩,虽为三军统帅,却又自诩“马背诗人”,在生死对决中,坐在马背上逍遥地寻找与思索,苦苦追求48个字的最佳效果。这种身份的反差和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对我们当前浮躁的社会和急功近利的文坛都具有典范意义。
责任编辑:余彦隆
很多学术界的人士认为,朱向前对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解读,让世人更加深刻地领会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精髓。
在央视开讲之前,朱向前已经在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50多个高等学府和学术单位进行了近60场讲座,讲座备受欢迎。在鲁迅博物馆讲完后,观众听得兴味盎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和一个80多岁的老者先后上台用美声和评剧演唱了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和《卜算子·咏梅》。
国防大学两次请朱向前给全军在那里学习的将军们讲解。中组部和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地厅级干部管理培训班,也专程派人请他前去授课。他的听众,上至将军,下至青年学子。两年来,朱向前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60多场次的讲座,使他的声音响彻这片土地,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毛泽东这位开国领袖的回忆和尊敬。在江西南昌,他曾经在省委党校、南昌陆军指挥学院、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连续开讲五场。2005年12月26日下午还在厦门的人民讲坛上做客,27日上午又被接到西安政治学院的讲台上。
中国《文艺报》的副总编辑吕先富先生说,人们对朱向前的讲座反应如此热烈,简直可以用“盛况”来形容。
对此,朱向前说:“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最早接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时候因为书少,这本《毛泽东诗词》他天天翻看,里面的37首诗词,朱向前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真正对其研究,是30年之后。最初萌生研究这个念头,是在给学生讲中国古典诗词的课堂上。那时朱向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教授,当行本色是文学理论评论,是国内最著名的军旅文学批评家。他也将毛泽东视为一位军旅诗人,他把毛泽东诗词定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座高峰”。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朱向前觉得毛泽东诗词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很大的世界,还蕴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话语,完全可以展开来讲。但是,作为学院的副院长,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做,想法虽然萌动,还没有具体行动。真正下定决心来做这件事情,还是两次到国防大学讲课时。
2005年1月17日,朱向前应邀到国防大学第三学术厅给“虎班”讲毛泽东诗词,讲了两个小时,现场的将军们反应热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3个月后,国防大学来函,请他再讲,不仅由副教育长霍小勇主持,在最高规格的第一学术厅演讲,而且国防大学的常委们集体接见朱向前,与他讨论毛泽东诗词。也就是这一次,使朱向前觉得,他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确实有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朱向前开始大量收集阅读并研究海内外关于毛泽东的资料100多种共计3000多万字,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
之所以叫“一种解读”,朱向前说:“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一种解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毛泽东的性格,怎么形成他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研究对比,朱向前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有三个特点:一是豪放大气,二是想象浪漫,三是文采华美。朱向前说,毛泽东对待文章是追求一种近乎完美的精益求精。毛泽东1923年写给杨开慧的《贺新郎·别友》,到1973年拿出来修改,几乎是重写。百十字的一首词,改了50年。还有《十六字令·山》,毛泽东自署创作时间是“1934~1935年”,也就是说,三首《十六字令》,48个字,毛泽东推敲了一年,最终改写了中国诗史上《十六字令》无名篇的历史。
朱向前认为,毛泽东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毛泽东因其博大而深邃,他九死一生,于枪林弹雨中展示着他生命的多重色彩,虽为三军统帅,却又自诩“马背诗人”,在生死对决中,坐在马背上逍遥地寻找与思索,苦苦追求48个字的最佳效果。这种身份的反差和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对我们当前浮躁的社会和急功近利的文坛都具有典范意义。
责任编辑:余彦隆